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昭,字伯道,并州太原郡人。并州地近匈奴,民风尚武,此地名将辈出,仅三国便涌现不少叱咤风云的大将。纵横一时的飞将吕布吕奉先、威震逍遥津的张辽张文远、徐晃徐公明都是并州人,当然最出名的还是“武圣”关羽关云长。在刘备与曹操的五虎上将中,都可见到并州人的身影。与这些名将相比,郝昭是地道的无名之辈,但陈仓则是他成名的地方。
打仗也是靠悟性的,武艺不精又不机灵,刚上阵就被干挺了再正常不过,郝昭就属于有悟性的那种。
经过无数次战斗,见过无数敌人和战友的尸体,郝昭很幸运,他还活着。作为千锤百炼的钢铁战士,凭着多年的砍人经历和战功,小兵郝昭一级一级艰难上升,终于在不惑之年熬到了杂号将军。这对朝廷里没人,苦大兵出身的郝昭已经相当不易了,所以他很知足。
守陈仓之前,郝昭已在河西一带(今甘肃西部)屯驻十余年,因此,郝昭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地形山势了如指掌。
当时的河西一带是最乱的地区,从东汉中期以后,几乎就没消停过,天下没乱时这里就很乱,天下大乱后,这里就更乱。
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打仗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常出门逛街都带着兵器,一有风吹草动,操家伙就上,毫不含糊。而且不光男人,连妇女、小孩儿,有一个算一个,人人都能持戈操矛。这里的民风不是一般的彪悍,而是相当彪悍,仗打得激烈时,更是男女老幼齐上阵,真正的全民皆兵。
郝昭被安排到这里并不让人羡慕,这里少数民族和汉族混居,民族关系、地方派系相当复杂,一旦处理不好,轻了丢官罢职,重了小命难保。在这儿当官,时常要带兵出战,担惊受怕还没油水可捞,鬼才愿意来。
但职业军人郝昭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别人死都不愿意来的地,他活得却很滋润,业绩也不错,渐渐有了名气。
延康元年(220)五月,西平麹演、张掖张进、酒泉黄华联结武威群胡作乱,武威太守毌丘兴向护羌校尉、金城太守扶风苏则求救。当时叛军人多势众,单靠苏则手下人马不多,还要防守金城,分不出太多兵力救援武威,但武威又不能不救。
当时将军郝昭与魏平正率军屯驻金城郡内,他们率领的乃是魏廷部署在河西地带的直属战略机动部队。西北局势复杂,魏廷鞭长莫及,对河西的控制全依赖于这支精锐部队。因此,对使用这支王牌慎之又慎,轻易不出动,不到万不得已,不愿使用郝昭率领的战略预备队。
但当时,情势紧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朝廷远在千里之外,对当地形势并不十分了解,郝昭在与魏平、苏则商议后,决定违令出击。
郝昭率部急进,迅速赶到武威,降服群胡,并与武威太守毌丘兴、金城太守苏则设计诱杀此次事变的主谋麹演,大败张进所部叛军,顺利平定叛乱,稳定河西。
此战令郝昭在河西一带威名大振,在军中的威望也直线上升。
七年后,魏太和元年(227),麹英再度叛乱,杀害临羌县令、西都县长,又是郝昭率兵平叛,斩杀麹英。
郝昭的卓越表现引起了上级曹真的注意,曹真看了郝昭的履历又找本人谈了几次话,觉得郝昭不错,人才难得,尤其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老成持重,是守陈仓的合适人选。
陈仓,看起来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城,即使在贫瘠的大西北,陈仓也只是一座袖珍小城,但它的战略价值不可估量,这也决定了在即将来临的战争中,陈仓注定不会寂寞。
郝昭到陈仓后,立即投入到城防工事的修筑中,督促部下加固城池、储备弓箭木料等守城物资,全城即刻进入战时状态。很多部下牢骚满腹,觉得这个新上司只会折腾人。
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对郝昭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很快,诸葛亮的大军就到了。
尽管曹真处心积虑,到处派兵,处处设防,以防备蜀军,但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令曹真防不胜防。
继上次成功欺骗魏军后,诸葛亮二次北伐再次巧妙地隐藏了自己的战略意图,又一次骗过曹真。直到蜀军兵临城下,魏军主力还未觉察。
诸葛亮率数万蜀汉主力部队犹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陈仓城外,让守军大吃一惊,诸葛亮大军行动迅速、隐秘,以致魏军来不及做出反应。
曹真虽然厉害,但比诸葛亮稍逊一筹,表现在战场上就是他的反应总是慢诸葛亮一拍,显得有些迟钝。尽管曹真料定诸葛亮还会再来,但曹真也不是神仙能掐会算,曹真无法确定诸葛亮何时会从何处进兵。所以,曹真虽然严密布防,却仍在战略上处于被动。
战后,魏国的官方史书说曹真大将军从一开始便算准了诸葛亮必出陈仓,所以才派郝昭前去镇守。这显示出自官方的宣传夸饰,典型的事后诸葛亮,与真实的历史不符。
如果曹真一开始就有准备,他不可能只派一千兵去守陈仓。最有力的证据便是,汉军围攻陈仓二十余日后,魏国援兵才姗姗来迟,如果真有准备事先料定,怎会如此被动。(www.xing528.com)
郝昭在魏军中虽资历深军龄长,但此前只是默默无闻的杂号将军,并未多受器重,其实,他是在这次战役中魏军的一个惊喜,他在陈仓的表现完全出乎魏廷的意料,所以在战后才会受到超乎寻常的礼遇,享受被魏主曹叡亲自接见的殊荣。
当诸葛亮的数万大军兵临城下时,形势对诸葛亮十分有利,因为陈仓的郝昭只有一千多人。
这时关中魏军主力尚在荆州,曹真集结兵力增援陈仓需要时间,诸葛亮认为这段时间足够了。但郝昭来了,一切都改变了。
史书上没有记载陈仓城的规模。陈仓自古有城,但经过东汉末年的多次战乱,早已荒废破败不堪,后虽经重修,但也只是修修补补,此时的陈仓是郝昭在旧城基础上又重修的。因为时间有限,而且这里距汉魏两国的边境不远,居民不多,也没法动员大量民工,只能依靠军队,所以陈仓城的规模很小。不过这也倒符合守城法则,比起方圆几十里的大城,“小而坚”的城池更易守难攻。道理很简单,城大需要守的地方也多,需要的兵也多,小城就不一样了,城小,守军可以集中,可以让攻城一方利用的破绽也就不多了。
三国时的城池一般都有内、外两道城墙。不过陈仓由于时间和人力的原因,只有一道夯土城墙,墙上有木制的敌楼,方便守军向攻城之敌放箭,城外挖有三米深的堑壕,以阻止敌人靠近城墙。小城为了方便防守,一般只有一个城门。
因为城门是最容易被突破的地方,也是攻城的首选,所以城门附近一般都是攻守双方争夺最激烈的战场,城门越多就越难守,所以对于小城减少城门的数量是最好的选择,反正城小人也不多,一个城门也够用,而且一般这个城门都开在进攻一方可能进攻路线的反方向。
以陈仓为例,陈仓的城门开在东面,西、北、南三面都不留门。城内筑有高于城墙的高台,这是秦汉以来筑城的传统。城里的衙门官署一般都建在高台之上,这样便于观察敌情,也便于指挥。这里是守城的指挥中心,也是城内的核心工事,更是守军的最后据点。
面对诸葛亮的大军,郝昭很镇定,因为这早在他预料之中,守在这么一个“十字路口”,想清闲是不可能的,蜀汉军不论是想进关中还是进攻陇右,这里都是必攻之地。
既然知道会来,也就不用紧张害怕了,因为怕也没用,敌人不会因为你怕就对你手下留情。在战场上拼杀多年的郝昭很清楚这一点。所以面对惶恐不安的部下,郝昭从容地穿上盔甲走上城头,自己的工作岗位。
城外的诸葛亮也很从容,虽然为了达到闪电战的目的,一路上一直在急行军,但到了目的地之后,诸葛亮反而不急了,诸葛亮没有下令立即攻城而是在城外扎下大营,将陈仓团团包围。
诸葛亮不急是因为他对攻取陈仓信心十足。
诸葛亮的自信是有理由的,因为在双方的兵力对比上,蜀汉军占有压倒性优势,不过抱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想法,他还是派了一个叫靳详的手下去劝降。
靳详也是太原郡人,跟郝昭是老乡,彼此很熟。本来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一大喜事,可当靳详来到城下说明来意,郝昭一点儿没给老乡面子,站在城楼上冷冷地说:“魏国的法律,你是知道的(估计靳详跟姜维一样,原来也是魏人),我的为人你是了解的;我受国厚恩,已抱定必死之决心,你不必再多费口舌。回去告诉诸葛亮,让他来攻城吧!”
靳详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诸葛亮汇报了经过。诸葛亮听了不仅没生气反而有点儿欣赏郝昭了,面对自己的大军,有胆量说出这话的人胆子不是一般的大,诸葛亮又让靳详再去劝降。这次郝昭更不客气:“我认识你,我的箭可不认识你!”说着,拉起弓搭上箭对准了城下的靳详。任凭靳详怎么说,郝昭都不为所动。没办法,靳详只好回去向诸葛亮复命。
既然不投降,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诸葛亮下达了向陈仓进攻的攻击令,第二次北伐中第一次也是决定性的一次战斗——陈仓围攻战(对曹魏来说是陈仓保卫战)正式展开。
这一刻,作为攻方的诸葛亮和作为守方的郝昭心情都比较复杂。
诸葛亮希望尽快破城,因为本来就是闪击战,必须速战速决,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战斗,如果时间久了魏军的援兵到了,就不好办了。更现实的问题是,这次出门比较急,带的粮食也不多,毕竟魏军不管饭,所以在自己部队的干粮袋瘪之前必须拿下陈仓。
因为自己后勤运输线的情况,诸葛亮是清楚的,从汉中往前线运粮很艰难,路途远不说,还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十分辛苦。对蜀汉的运粮兵来说,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和艰辛。
运到前线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宝贵的,所以诸葛亮知道不能速胜就意味着失败。后勤是诸葛亮的软肋,诸葛亮的北伐最终没有成功,后勤运输跟不上是重要的一个原因。战争某种程度上就是打后勤,相信诸葛亮是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的。
相比于诸葛亮,守城的一方也很急,他们急的不是粮食,而是援兵。本土作战的最大优势就是补给线比较短,守军从不为粮食发愁,让他们苦恼的是,对方诸葛亮实在狡猾狡猾的,总是弄不清诸葛亮的作战意图和主攻方向。虽然从总人数上魏军占优势,但各个地方都要守,一分散,数量优势就没了,本来是人多的一方却总被人家围着打。
郝昭率部巡城,在蜀汉军即将发起进攻之前,他还要对城防工事做最后的检查,好在陈仓城不大,他很快就转完了。曹真得知陈仓被围,急派将军费曜领兵救援。郝昭知道在援军到来之前,只能靠自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