张昭去世的第二年,魏景初元年(237),魏明帝曹叡决定彻底解决公孙渊。曹叡先是下旨征公孙渊入朝,表示公孙渊人才难得,朕要委以重任,快来吧。公孙渊说,我不去。
公孙渊不是三岁小孩儿,他很清楚入朝意味着什么,这家伙见曹叡要对他下手,干脆直接反了。曹叡对公孙渊的反应早有准备,马上调心腹爱将毌丘俭去讨伐公孙渊。毌丘俭当时是荆州刺史,为便于平叛,曹叡特意把他调到幽州当刺史。
毌丘俭,字仲恭,并州闻喜人。毌丘俭的父亲毌丘兴在曹丕朝曾做过武威太守,声名卓著,名气仅次于金城太守苏则。毌丘俭承袭其父爵位,进入当时还是平原王的曹叡王府做文学侍从。曹叡即位,毌丘俭以东宫旧臣,青云直上,先后做过尚书郎、羽林监,不久出任荆州刺史。曹叡为消灭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加封毌丘俭度辽将军,护乌丸校尉。
毌丘俭率幽州兵及征召的鲜卑、乌丸骑兵深入辽东,屯兵辽隧。昔日追随袁尚兄弟逃到辽东的右北平乌丸、辽西乌丸部落五千余人向魏军投降。毌丘俭在辽隧与公孙渊打了一仗,却没打赢,战事不利,辽东又连降大雨,粮草转运困难,毌丘俭只好先撤回右北平,第一次征讨失败。
公孙渊打退了毌丘俭,胆子也大了,反正已经闹翻,公孙渊干脆自称燕王,公开独立,并派人到鲜卑部落联络共抗魏军。
辽东败报传到洛阳,曹叡决定换人。魏景初二年(238),坐镇长安的太尉司马懿接到曹叡诏书,令他火速来京。司马懿到了洛阳,曹叡亲自面授机宜,并调拨宿卫军四万归司马懿指挥,有大臣反对,说四万兵多,粮饷难以筹集。但曹叡却坚持要派。曹叡认为四千里征伐,兵少不足平乱,既然打仗,花钱是免不了的,只要能打赢就行。
出征之前,曹叡找司马懿谈话,曹叡问:“卿看公孙渊会如何对抗大军?”司马懿答道:“公孙渊弃城逃走,乃是上策,在辽东与我军决战是其中策,困守襄平是下下策。”曹叡又问:“那么,依卿看来,公孙渊会选哪一策?”司马懿回答:“如果对方懂兵势,就会退走不与我军交锋,避我锋芒。但公孙渊不会这么做,他认为我军孤军远征,不能持久,必然先据守辽水抗拒我军,其次固守襄平。”曹叡又问:“卿此次出征,预计何时能还。”司马懿想了想说:“从洛阳到辽东需百天,攻城野战也要百天,回来百天,加上部队休整,一年足矣。”
不久,司马懿统帅四万中央军精锐出师北征,曹叡亲自送出洛阳西明门。司马懿率领心腹爱将牛金、胡遵等及四万大军,夜以继日向辽东进发,经孤竹,越碣石,抵近辽水。
公孙渊听说这次带兵的是司马懿,慌了,赶紧派人浮海南下,向那个之前被他耍弄的孙权求救,同时派大将卑衍、杨祚领兵数万在辽隧挖壕筑垒,打算坚壁不战深沟高垒,等魏军粮尽自己退走。
公孙渊想得不错,自己固守不战,消耗魏军,魏军远道而来利在急战,拖下去对自己有利。可他忘了,当年司马懿就是用这招对付诸葛亮的,玩谋略论兵法,他公孙渊比司马懿差得远,司马懿这辈子除了诸葛亮还没怕过谁。公孙渊选择跟司马懿过招,实在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魏景初二年(238)六月,两军在辽隧对峙。众将见敌军固守不出,纷纷请战,要求攻击敌军营垒。司马懿却连连摇摇头:“敌军之所以深沟高垒,就是引诱我军去攻,想以此疲惫我军,如果攻击正中其计。敌军的主力都在这里,后方必然空虚,我们不必与敌在此纠缠,大军绕过辽隧,直击襄平,敌见我攻辽隧,必然回军来救,到时我军可于半路截杀必破敌军。”
但公孙渊的几万人就在对岸,如何绕过去?不必担忧,司马懿自有妙计。司马懿派出一队人马故意大张旗鼓出现在公孙渊军营垒南边,只见岸边锣鼓喧天军旗飘舞,魏军队列齐整,似乎就要渡河攻击。
卑衍、杨祚接到军情禀告,不敢怠慢,亲率主力向南增援,辽东军的营垒呈南北走向,前后长达六十多里。发现敌人中计,司马懿命令大军悄悄从北面过河,而后大军直奔襄平,做出要进攻襄平的假象。
等卑衍、杨祚发觉上当,再想回援已经来不及,司马懿一个巧妙的声东击西,把公孙渊的两员大将耍得团团转。卑衍、杨祚见魏军朝襄平扑去,也不固守了,带着主力赶紧回援。
谁知,司马懿挥师襄平也是假动作,不过是虚晃一枪,司马懿的真正目的是寻求与卑衍、杨祚率领的辽东军主力决战。司马懿很狡猾,兵法上这叫攻其所必救,司马懿可以不去攻辽东军费尽气力修的营垒,但辽东军却必须回去救大本营襄平。司马懿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先一个声东击西,顺利过河,接下来指南打北,就把缩在营垒里的辽东军给弄了出来。
之前不打是因为敌军守在营里不好打,这下到了野外就好办了,急着赶路的卑衍、杨祚很快就发现了早已等在那里严阵以待的魏军了。接下来就是一场混战,魏军大胜。接着,又连着打了两仗也大获全胜。魏军三战三捷,辽东军主力被彻底击溃,再无还手之力。
卑衍、杨祚率领残兵败将逃回襄平,司马懿统率大军随后赶到,把襄平城团团围住。
再说公孙渊的使者到了江东,东吴人看见辽东人气就不打一处来,还有脸来求援,之前把我们坑得那叫苦,现在挨打了又想起我们来了,早干什么去了,大臣们纷纷要求斩杀来使。
但这时有人就对孙权说,杀一个无足轻重的使者也报不了受辱之仇,反而让天下人更笑话我们气量狭窄,只会拿使者出气。不如厚待来使,以显示我们的宽容,我们可以答应出兵,但要等辽东战事陷入胶着,双方打得筋疲力尽,再出击,以逸待劳可获胜算。就算公孙渊被司马懿攻灭,对我们也没有任何损失。孙权觉得这主意不错,于是当着使者的面,检阅兵马,做出即将出征的姿态,还让使者带话给公孙渊,司马懿用兵如神,做哥哥的真为你担心啊。(www.xing528.com)
曹叡听说公孙渊派人向东吴求救,找来护军将军蒋济问他:“卿看孙权会出兵救辽东吗?”蒋济微微一笑答道:“吴人知我军防备严密,既不敢深入我境,骚扰边郡又劳而无功,就算是孙权的子弟都不会去救,更何况是远隔万里的外人,再加上当年受辱之恨,孙权肯定不会出兵的。如今对外声言出兵,不过是骗骗使者的说辞。但辽东战事若旷日持久,孙权也许会派兵偷袭也有可能。”
238年七月,雨季到了,持续的大雨,导致辽河水位暴涨,魏军的运粮船队甚至可以直抵城下,上涨的河水给军粮运输带来很大便利。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后勤运输一直是让领兵大将头痛的事,有时甚至要用一半的兵力去转运粮食,要是碰上难走的山路就糟了,相对来说水路运输速度快还节省人力。
运粮兵们乐得轻松,可襄平城外的魏军却不这么想,因为自从进入雨季,他们就整天泡在水里,苦不堪言,营寨里也全是水,而且水位一直在往上涨,大兵们害怕了,很多人不由想起二十年前发生在樊城的那场惨痛的水难,关羽的水淹七军给魏军带来的是挥之不去的噩梦。此时此刻辽东的情景跟当年的樊城颇有几分相似,这就由不得大兵们不胡思乱想。
连绵的秋雨,平地水深数尺,士兵们衣甲早被雨水浸透,连觉也睡不好,再加上担心随时被水淹,一个个心惊胆战,各营纷纷请求把营寨搬到地势高的地方避水。但司马懿恐军心动摇,下令军中敢说迁营者立斩。军令如山,此令一出,大家再也不敢言语。但过了一阵,都督令史张静忍不住又请求移营,司马懿大怒,下令将其斩首示众,此后再也没人提移营的事了。
守军趁着大水阻隔,纷纷出城打柴放牧旁若无人,众将请带兵出击,却被司马懿制止。司马懿在襄平城下按兵不动,一点儿也不着急。司马陈珪大惑不解,就问司马懿:“昔日攻上庸,昼夜兼程、八道俱进,不到十天就攻破坚城阵斩孟达。如今我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而将军却不急于攻城,不知是何缘故,属下实在不解。”
看着一脸困惑的司马,司马懿答道:“孟达在上庸兵虽少,但军粮足可支撑一年,而我军兵力是其四倍,但只有一月之粮,以一月攻一年,必须速战。而我军是敌四倍,即使折损一半兵马,能攻克也是胜利,所以不惜代价攻城,是在争取时间。但今日却不同,我军只有四万,敌军远多于我军,而我军粮草充足,辎重相继在道,而敌军困守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只需围守待其粮尽不攻自破。自京师出兵以来,所忧者并非与敌野战,只恐其弃城而走。今敌军粮食将尽,又被我围,而固守不走,只不过因人多势众。我军就让他们得意几日又如何,只待雨停,大军便全力围攻,必破敌军。”
洛阳文武听说大军遇雨,都请求让司马懿退兵,但曹叡却认为司马懿善于应敌,不日即可扫平辽东,此时召他回来,那是前功尽弃。
八月,雨终于停了,司马懿马上收缩包围,在城外堆土山,在地下挖地道,架云梯造大盾,昼夜不停地攻城,土山上的魏军弓箭手居高临下向城里射箭,投石机把石块不停地向城内抛砸。
城内守军死伤惨重,更糟的是粮食也吃光了,城里已经人吃人了,城中军民见大势已去,纷纷爬出城向魏军投降。
公孙渊实在挺不住了,派自己的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到司马懿大营求和,请求解围退兵,自己就出城投降。司马懿却冷笑,你都山穷水尽了,还敢跟我讲条件。此时的司马懿胜券在握,手下雄兵数万,再也不是那个在曹操手下装孙子的幕僚,终于露出了他的峥嵘本色,大开杀戒,公孙渊的两位大臣刚说明来意就被拉出去砍了脑袋。司马懿对吓得瑟瑟发抖的随从们说:“这两人年老昏聩,我把他们杀了,回去告诉公孙渊让他派个年轻头脑清楚的人来。”
这时的公孙渊早被司马懿打得没了脾气,自己的心腹大臣被杀连屁都不敢放,第二天又派自己的侍中卫演来魏营谈判,请求送人质并谋求和谈。这次司马懿终于露出了底牌,告诉卫演回去告诉公孙渊,要么投降,要么继续打,没有第三条路,不投降,只有死,也不用送什么人质,不用那么麻烦。
卫演回到城里把司马懿的原话转述给公孙渊,这位“燕王”彻底傻了。8月23日,襄平崩溃,魏军攻入城内。公孙渊带着儿子公孙脩率领几百骑兵打算突围,但司马懿的包围圈岂是那么容易突破的,没走多远就被魏军包围,一阵砍杀,公孙渊父子被斩于马下。
魏军占领襄平后,司马懿对公孙渊的部下文武毫不客气,破城之后,全城尚有青壮年男子七千多人,司马懿一声令下,全部斩杀,尸体堆成山,筑成京观。话说把敌人的尸体筑成京观在春秋战国时代比较流行,秦汉以后很少有人这么干了,如此夸耀武功搞恐怖艺术,毕竟过于血腥。
从出兵到平灭公孙渊,总计历时一年零一月,司马懿估算得很准。战后,辽东、乐浪等四郡四万余户三十万口归附魏国,割据辽东四十八年之久的公孙氏彻底消亡。辽东正式纳入魏国版图,魏国国力因而大增。
魏国至此才真正统一北方。曹丕解决了割据青、徐的豪霸,其子曹叡在即将告别的时刻,总算消灭了盘踞辽东的公孙渊。魏国在曹氏父子两代人的努力下,才实现北方的统一。统一中华有多难,可见一斑。
辽东战为司马懿在朝野平添了许多人望,也让司马懿在魏廷积聚了更大的政治资本,加上之前231年、234年与诸葛亮的交手,让司马懿的政治声望达到了顶峰。
曹操更不会想到,他们曹氏祖孙三代,从曹操到曹丕,直到曹叡才艰难统一的北方,不久就要落入司马氏之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