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将军魏延、关中都督吴懿奉命率军进入魏国南安郡意在打乱魏军三路攻蜀的部署,迫使魏军回援。汉军在阳溪谷(今甘肃武山西南)与魏国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所部遭遇。
汉军主将魏延、吴懿与魏军大将费曜、郭淮彼此早已十分熟悉,此时此地遭遇,不需多说,直接开打,两军在阳溪展开激战。魏军主将郭淮常年驻防于雍凉,手下多是身经百战的精锐骑兵,郭淮以此在与羌人和蜀汉的战争中屡建战功。这次,郭淮故技重施,挥动军旗进行指挥,上万魏军铁骑呐喊着冲向汉军大阵,魏军骑兵一路奔驰带起的烟尘遮天蔽日,高速冲锋的骑兵彪悍生猛,气势逼人。
魏军骑兵速度很快,渐渐逼近汉军,汉军主将魏延和吴懿却毫不慌张,这两位兄弟的自信是有原因的,因为此次出征他们是有备而来。蜀中不产战马,所以汉军是以步兵为主,跟与骑兵为主的魏军开战很吃亏,但这次诸葛亮给这支部队装备了大量的弓弩,尤其是连弩,秘密就在这里。
魏延布阵时就知道魏军定会用骑兵来冲阵,他早有准备,第一排盾牌手将大盾竖在阵前保护大阵,后面是三排弓弩手,再后是长矛兵,军阵的两翼由骑兵保护,骑兵前也有张弩上箭的弩手,右边的向左前方瞄准,左边的向右瞄准构成交叉“火力”。
魏军骑兵进入弩机射程的那一刻,魏延举起指挥旗猛地一挥,数千只弩箭离开弩机射向冲来的魏军。不断有魏军中箭栽下马,剩下的继续往前冲,魏军本以为冲过去到了跟前就可以解决对面的弓弩手,但射来的弩箭却一阵紧似一阵,丝毫没有停顿的意思。汉军阵内,第一批弩手射完后蹲下上“子弹”,第二排站前来举起弩机瞄准射击,第三排则做发射前的准备,如此循环,再加上汉军用的是连弩,射速快、火力猛,一口气十连发,让敌人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很快,汉军阵前就躺满了魏军骑兵和他们战马的尸体。
魏军终于崩溃了,不由自主地向后退。魏延见时机已到,大喝一声,下达了总攻击令,中央步兵方阵超越弓弩手从阵内冲出,两翼骑兵从两边包围魏军。
一场混战,汉军大获全胜,将魏国的大将郭淮、费曜打得丢盔弃甲,满地找牙。
虽然相对于大军云集的汉中主战场,这里的战斗只是“中小规模”,但却是两军精锐的一次真正对决。因为下雨的缘故,两军主力会战未成,反倒是作为偏师的两支人马打得激烈异常。主角成了配角,配角却阴差阳错成了主角。
虽然是偏师,但精锐部队向来不需人多,尤其是双方领兵的主将都是最能打的绝对主力。蜀汉方面魏延,在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五虎上将”相继去世后成为蜀汉第一大将,且魏延能上位既没背景也没关系,全靠实力,那真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吴懿也是蜀中名将,论资格比魏延还老,先在刘璋手下,后投奔刘备,刘备还娶了他的妹妹。吴懿是先帝刘备的大舅哥,刘璋旧部中,吴懿是屈指可数的名将,谁都知道汉中是蜀汉帝国的门户,所以历来守此地者都是国之良将,非有将帅之才不能当此任。而魏延和吴懿就是蜀汉帝国的汉中第一、二任守将,这足以说明两人的能力和在蜀汉众将中的地位。
诸葛亮派这两位猛人出场,从一开始就是打算从侧翼狠揍魏军,从魏军的侧后腰眼上狠狠捅上一刀。诸葛亮相信魏延和吴懿的实力,而他们的确做到了。
而魏军方面并非没有准备,曹真不愧名将,他在陇右留下郭淮和费曜,此二人在魏军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魏延、吴懿,乃是继张辽徐晃夏侯渊之后的第二代猛人。当年郭淮也许只是夏侯渊等人帐下的跟班,但到了魏明帝曹叡时代,第一代将星凋零殆尽,轮到这些人担当主角了。
郭淮,并州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早年是夏侯渊的军司马,夏侯渊死后,他却留下来一直待在雍、凉,先是围剿韩遂及羌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战,郭淮也在此役负责攻击蜀将高翔的列柳城并立下战功,战后被晋升为雍州刺史。因常年驻守西北,熟悉民情地物,因而曹真让他防守雍州。
费曜前面也出过场了,诸葛亮第二次北伐退兵时,他就领兵追击差点把命搭上,但费曜也是曹真帐下大将,客观地说也有些能力。前文已经说过,西北一直不太平,经常叛乱,羌人时不时就出来抢一把,还有韩遂这类长期流窜犯,能在这里干长的基本都有点儿过硬的本领。(www.xing528.com)
曹真让这两位“看家”说明他对狡猾的诸葛亮也留了后手,就防着诸葛亮趁自己主力不在下黑手,但曹魏的第二代猛人还是没能打过蜀汉的第二代猛人。
战后,魏延因功升官: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县侯。除了以上身份,魏延还是蜀汉的凉州刺史。虽然凉州还在魏国人手里,但自从刘备那会儿就已经将凉州看作自己的领土,只不过“让”魏国人代管而已。蜀汉的凉州刺史是进攻型角色,因为地盘还在人家手里,刺史只是虚衔,想让虚变实,除诉诸武力别无选择,寄希望魏人神经错乱主动奉上凉州是不可能的,所以蜀汉的凉州刺史都是特别能战斗的大将,从马超到魏延直至后来的姜维都是猛人中的狠人。
从刘备时代,蜀汉就已惦记上了凉州。当年孙权要刘备“归还”荆州,刘备就说过,打下凉州就还,虽然这是借口,但刘备早已在打凉州的主意,则是事实。汉中屏障益州,陇右则遮蔽汉中。刘备任命的“首任”凉州刺史便是豪杰锦马超马孟起,马超有羌人血统,尚未弱冠便追随其父马腾转战于陇右关中闯江湖。刘备让马超做凉州刺史,目的就在于利用他的威望夺取凉州,可惜马超英年早逝,并未发挥作用,之后,魏延接替了马超。
诸葛亮派魏延深入陇右—凉州腹地,因为这里正是魏延的责任区,魏延虽不是凉州人,没有马超那样在羌人区一呼百应的巨大魅力,但刘备仍让魏延接班,原因很简单,魏延在帐下众将中是最能打的将军。
与魏延一起“出差”的吴懿也没白忙,被提升为左将军。
随着魏军主力的撤退,曾一度战云密布的汉中也解除了战备警戒。这一次是魏攻汉守,魏延的进攻只是牵制性的,所以不能算作诸葛亮的北伐,实际上诸葛亮加上后来的两次,一共也只有五次北伐。但拜畅销小说《三国演义》所赐,至今仍有许多人没弄清楚诸葛亮究竟北伐了几次,仍津津乐道武侯的“六伐中原”。
细心的人会发现,诸葛亮的前三次北伐和与魏军的四次交战主战场都在凉州陇右一带,鉴于几乎每次都是诸葛亮主动进攻,战场也是他事前选好的,这也再次说明,诸葛亮的北伐是有计划分步骤的。前文说过诸葛亮的北伐不是以攻为守,而是全力进攻。而魏国的确很大,所以诸葛亮采取蚕食策略,即前文说的吃大饼理论,把大饼撕成小块,一口一口吃,而诸葛亮决定咬第一口的地方就是陇右。
魏军虽然退了,但战争并没有结束,因为诸葛亮决定进攻,而这一次他将遇到真正的劲敌——司马懿。
结好东吴后,诸葛亮在忙于军务准备北伐之余并没有放松对蜀汉的治理,对内政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北伐需要大量军费,而蜀汉国小民弱,支持北伐必须开发财源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诸葛亮经过深入查访,把目光锁定在了一种丝织品上——蜀锦。
锦是一种高档的丝织品,汉代,丝织业已经相当发达,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地域及丝织方法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种,而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丝织业工艺、技术更是先进发达。东汉时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成都织锦业发达,也成为蜀中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成都也因此被称为“锦官城”。
蜀地产的蜀锦因为花色图案精美、工艺先进,成为当时的紧俏商品,蜀汉建国后尤其是诸葛亮主政时期,也是蜀锦丝织业的黄金时代。之前,蜀中虽有织锦的织户,但都是一家一户的小作坊,产量低技术也粗糙。诸葛亮为增加财政收入,开办“国营”织场,组织有技术的织户集中生产,后又在成都城南专门建了一个织锦的“锦官城”,派专职官员负责。在诸葛亮的主持下,织锦业发展迅猛,蜀锦的质量产量都大幅提高,蜀锦行销魏、吴,成为出口创汇的蜀汉支柱产业。
蜀锦后来与南京的云锦、江苏的宋锦和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而蜀锦因历史悠久、独特工艺,成为中国四大名锦之首。这其中诸葛亮的大力提倡功不可没。蜀锦的成熟发展正是在蜀汉年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