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之最强谋士:诸葛亮开创治国策略

三国之最强谋士:诸葛亮开创治国策略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禅刚刚即位就给了诸葛亮开府治事的权力,显然是遵照他父亲的意思,刘备是想把这个做人情的机会留给儿子,加深刘禅与丞相诸葛亮的感情。诸葛亮获准开府,终于成了实权丞相,蜀汉帝国也进入诸葛亮时代。刘备称汉中王,杨仪被正式任命为尚书。两位书佐同时成为诸葛亮的东、西曹掾。

三国之最强谋士:诸葛亮开创治国策略

刘备在世时,军政大权从不假手于人,诸葛亮只能当个留守丞相,但凡军国大政,都是刘备自己拿主意,其他人即使如诸葛亮也只有建议权,至于采不采纳,那全在于刘备,最后拍板的只有刘备。

三国开国之主,刘备、曹操孙权都喜欢大权独揽,特别是刘备跟曹操,这两位的江山全靠自己打拼,更是视权力如生命,片刻不放手。当然放手的时候,也有,那就是要死的时候,所以才有永安托孤。

刘备建国时,诸葛亮就已经是丞相,但刘备却没让他开府,开不开府,区别非常之大。不开府,就不能有自己的僚属与办事机构,这个丞相也就是打了折扣的。

开府就是实权丞相,可以建立自己的工作班子,选拔幕僚在丞相府中任职,便于培养亲信,也方便开展政务。

西汉一朝前期丞相都是开府的,只是到了武帝以后,相权开始遭到削弱,到了东汉,丞相制度一度被取消,也就无所谓开不开府了。

曹操恢复丞相制度,便开府治事,开府就意味着丞相有独立于君权之外的相权,曹操开府是为了专权,名正言顺地独揽大权。

所以没有哪个强势君主会长期允许丞相跟自己分权。丞相的权力扩大,就意味着国君的权力缩小,历史上只有在特殊时期,丞相的权力才会比肩甚至超越君主,比如曹操与汉献帝,诸葛亮与刘禅,这个类比或许有些奇怪,但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目的,是否忠诚。曹操强化相权是为篡权,而诸葛亮掌权,首先由刘备的托孤之语,结合此时蜀汉帝国的具体情况,恰恰是君弱国危,需要一个强势的丞相支撑危局。

刘备是一个强势的皇帝,所以他活着的时候,不会让诸葛亮开府也在情理之中。但刘备也知道自己走后,儿子扛不起这副重担,那就必须分权给丞相。

刘禅刚刚即位就给了诸葛亮开府治事的权力,显然是遵照他父亲的意思,刘备是想把这个做人情的机会留给儿子,加深刘禅与丞相诸葛亮的感情。

刘备不是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那就是相权的扩大,好在诸葛亮信得过,诸葛亮的忠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刘备与诸葛亮十几年的君臣,刘备太了解诸葛亮了。刘备这一生,打仗的本事平平,但看人的确很准。

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不信,后来果然铸成大错。

诸葛亮获准开府,终于成了实权丞相,蜀汉帝国也进入诸葛亮时代。

诸葛亮随即开始筹建自己的相府幕僚团队,毕竟,即使如诸葛亮也需要有帮手,帝国政务千头万绪,诸葛亮虽是历史上出名的贤相,临事不苟、事必躬亲,但靠他一人还是远远不够的。

很快,一批优秀的人才聚拢在诸葛亮身边,此时诸葛亮的丞相府就是浓缩版的朝廷。从入选名单人员的籍贯就可窥见当时蜀汉的政治风向。

参军马谡,字幼常,荆州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哥哥马良,刘备的亲信、诸葛亮的好友。马谡凭借特殊的身份与才干,自然是重点培养对象,入蜀后,先后历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

马谡虽是读书人,却对军事特别感兴趣,平时读的也不是儒家经典而是兵书战策,讲起军事理论更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诸葛亮特别爱找马谡聊天,两人聊天的内容自然不是街头大妈那些鸡毛琐事,而是军国大计。

诸葛亮开府后,第一个就想到了马谡,让他给自己参谋军计,当参军。在马谡看来这是学有所用,在诸葛亮看来也是用人所长,但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马谡只是个理论家。

三年后,诸葛亮又招了一个参军,此人就是后来颇有争议的杨仪。

参军杨仪,字威公,荆州襄阳人。

杨仪最早是曹操那边的人,在曹操的荆州刺史傅群手下当主簿,后来反正,投奔了坐镇荆州的关羽,做了关羽的功曹。

关羽曾派杨仪入蜀,向刘备汇报工作。刘备与杨仪谈起军国大计,杨仪对答如流,颇有见识。刘备对杨仪大为欣赏,当即把杨仪留下,任命杨仪做了左将军府的兵曹掾,刘备当时的官职是左将军,他的这个兵曹掾也就相当于兵部,杨仪的这份新工作实际就是兵部尚书

刘备称汉中王,杨仪被正式任命为尚书。刘备称帝随后东征,时任尚书令的刘巴与尚书杨仪都随同出征,但杨仪跟刘巴的关系相当紧张,跟上司闹别扭自然没好处。

不久,杨仪就被免职赶回了成都,只当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弘农太守。当时弘农是曹丕的地盘,曹丕当然不会让杨仪去自己那里当官,杨仪的这个太守只是遥领,挂个名而已。这在当时很流行,一来可以安置闲散人员,二来对外可以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

直到诸葛亮南征前夕,杨仪才再次被起用,成为诸葛亮的参军。

东曹掾蒋琬(?—246),字公琰,荆州零陵郡湘乡(今湖南湘乡)人。随先主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县县长。广都归蜀郡管辖,具体地点在今天的双流,距成都很近,蜀郡郡治即蜀汉帝国国都,刘备经常外出巡视,考察吏治,体察民情,时常顺路到广都视察,这对蒋琬可不是什么好事。

蒋琬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因此郁郁不得志,常常借酒浇愁,不好好办公,罗贯中笔下的那个“不务正业”的来阳县令庞统的原型就是这位蒋琬。

但蒋琬比小说里那个庞统运气差多了,他没有等来三将军张飞,也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且说这一天,刘备外出巡视,正好路过广都,我们说过,广都距成都很近,既然路过,刘备顺路进了县衙,想看看这里的官吏平时都是什么表现。刘备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扑鼻而来的酒气,当刘备看到烂醉如泥的蒋琬,不禁勃然大怒。幸亏,陪同的诸葛亮一再讲情,刘备看在诸葛亮的面上,才赦免了蒋琬,但县长当不成了。

刘备当汉中王后,蒋琬又被重新起用,入朝担任尚书郎,官阶不高,但却在权力中枢。诸葛亮一向很欣赏蒋琬,当年就对刘备说蒋琬非百里之才(当时一个县方圆在百里左右),开府后,马上把蒋琬招入麾下,担任丞相府东曹掾,也就是当年曹操手下毛玠、崔琰的角色,权力很大。

蒋琬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对象,在未来的岁月里,蒋琬将成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

西曹掾李邵,字永南,益州广汉郡郪县人,刘备入主益州后任益州书佐,蒋琬入蜀也是书佐。两位书佐同时成为诸葛亮的东、西曹掾。

蜀汉建兴元年(223),李邵被诸葛亮任命为西曹掾,与蒋琬协力辅佐诸葛亮,丞相府东、西曹执掌实权,诸葛亮的这一安排,同样具有政治深意,刘备入蜀后,益州人被压制的状况并没有改善,这影响了益州人参政的积极性,诸葛亮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提拔益州犍为郡人杨洪为蜀郡太守就是为安抚蜀人之心。

诸葛亮的两曹主管,蒋琬,荆州人;李邵,益州人,诸葛亮以此向内外昭示蜀汉团结一心的政治局面。(www.xing528.com)

丞相府长史王连,字文仪,荆州南阳人,刘璋时入蜀。刘备取蜀,远近郡县望风而降,梓潼县令王连却死守不降,刘备钦佩欣赏王连的气节,并不强逼。成都归顺后,王连才投降,担任司盐校尉,主管盐政,考核优良,升任蜀郡太守。

诸葛亮开府,王连被召入丞相府,为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丞相府长史向朗(167—247),字巨达,荆州襄阳宜城人。原来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死后,归附刘备。刘备入蜀,让向朗做了巴西太守。223年,刘禅继位,任步兵校尉。225年王连去世,向朗接任丞相长史。

向朗是荆楚名士,曾师从司马徽求学,是诸葛亮的同门师兄,既是名士,平常交往的自然不会是白丁,事实上,向朗跟徐庶、庞统都有交情,跟诸葛亮也不会陌生。

主簿杨颙,字子昭,荆州襄阳人,杨仪族兄,入蜀后任巴郡太守,诸葛亮开府召入府中做丞相主簿。

诸葛亮一向勤于政事,每天不分昼夜批改文件,不管大事小事都要亲自过问,经常累得汗流浃背,这也是后人颇多非议之处。诸葛亮事必躬亲,自己累得不行,手下人却又无事可做得不到锻炼,很多人据此认为蜀汉后期人才匮乏,与诸葛亮的这种做事风格关系甚大。

杨颙每每见此情景,心中不免痛惜。一次,实在忍不住了,就上来劝说,丞相您每天这样事无巨细、凡事身体力行亲自过问,这不是丞相该做的。朝廷设置百官,理应各尽其职,您一概包揽,自己辛苦,百官也不得其职,昔日汉朝名相丙吉,不问街头尸体却担心耕牛生病就是这个道理。

诸葛亮当然知道杨颙是对的,但此时蜀汉危机四伏,诸葛亮又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人,他不是不明白个中道理,只是重任在肩,别人干,他不放心。

主簿胡济,荆州义阳人,这也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官员,多次向诸葛亮直言进谏,在当时,诸葛亮身居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敢直言犯上,那是需要勇气的。

主簿宗预,字德艳,荆州南阳安众人。214年,随张飞入蜀,诸葛亮开府,任为主簿。

丞相令史董厥,字龚袭,荆州义阳(今河南桐柏)人。诸葛亮多次表扬董厥的恪尽职守。蜀汉后期,董厥继蒋琬、费祎、董允之后,执掌蜀政。

丞相参军廖化(?—264),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人,曾任关羽主簿,关羽败亡,廖化假意投降,后装死带着老母西奔入蜀,在秭归遇上东征的刘备。刘备见了廖化,知道荆州人心思汉,当即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随同出征。

诸葛亮开府,廖化被召入任参军。

门下督马忠,字德信,益州巴西郡阆中人。举孝廉入仕,任汉昌县长。刘备兵败猇亭,消息传到蜀中,巴西太守阎芝立即紧急动员征发郡县兵五千让马忠率领增援前线。

马忠带兵一路急行军,还没赶到战场,刘备已回到永安,虽然没赶上战斗,但刘备对巴西兵危急时刻的表现还是相当满意的,刘备特意召见马忠以示鼓励。交谈中,刘备发现马忠颇懂兵法,是个将才,对一旁的尚书令刘巴说:“我虽失黄权,却得狐笃(马忠早年被寄养在外婆家,此时尚未改名),可见,蜀中不乏贤才。”

很显然,刘备是把马忠当作了黄权的接班人和替代者。诸葛亮开府,马忠这样的人才自然要收入麾下。诸葛亮提升马忠做了门下督。

不久之后的南征,马忠将大展身手,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东宫旧臣 刘备这些年都在为事业打拼,在子女教育上可以说相当失败,但你要说他一点儿事都没做,也着实冤枉了他。刘备当上汉中王后,很快任命了一批青年才俊做太子宾友,曹丕有太子四友,刘备也给刘禅找了几位“小伙伴”,费祎、董允。

费祎(?—253),字文伟,祖籍荆州江夏县(今湖北孝感),早年入蜀,跟刘璋是亲戚。从政治派别上,费祎应算东州人,但其入仕在刘备入蜀之后,被看做荆楚士人,而东州人也把他看成自己人,费祎政治上的双重身份,加上本身的才干让他成为蜀汉帝国刻意培养的对象,从刘备到诸葛亮都是如此。

刘备立刘禅为太子,费祎被选为太子舍人,陪侍太子读书,这是一个极有政治前途的工作。刘禅即位,晋升费祎黄门侍郎,皇帝近臣。诸葛亮也特别喜欢这个年轻后辈,费祎成为诸葛亮心腹。

董允(?—246),字休昭,祖籍荆州南郡,董允的父亲就是曾任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一起辅佐刘备的董和。董和也是刘璋时入蜀的荆州人,政治身份是东州,但他跟刘备、诸葛亮的关系好,儿子董允借了老爸的光儿,被刘备、诸葛亮视为自己人。跟费祎一样,董允也是身兼荆州、东州双重政治身份的特殊人物。

董允的仕途与费祎简直一模一样,先是被选为太子舍人成为太子宾友、东宫旧臣,刘禅即位后,又是黄门侍郎。

这两位蜀汉政坛的后起之秀,眼下虽然位卑职小,但谁都清楚他们是帝国的高级储备干部,有朝一日,必然出将入相,执掌中枢大权。

两人身上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又都是诸葛亮的亲信。

诸葛亮身为丞相,日理万机,对皇帝的教育,其实有心无力,只能靠费祎、董允在旁辅佐。诸葛亮也只有把小皇帝交给他们才放心。诸葛亮之所以没让他们进入相府,目的就在于此。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就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宫指的就是皇帝待的皇宫,府即是丞相府,这是蜀汉帝国的两个政治中心。在诸葛亮看来,两者必须保持步调一致。

相府人才荟萃,但小皇帝那边就不好说了。对这位17岁的少年天子,诸葛亮时刻不敢放松,但有费祎、董允在,以两人的才干胆识,诸葛亮相信,有他们,宫中府中就能俱为一体了。

内忧外患的帝国 诸葛亮接管时的蜀汉帝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形势不是很糟,而是相当糟。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就是,刘备建国,基础不牢,夷陵战败,地动山摇。

对外,与曹丕的魏国是不共戴天的死敌,与东吴的夷陵猇亭战役刚刚结束,此役,汉军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内部,荆州、东州、益州三个政治派系之间,矛盾重重。特别是益州人,自从刘备入蜀,就一直被打压,很多人对新建的蜀汉帝国抱着敌视态度。

三国中,以蜀汉的疆域最小,国力最弱。

以蜀汉章武元年(223)三方控制的地盘、人口计算,曹魏帝国拥有东汉十三州中的九州,户口103万户,人口68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六成。这九州全是黄河流域经济发达地区,虽遭战乱破坏,但恢复潜力巨大;

吴国占有荆州(部分)、扬州、交州三州之地,户口48万户,人口31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三成;

蜀汉只有一个益州,户口20万户,人口132万人。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一成多一点儿。这样的国力,不要说魏国,就是吴国也远强于蜀汉,仅就人口吴国就是蜀汉的两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