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撤军风波惹争议-三国之三国鼎立:公元221-238

三国撤军风波惹争议-三国之三国鼎立:公元221-238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北伐军中,魏延的官阶仅次于诸葛亮,是地道的二号首长,论战功、威望更是无人能及。随着战功的增加、老将的凋零,魏延逐渐成为军中的灵魂人物。诸葛亮死后,长史杨仪秘不发丧,开始组织撤军,派费祎去魏延军中宣布撤退命令,同时探探魏延的动静。费祎回到中军见了杨仪把魏延抗命的事一说,杨仪按计划指挥中军撤退,不管魏延军了。魏延的士兵得知错在魏延,各自散去,魏延手下只剩少数亲随。但朝廷经过调查,并未认定魏延谋反。

三国撤军风波惹争议-三国之三国鼎立:公元221-238

诸葛亮去世,北伐军群龙无首,只好退回汉中。但就在这时,军中却发生了内讧。

事件的主角魏延跟杨仪一文一武都是蜀汉的精英,诸葛亮的左膀右臂。

魏延时任征西大将军,所部为北伐先锋,先锋军都是精锐中的精锐,魏延本人更是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诸葛亮对他也给予重任,从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到征西大将军,地位直线上升。

在北伐军中,魏延的官阶仅次于诸葛亮,是地道的二号首长,论战功、威望更是无人能及。但魏延是一个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人。他勇猛善战,对蜀汉忠心耿耿,对士兵也很好,大家都愿在他麾下效力。但他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骄傲自满。

随着战功的增加、老将的凋零,魏延逐渐成为军中的灵魂人物。他的毛病也多了起来,蔑视同僚、骄狂自大,俨然就是小关羽。魏延尤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同僚都要顺着他,稍不如意就翻脸。军中除诸葛亮没人都管得了他,就跟当年除了刘备,没人能管关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而关羽的悲剧也在魏延身上重演。

魏延盛气凌人,谁都不敢招惹他,唯独杨仪书生意气,不买魏延的账,两人势同水火,只要一坐到一起就吵,而两人吵架吃亏的总是杨仪,因为他是文人,魏延一生气就喜欢拿刀在杨仪面前比划,吓唬他。杨仪贵为丞相长史,一个大男人经常被吓得直哭,在大家面前丢尽了脸,每到这时,总是费祎出来打圆场。

诸葛亮也深知两人的毛病,但爱惜两人的才干,一个先锋、一个参谋长,不用哪个也不成,蜀汉国小,人才匮乏,幸好有费祎,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总算没闹出大乱子。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魏延跟杨仪那点儿事,连东吴的孙权都知道了。一次,费祎奉命出使东吴,酒席上,孙权也是有点儿喝高了,随口就说:“听说魏延跟杨仪不和,两人虽有些小才,但品行不端,一旦诸葛亮不在,他俩早晚会闹事。”本来作为一国之君在这种场合是不该说这话的,费祎一时也蒙了,没想到孙权这么敢说,愣在那里,竟不知该如何回答,好在身为外交人员反应还是比较快,说了一通外交辞令算是遮掩过去。但孙权的话却不幸言中。

诸葛亮尸骨未寒,两人就开始了火拼。

诸葛亮去世之前对撤军做了安排,令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率军撤退,让魏延领兵殿后。还特意说如魏延不听命就不要管他,大军自行撤退。诸葛亮预料到自己死后,魏延必然不会服手下的几个文官,所以留了一手。大军一撤,魏延势单力孤也只能跟着撤。

诸葛亮死后,长史杨仪秘不发丧,开始组织撤军,派费祎去魏延军中宣布撤退命令,同时探探魏延的动静。此时的杨仪成了代理统帅,但他知道魏延不会服他。果然,魏延弄清费祎的来历,拒绝撤军,还说:“丞相虽亡,我还在(潜台词:我可以代替丞相为三军统帅,继续北伐)。可以让相府的亲随护送丞相灵柩回成都,我率军继续与司马懿决战,怎能因一人的死而误北伐大计。况我魏延是何等人,怎能听杨仪那个家伙的,为他断后。”魏延当即与费祎商量,派谁护送灵柩回国,谁留在军中。还让费祎起草文书并署名,争取军中众将跟他走。

费祎本来是探看虚实的,这下魏延的本意完全明白了,魏延要公开抗命,这要闹起来,还不全乱套了。费祎很机敏,当下好言安慰,假意敷衍,先稳住魏延,说自己完全站在他这边,还对魏延说:“杨仪不过是个书生,哪打过仗,不如我回去劝他,让他护送丞相灵柩回国,把兵权交给将军也就是了。”

魏延听费祎说得有理,也就答应了。费祎得以脱身,出了魏延的大帐,跳上马,打马扬鞭,一眨眼的工夫就跑没影了。费祎走了老半天,魏延才回过味来,赶紧派人去追,哪里还追得上。

费祎回到中军见了杨仪把魏延抗命的事一说,杨仪按计划指挥中军撤退,不管魏延军了。

魏延派人出去看情况,回来的人说,各营已依次拔营起寨,撤走了。魏延顿时大怒,马上令全营收拾行装,率先南归。魏延率领的先锋军,训练有素,带的东西也少,走得快,而杨仪带着大部队还有辎重自然走得慢,结果被魏延抢先。

魏延撤退途中,命人放火烧毁栈道,同时上表皇帝,说杨仪谋反。杨仪听说魏延先行撤军,预感大事不妙,赶紧往回赶,一面派人修复栈道,一面上表刘禅说魏延谋反。

两人告状的文书一封接一封,交替着比赛似的往成都送。成都的后主刘禅蒙了,搞不清前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问丞相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两人都认为杨仪肯定不会谋反,但魏延不好说。请注意,蒋琬跟董允只是说杨仪不会谋反,而对魏延不肯定,但也没肯定就说魏延谋反。

再说魏延一路急行军抢先带兵据守南谷口。不久,杨仪大军也到了,两军相遇摆开阵势,一场内战似乎不可避免。关键时刻,杨仪用对了一个人,他让大将何平(也就是王平)去跟魏延对阵。何平素来是个有主意的人,大场面见多了,两次跟魏军大将张郃交手,后者硬是没占到半分便宜。

何平来到两军阵前,扬鞭冲着魏延身后的士兵大喊:“丞相待你等不薄,如今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跟着魏延犯上作乱吗?”魏延的士兵得知错在魏延,各自散去,魏延手下只剩少数亲随。魏延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带着几个儿子和亲信策马北逃汉中,因为这时杨仪派兵切断了他的归路,成都已经回不去了。

魏延带着十余亲随往汉中而去,情形跟当年关羽走麦城何其相似,杨仪当然不会放过魏延,派大将马岱率骑兵随后追赶。(www.xing528.com)

马岱很快就追上了魏延,结果毫无悬念,魏延父子被砍了脑袋。一代名将没有战死沙场,临终却得了这么一个结局。

马岱带着魏延父子的人头回来交差,杨仪一见魏延父子的人头,激动得全身乱颤,一把抢过魏延的人头,掷在地上一顿乱踩,边踩边骂:“奴才,看你还能作恶不,让你嚣张?”多年压抑的怒火瞬间得到释放,杨仪算是报了受辱之仇。但斩杀大将不是小事,杨仪说魏延谋反,但他说不管用。

杨仪猛踩魏延头颅的时候,蒋琬也正率领宿卫部队急急北上,出了成都,才走了几十里,就传来消息,魏延被杀。杨仪正率军返回。蒋琬回到成都向后主报告事态的最新进展。

不久,杨仪也回到成都。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与杨仪预先的设想大相径庭。杨仪自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又平定了魏延叛乱立下大功一件,回朝之后,升官晋爵然后接班顺理成章。

但朝廷经过调查,并未认定魏延谋反。证据之一,汉中北门外的石马坡有魏延之墓。一个反叛的人是不会被允许树碑立墓的。证据之二,“平叛功臣”杨仪事后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反而被削夺兵权。接替诸葛亮的是资历、功劳远不如杨仪的蒋琬。

魏延擅自带领部队南下还烧毁栈道确是大罪,但他只不过不愿听杨仪指挥,并没有造反的意图。而从官职级别上,魏延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魏延是军中军衔最高的征西大将军,又有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接替诸葛亮指挥实属正常。而反观杨仪只是丞相长史并无统兵之权,绥军将军也只是虚衔。

因为一个子午谷进兵,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很多人就据此以为魏延不受诸葛亮重用,魏延受压制心怀不满这才要夺权谋反。而事实上,蜀汉军中,魏延是被提拔最快的大将,建兴八年(230)大破郭淮,更是封侯拜将。

杨仪回到成都得到的新职务只是中军师,此外再无其他兼职,这才叫不受重用。被闲置的杨仪每天怒形于色,在家闹情绪,时不时还冒出几句过激言论,时间久了,没人敢再搭理他,都躲得远远的。只有后军师费祎时常前去看望,杨仪气急败坏。一天,也不知是气急了还是神经搭错了,竟大发牢骚说:“当初巫相去世之时,我要是率军投魏,何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就不是闹情绪了,而是嫌自己的命长。

费祎不敢隐瞒马上向上汇报,刘禅看在杨仪往日的功劳上,只是将其免官为民,发配汉嘉郡。这下连军师也做不成了,还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边地,杨仪彻底绝望了,愤怒到极点的杨仪更加疯狂,到了流放地又上书皇帝,通篇充满了谩骂、愤怒、委屈、抱怨。

这下连为人随和宽厚的蒋琬也失去了耐性,当地官员奉命把杨仪逮捕入狱,不久,杨仪在狱中自杀。杨仪跟魏延斗了多年,不过是意气之争,到头来却以悲剧收场。

诸葛亮的去世对蜀汉的打击是致命的,尽管以他的年纪不算英年早逝,但如果诸葛亮可以多活几年,至少还能组织几次北伐,历史或许就可能被改写,可惜的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诸葛亮是蜀汉帝国的擎天柱。现在,天塌了。蜀汉人心惶惶,只有一个人平静如常,处变不惊,他就是诸葛亮指定的政治接班人蒋琬。

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假节,兼任益州刺史,拜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后主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便不再设丞相一职而是以尚书令替代,他在一点点回收权力,谁说他是白痴。蒋琬几乎是一夜之间从一个长史上升为蜀汉帝国的二号人物,除了皇帝,官职最高的就是他了。

面对诸葛亮的去世,蒋琬没有表现得过度悲伤,当然这可能是装的,对升官晋爵,也没有面露喜色,而是像平常一样上朝处理政务,因为蒋琬很清楚,这是他目前最好的选择,以不变应万变。

蒋琬以自己的沉稳镇定迅速稳住了国内形势,也让同僚们逐渐服气认同。诸葛亮去世带来的危机,被蒋琬从容化解。

诸葛亮选定的另一个军事接班人姜维,这时才三十几岁,归附蜀汉也才五六年,资望尚浅,他执掌兵权出师北伐还要等上二十年。但既然是丞相指定的人选,自然要重点培养。诸葛亮生前就在给蒋琬等人的信中对姜维赞不绝口,说姜伯约勤勉干练,虑事缜密,其才干远在马良等人之上,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姜维归汉不久,诸葛亮就让他带兵练兵,刻意锻炼,带的是汉军精锐。诸葛亮看出姜维有将帅之才,且深通兵法,又有胆魄(胆大如斗嘛),更重要的是此人心存汉室。诸葛亮北伐的重点就是凉州陇右,而姜维又是凉州俊才,在当地有人望,懂军事还忠于汉朝,简直是上天安排的最合适的接班人。诸葛亮对姜维特别满意,姜维的官职也节节提升。

诸葛亮死后,姜维随杨仪等人回到成都,任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封侯拜将的姜维一心要继承武侯遗志北伐中原,完成自己的老师没有完成的大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