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吴重案揭秘:艳与张温的故事

东吴重案揭秘:艳与张温的故事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盟国东吴也是暗潮汹涌,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说起这次东吴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还要先从一个叫暨艳的人说起。发达后的张温不忘老友,向孙权推荐好友暨艳做了选曹郎,后者因业绩突出又是大名士张温推荐的人,不久便被升为选曹尚书,相当于组织部部长。不过,孙权马上有了新计划,暨艳是张温推荐的,如今暨艳出事,正好可以以此做借口打击张温。

东吴重案揭秘:艳与张温的故事

自从曹操刘备相继病故后,纷乱的三国仿佛一夜之间陷入沉寂。从223年到227年,三国之间鲜有战事。至于曹丕伐吴的真实目的,前已说过,不再重复。总之,这几年,大家都挺忙。忙什么呢?忙着调整内部关系。

此时不论对诸葛亮还是曹丕来说,内部稳定都是首要的。所以曹丕集中精力对付盘踞青州徐州多年的半独立地方割据势力。诸葛亮则一面协调各派势力,一面率军南征,大家都忙于内政,实在抽不出时间对外敌。

蜀汉相继发生廖立、来敏、李严事件,内部纷争不断。盟国东吴也是暗潮汹涌,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东吴外有山越,内部淮泗势力与本土势力之间,孙权吴中豪族之间,利益纠葛更是剪不断理还乱。

趁着曹丕、诸葛亮大力整顿内政,协调内部无暇外顾,孙权也开始在内部搞大清洗。说起这次东吴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还要先从一个叫暨艳的人说起。

暨艳(?—224),字子休,扬州吴郡人。请记住他的籍贯,这对后面案件的发展以及案情分析都至关重要。

暨艳性情耿直,看不惯当时吴国权门请托、世家子弟不学无术却身居显官的现象,特别是江东大族子弟,云集建业,各部衙署,到处可见这些人的身影。暨艳身为书生很有点儿书生意气,看到不合理的事就要说一说,这样的性格在官场是吃不开的,但同为吴郡人的名士张温却很欣赏刚正不阿的暨艳,张温也是个喜欢针砭时弊的书生,这就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人很有点儿惺惺相惜的味道。

张温被孙权起用后,一度成为东吴政坛最耀眼的新星,从议郎到选曹尚书再到太子太傅,官运亨通。发达后的张温不忘老友,向孙权推荐好友暨艳做了选曹郎,后者因业绩突出又是大名士张温推荐的人,不久便被升为选曹尚书,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选曹尚书,这可是个有实权的位置,操控人事任免大权。这是个多少人羡慕眼红的肥差,但也是个容易得罪人的活儿。只要看看曹操手下的两位高级人事干部崔琰、毛玠的下场就知道,这两位也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任人唯贤、不受请托,结果如何呢,一死一黜。

暨艳新官上任,很想有一番作为。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暨艳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三署郎。可令他万没想到的是,他亲手点燃的这把大火,没能烧掉他眼里的腐败与不良作风,却引火烧身,还把他的好友张温也牵扯进来,最后闹成一场震惊全国(仅限吴国)的政治大案。

汉代以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统领郎官,三国沿袭了这一制度,郎官有中郎、郎中、侍郎等,无具体定员,郎官的来源,有三公征召,也有地方官推荐,还有皇帝对大臣的特殊奖赏,让其子弟直接为郎,名目很多,但说穿了大部是权贵子弟,所谓察举、征拜都是形式,没关系没后台,看谁推举你,至于任子那就直接是官二代的特殊福利了。

郎官平时就在皇帝身边,充当顾问秘书、侍从,皇帝出巡,护卫车驾,级别很低、俸禄也不多,但却是人人想要,大家挤破头来争的热门职位,奥秘在于,郎官整天跟在皇帝左右,近水楼台先得月,不管水平如何,至少能混个脸熟。

郎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帝国的储备干部,在皇帝身边实习,干上几年,一般都会被外派到地方做官或是直接在朝为官,东吴的三署里鱼龙混杂,能进入这里的,大都是有背景的官宦子弟,这些公子哥十之八九是纨绔子弟,依仗势力,花天酒地,出入声色场所,反正前程无忧,只要混上几年,官帽就能到手,读书老子才没那闲工夫。

暨艳对三署的歪风邪气早就心存不满,也早想整治这帮不学无术的家伙,这下大权在手,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在暨艳看来,这些既不中看也不中用的家伙却占着好人的位置,简直不可理喻。新官上任的暨艳,随即对三署开始了“大扫除”,清理“垃圾”。原来在三署里混日子的诸位大爷们的幸福日子就这样结束了,被很不客气地扫地出门,能留下的十个里也难有一个,史称十不存一。

暨艳不知道,他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这些郎官虽然都是些人渣饭桶,但几乎个个都有显赫的背景,老子或老子的老子要么位高权重要么富甲一方,哪个都不好惹,暨艳把他们的子弟赶出郎署,就等于毁了人家的仕途,这些人岂能善罢甘休。那些被暨艳赶出来的郎官们更是怨气冲天,怒不可遏,扬言要给暨艳好看。

一时之间,江东被暨艳的“整风运动”闹得沸沸扬扬,这位不懂规矩不按常理出牌的书生,把官场彻底搅乱了。

很多人都看出来了,暨艳这么干,早晚要出事,就好心提醒他。暨艳同乡陆逊的弟弟陆瑁就是一个好心人。

陆瑁,字子璋,扬州吴郡吴县人。陆瑁见暨艳做得有些过火,就写信劝他,并暗示他当今乱世,正是记功忘过的时候,主公用人也是宽以待人,当年汝南名士的月旦评,确可激浊扬清,但眼下恐怕还不是时候。(www.xing528.com)

吴郡四大家族之一的成员,吴郡吴县人,时任侍御史的朱据,字子范,也劝暨艳记善忘过,这些人都是暨艳的老乡,比暨艳出道要早,也更懂得官场潜规则,善意提醒也是出于一片好心。但此时的暨艳什么也听不进去,一意孤行,大祸就此种下。

事实上,暨艳的两位同乡看得很准,这时的孙权正面临着人才凋零的现状,老一辈功臣名将死得差不多了,吕蒙、甘宁、蒋钦、孙皎等先后去世,急需补充新鲜血液,而江东子弟是孙权不得不选择的补充梯队。

正如朱据、陆瑁所说,孙权这时也正在创业路上,就像当年官渡之战,曹操不得不原谅那些对他心怀二心的人,孙权也需要收买人心、记功忘过,对孙权来说,现在远不是赏罚分明的时候,就连孙权本人都不愿轻易得罪江东大族,而暨艳竟敢在如此敏感的时刻,挑战权贵豪门,实在过于冲动幼稚。

三署里藏污纳垢、请托盛行,世人皆知。而却无人愿蹚这股浑水,为何!就因为这里的水太深。普通官员如此,就是孙权又何尝不知其中弊病,但他也要顾及各方利益。只有暨艳这位官场新人,不懂规矩,年少冲动,以为凭自己一腔热血就能澄清宇内,想法太过天真,最后被牺牲的也只能是他自己。

被激怒的江东大族纷纷跑到孙权那里去告状,说选曹尚书暨艳、选曹郎徐彪任人唯亲,专用私人。这可以说是诬陷、贼喊捉贼,因为任人唯亲、专用私人的正是他们这些既得利益者

孙权正要收拾张温,暨艳的事突然冒了出来,打乱了孙权的计划。不过,孙权马上有了新计划,暨艳是张温推荐的,如今暨艳出事,正好可以以此做借口打击张温。

孙权内心当然知道暨艳做得并没有错,但谁让他是张温的人,孙权要收拾的是张温,却拿暨艳说事,看来暨艳是受了张温的牵连,而张温之所以倒霉,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暨艳,这两人到底是谁吃了谁的瓜落儿,还真有点儿说不清。

暨艳、徐彪被迫自杀,这两人的死,总算平息了权贵们的怒火,而孙权既以此安抚了江东豪族,又有了打击张温的口实。张温不久也被牵连入狱。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张温下狱,给江东士人带来的震撼不亚于八级地震,就在不久之前,还被各方看好的新秀,连元老张昭都急着拉关系的张温,眨眼之间就沦为阶下囚,变化之快,让人瞠目结舌。虽说孙权一向以变脸快、下手狠,闻名于江湖,但对待张温这样的公众人物如此不留情面,很不正常。

得知张温入狱,故交好友,纷纷拉关系走后门,用尽各种办法试图营救张温。濡须都督、将军骆统上书为张温求情,奏章写得很长,言辞恳切,把官方给张温扣的罪名,逐一批驳,用心是好的,可这位急于为朋友帮忙的仁兄,却根本没摸准孙权的脉。

孙权早就想收拾张温,因为这人名声太大,孙权举得此人终究难为自己所用,让他去搞外交,这位又很不知趣,对蜀汉对诸葛亮不吝溢美之词,这令孙权感到很没面子,很不舒服。张温当我的官,拿我的俸禄却去给人家唱赞歌,很有点儿吃里扒外,在孙权看来,自己的外交官必须也只能夸耀本国才行。

张温不懂帝王心思,而且此人品行端正,不肯与当朝权贵同流合污,出了事,也就没有重量级的人物为他说话。

手握生杀大权的人王帝主,他要是存心想整谁,理由、借口从来不是问题,现编都可以,这就是人治社会的特点。

张温最后被免官废黜,但孙权好在留了他一条命。张温的两个弟弟张祗、张白并有才名,也受牵连仕途尽毁。

与张家沾亲带故的亲友也未能幸免。张温家是吴郡四大家族之一,与张家结亲的自然也是高门大族,张温的弟弟张白就娶了同郡江东四大家族之一的陆氏后人陆绩之女。张白的岳父陆绩与女婿有着相同的命运,但陆绩被发配真正的原因其实跟张温案并不相干,因为前者要早于后者,但被打压的深层原因则是相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