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志在必得,一方拼死据守,攻城战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双方一上来就摆出了玩命的架势。
诸葛亮在远处的山坡上亲自坐镇指挥攻城。诸葛亮的意图就是要利用大军初到锐气正盛,激励三军一鼓作气拿下陈仓,打开进兵的通道。
陈仓城外,军旗招展,人山人海,场面壮观,气势如虹,数万蜀汉大军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诸葛亮在众多将领的簇拥下,周围都是蜀汉军,一个个严阵以待,斗志昂扬。
随着诸葛亮的一声令下,鼓手们擂起战鼓,如雷的战鼓声即是进攻的号令,蜀汉军排着整齐的军阵,盾牌兵在前弓箭手在后,踩着鼓点向陈仓城逼近。
接近城外的堑壕,第一批攻城部队一手举着盾牌一手将事前准备好的装着土的草袋子扔进堑壕里,上万只袋子很快就填平了城外的堑壕。接着,第二批部队冲上去拔去鹿角为后面的大部队开辟前进通道,第三批部队抬着云梯接近城墙。
“三道工序”紧密衔接,几万人的部队动作整齐划一,忙而不乱,秩序井然,表现出极高的军事素养,诸葛亮平时的严格训练在这时看出了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城上的魏军很“关照”攻城的蜀汉军,从城上射下的弓箭就像下雨一样,蜀汉军士兵们面对箭雨毫不畏惧(后面有督战队),人人顶着盾牌往上冲。
在攻城部队接近城墙的同时,后面汉军弓箭手也开始一阵阵齐射,箭雨一波波射上城头射进城里掩护攻城部队,在双方弓箭手对射时,攻城部队成功接近城墙,架起云梯,开始爬城。
为攻陈仓,蜀汉军把云梯、冲车凡是攻城的工具都用上了。
云梯是一种巨大笨重、结构很复杂的登城器械,之所以取名叫云梯意思是很高,已经“高耸入云”了。云梯据说是战国时的公输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鲁班发明的,到了汉代三国经过改进,结构更复杂、功能更先进,根本不是一些影视剧里那种加长版的普通梯子。要是靠几个家用版的破梯子就能爬城,那攻城也太容易了。
云梯是用来爬城的,而冲车是用来凿墙的,虽然分工不同,但目的是一样一样一样的,攻城。
冲车是一种活动的木板房,房顶用上好的木材钉成人字形,这样可以减缓从城上扔下来的石块木头的冲力,同时在木头房顶外面还要蒙上几层牛皮,用来遮挡弓箭,保护房子下面的士兵。冲车的主要功能是以冲撞的力量破坏城墙或城门,打开突破口。
蜀汉军拼命攻城,魏军在郝昭的指挥下也拼命死守。蜀汉军登上云梯攻城,魏军就用火箭射云梯。云梯都是木制的,沾火就着,站在上面的蜀汉兵没处躲也没处藏(云梯很高一般都在七八米以上),很多人被活活烧死,景象惨不忍睹。
蜀汉军又用冲车撞城,三国时的城墙大都是由蒸土筑成,在冲车的强烈撞击下,土墙开始崩塌。不过,对付冲车,郝昭也有办法。郝昭让士兵把大石头凿上眼,用绳子穿上,然后对准下面的冲车使劲往下砸,巨石的重量加上自由落体的下冲力,冲车只要挨上就是“粉身碎骨”直接报废,连收回利用都不可能。而郝昭这家伙就不一样了,这位老兄在大西北过惯了苦日子,很注意勤俭节约“过日子”,之所以让士兵把大石头凿开眼系上绳子为的就是还能回收,砸完了以后再用绳子拽上来接着用。冲车攻城又失败了。
但诸葛亮并不灰心,因为他还有办法——挖地道,既然上面难攻,咱就从下面来,诸葛亮希望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接近城墙挖到城里。诸葛亮在开掘点上想得很周到,要是离城太近,很容易暴露,毕竟人家也有观察哨,所以地道的挖掘点必须离城远,而且还要隐蔽。这些蜀汉军都做到了,但郝昭还是知道了。
诸葛亮这回遇上了对手,虽然诸葛亮为了迷惑守城的魏军,每天还是照样云梯、冲车的攻城,势头一点儿不减,但久经沙场的老狐狸郝昭还是敏锐地觉察到了什么。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城里的郝昭召集手下的士兵在城里的校场集合还要求每人都带上挖土的工具。士兵们不知道上级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当小兵的只能无条件地服从。
士兵们集合后,郝昭来了。他看了看面前的士兵,只说了一句话,挖沟,顺着城墙挖,沟完好后,郝昭又让人找来几口大缸让几个听觉好的士兵把耳朵贴在大缸上听有没有挖土的声音,结果他们听到了挖地道的声音,蜀汉军的努力又一次受挫。
郝昭知道蜀汉军在挖地道后,也在城里拼命挖沟,不过挖法不同,蜀汉军在城外竖着挖,郝昭在城里横着挖,蜀汉军的地道挖进来直接就挖到了沟里。
诸葛亮的攻城方法层出不穷,郝昭则见招拆招。
诸葛亮攻城有术,郝昭防守有方。
郝昭,诸葛亮自隆重出山以来,遇到的又一劲敌。前番有张郃,这次有郝昭,之后更是有司马懿挡路,诸葛亮的北伐之路布满荆棘。
虽然攻城多次失败,但诸葛亮毫不气馁,他还有办法。诸葛亮命令士兵把陈仓周围的大树砍伐一批,这回诸葛亮又造了一种叫“井阑”的攻城工具。其实就是官渡之战中袁绍军使用过的高橹的升级版本,每个差不多都有二十米高,在大家都住平房的古代,这是一个让人眼晕的高度,那时城墙的高度大致在十米左右,诸葛亮的井阑几乎高出陈仓城墙一倍,站在上面,城里守军的一切活动尽收眼底。站得高看得远,这回蜀汉军的弓箭手站在上面可以随心所欲地往下射箭,掩护攻城的步兵。
郝昭这回是真没辙了,蜀汉军站在高处,城里守军的部署调动蜀汉军都看得一清二楚,蜀汉军的高度优势,让守军叫苦不迭,箭像雨一样从井阑上向城上的魏军倾泻下来,不时有魏军中箭倒地,剩下的人只能用盾牌遮挡,连头都不敢抬,更别说朝城下的汉军放箭了。
“火力”压制取得了效果,趁着守军势头减弱,爬城的蜀汉军顶着盾牌顺着梯子陆续爬上城头与守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双方绞杀在一起,彼此挥刀乱砍。城头上不大一会儿就横七竖八地躺满了战死士兵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城墙。战斗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
这时蜀汉军人数上的优势显示出来,随着城墙上的蜀汉军越来越多,守军被登城的蜀汉军一小群一小群地包围然后“消失”,眼看守军渐渐抵挡不住,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郝昭知道这样下去自己的部队很快就会全军覆灭。
郝昭被迫下令撤退,放弃城墙退守内城。
郝昭不愧是老将,他已经预料到一道城墙挡不住蜀汉大军,还在蜀汉军攻外墙时,他就派兵迅速在夯土城墙后面又造了一道墙。新城与旧城中间有一段距离,这样在城外的井阑上射箭就够不着内墙,而进入外城的蜀汉军再次被内城挡住。(www.xing528.com)
郝昭用了什么方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建起一道内墙呢?
肯定不是用砖砌的,那会儿城墙除了首都和少数大城市基本都是夯土板筑(两边竖起木板在中间堆土夯实)。也不是用石头垒成,原因很简单,陈仓是一个黄土平原上的小城,这里只有黄土,石头不多,城内原来囤积的石头不少已经在前一阶段的战斗中消耗了,剩下的还得省着用,谁知援军何时能到?也不是夯土筑的,夯土筑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显然诸葛亮不会给郝昭留下充足的时间修城墙。
答案是木墙,这是一道用木头做的墙,通俗地讲也可以叫木栅,这是当时军队野外扎营常用的防御工事,就抗攻击强度来说远不如石头或夯土墙,但至少比没墙好,优点是方便、省事、快捷,也不需技术,基本是人都会干。
虽然陈仓城很小,内城更小,但再小也是城,需要相当多的木头,木料从哪儿来?蜀汉军可以在城外砍树,陈仓城里可没有那么多树可砍,郝昭很急,城外蜀汉军的喊杀声越来越近,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工料急也没用。
郝昭急得满头大汗,当他的目光落在城里一排排木制房屋上时,从牙缝里吐出一个字:“拆!”随着一声令下,无数的门板、床板、棺材板、桌面、屋梁被收集起来,在蜀汉军的必经之路上构筑了一道不美观但很实用的城墙。
蜀汉军终于攻进了外城,诸葛亮长出了一口气,按照以往的经验,外城破了,城就算攻下了。当诸葛亮在部下们的簇拥下正要进入陈仓外城时,一个小校从城里急匆匆跑来跪在诸葛亮面前:“启禀丞相,敌军又在里面用木头垒了一座木墙,我军正在全力攻打,目前还没有攻下,魏延将军请您在这里稍等。”魏延是负责攻城的主将。
诸葛亮只好和身边的将领幕僚们在城头上向城里张望。诸葛亮没有等来捷报,却等来了敌人的援兵。
陈仓围攻战打了二十多天,如此声势,保密自然谈不上。
魏主曹叡得知陈仓处于蜀汉大军围攻之中,情势危急,急忙召回大将张郃。
当时张郃正在荆州,司马懿此时正在荆州训练水军,准备率荆州水军由沔水入长江,征伐东吴,张郃奉命督率关中诸军前往接受司马懿指挥节制。但时值冬季,正是枯水期,河水很浅,大船航行困难。因此,大军迟迟未能南下。
这时,西北却传来紧急军情。此前,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挫败了诸葛亮的首次北伐,给曹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当得知陈仓被围后,曹叡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名将张郃。
从荆州急急赶回的张郃,立即被曹叡召见面授机宜。曹叡将卫戍京师洛阳的宿卫部队南北军三万人调拨给张郃,又将部分武卫军、羽林虎贲等皇帝亲军,给张郃做卫队。曹叡将手中凡是能调集的精锐部队都交给了张郃。曹叡知道以陈仓的兵力能坚持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了。
曹叡亲自在河南城置酒为张郃送行,这是身为臣子的殊荣。
曹叡不无担忧地问张郃:“将军,您估计,等您到陈仓,诸葛亮能攻下陈仓吗?”
张郃知道诸葛亮轻军远行,随军携带的粮食肯定不多,而从汉中运粮路途艰难,陈仓已经被围二十余天,诸葛亮的粮食恐怕就要消耗光了。军中无粮,诸葛亮只能退兵。张郃算准了这一点,便很有把握地说:“依臣所计,不出十天诸葛亮必退,等臣赶到,诸葛亮当已退走。”
张郃猜得很准,诸葛亮的军粮的确不多了。
当诸葛亮站在陈仓城头焦急地等待魏延的胜利消息的时候,从城外飞也似的跑进一个斥候(侦察兵),斥候跳下马跑上城来到诸葛亮跟前:“启禀丞相,魏军大将张郃率军向陈仓而来,距此不到一天的路程了。”
正在为就要攻下陈仓而兴奋的诸葛亮听到斥候的报告,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张郃的到来让形势又一次逆转,诸葛亮面临两难的抉择,要么迅速拿下陈仓,要么赶快撤出战斗,否则张郃的援兵一到,蜀汉军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诸葛亮非常想拿下陈仓,但郝昭似乎跟他磕上了,一天之内不可能攻下来,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好下令全军撤退。
夕阳西下,战火笼罩下的陈仓被落日的余晖镀上一层金色,蜀汉军有序从陈仓撤出,诸葛亮的二次北伐宣告结束。
陈仓之战结束后,立下大功的郝昭受到了曹叡的亲自接见。接下来就是加官晋爵,但郝昭实在命苦,刚从战场下来,还没来得及享受,就生了一场大病一命呜呼。
咽气之前,看着站在床前的儿子和部下们,郝昭回忆了自己几十年的军旅兼盗墓生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千万不要厚葬自己,而且再三叮嘱。郝昭之所以这么做,倒不是他多勤俭节约,他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因为陪葬的东西越多,被挖出来的概率就越大,他自己当年就是这么干的。
凉州历经多年战乱,百姓穷困,而军饷是必须按时足额发放的,但收上来的赋税根本不够维持驻军的军费开支,地方郡县也束手无策,活人的钱不好弄,很多人就把主意打到了死人身上。当年曹操就是这么干的,为方便盗墓还专门组织了一个职业盗墓团队,首领甚至有正式的官职——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盗墓都盗出了中郎将,可见其职业化的水准。
为了解决军费,郝昭也继承了曹操的传统,干起了盗墓,虽说不如曹操专业,但也解了燃眉之急。
因为有切身体会,郝昭才让儿子把自己低调处理,虽然经常把别人从墓里刨出来,但让别人刨自己他也不干。郝昭死了,但汉魏之间的战争还在继续,看不出有结束的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