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督护军冯习(荆州南郡人)为前军主将,统领中领军吴班、前部督张南、将军刘宁、杜路等为前军。
刘备亲统中军,治中从事黄权,将军陈式、赵融、傅彤、廖淳(即廖化),从事祭酒程畿,侍中马良等随后接应。
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至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攻吴,需先夺取三峡打开进兵通道。长江从蜀汉边境的白帝城横穿巫山,经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数百里大峡谷,在宜都郡郡治所在地夷陵北面的南津关出峡口。
三峡的北面就是刘备不久前丢失的东三郡,此刻那里已是魏国的地盘,也就是说,蜀汉军要长途跋涉数百里的长江三峡,还要防备北面魏军威胁自己侧翼。
蜀汉军先锋部队在冯习、吴班的率领下首先向吴军据守的巫县、秭归发起攻击,汉军军容严整,士气高涨,经过激战,击败吴军李异、刘阿,首战旗开得胜,攻占巫县、秭归,占领峡口。
面对锐气旺盛的汉军,孙权也派出大都督陆逊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余人开赴前线,抵抗蜀汉军。
蜀汉军八月占领秭归后即按兵不动,刘备也从前线返回白帝城。在接下来的数月里,战场上出奇的平静。原因前已述及。
章武二年(222)正月平静被打破,刘备令将军吴班、陈式率水军东出三峡,顺流而下直逼夷陵,刘备也从后方返回前线,蜀汉陆军在长江两岸同时东进,水陆大军夹江而进,两岸旌旗蔽野、刀矛如林,气势恢宏,大有气吞山河、踏平东吴之势。
正面进攻的同时,刘备又派侍中马良深入武陵,与那里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取得联系,后者随即率蛮兵袭击吴军后方,策应刘备的正面战场。
刘备率主力从江北的秭归城出发,沿江东进,大将张南也领兵在南岸同时跟进,与北岸的刘备主力部队遥相呼应。
长江北岸汉军主力在刘备的率领下,一路推进到夷陵,在这里遇到了凭险固守的陆逊吴军主力。陆逊见汉军士气旺盛,便坚守不出,吴军主力收缩于夷陵城。刘备强攻不成,决定避实击虚,率主力渡江南下,打算从江南打开突破口。
此时汉军分驻长江两岸。为便于指挥被大江分割的汉军,刘备让黄权当镇北将军,负责指挥江北夷陵的汉军。
当蜀汉军准备沿江南推进时,陆逊发觉了刘备的意图,于是决定主动后退到江北夷陵县的猇亭一线,与江南的夷道防线拉平。
敌变我变,刘备再次改变战术,以主力沿江北向猇亭陆逊吴军主力进攻,而以前部都督张南率偏军在长江南岸向夷道进军。(www.xing528.com)
南岸汉军张南所部,推锋而进,势不可挡,很快攻到江南夷道城下,包围了夷道城,随即发起猛攻,此时守在南岸夷道城的是孙权的侄子孙桓。
在蜀汉军猛攻之下,孙桓很快顶不住了,连连向江北猇亭的陆逊求救。帐下众将纷纷要求带兵救援,但却被主帅陆逊否决。陆逊很清楚,此刻主战场猇亭的成败才是关键,孙桓虽然被围,但夷道城,兵精粮足,守个把月不成问题,而一旦自己分兵救援则正中刘备下怀。
所以尽管明知孙桓身份特殊,但陆逊还是决定按兵不动。
陆逊“见死不救”激怒了帐下诸将,这些人要么是孙权亲信如昭武将军朱然,要么像韩当是历经孙坚、孙策、孙权的三朝元老,论资历比陆逊老、几乎各个有后台。
陆逊之前虽在袭取荆州之役中立下大功,但毕竟资历浅年纪轻,他当大都督,很多人私下里是不服的,但主公孙权发话,不敢不听。对这位白面书生,阳奉阴违,想看他笑话的大有人在。
陆逊对这些自然也心里有数,但对元老功臣,也无可奈何,能忍就忍,只求维持安定团结,至少在表面上。
但众将见陆逊不救孙桓,这下找到借题发挥的借口了,纷纷指责陆逊,有点儿老师教训小学生的味道,个别人甚至表示,主帅您要是不敢去,我们自己去。
陆逊知道不发威不行了,再不出手,这些人就要翻天了。面对吵吵嚷嚷的众将,陆逊请出了孙权赐给他的尚方宝剑。
手握尚方剑的陆逊,看着众人,大喝道:“刘备天下知名,曹操尚对此人忌惮三分,今强敌压境,诸位不服号令,何以对敌。万一有失,如何对得起主公重托。我陆逊虽是一介书生,但受命拒敌,如有不从军令者,军法从事,绝不留情。”众将见陆逊真的怒了,这才不说话了,但心里还是有点儿不服。
面对锐气正盛求战心切的蜀汉军,陆逊选择了后退决战,大踏步地后撤。陆逊将主力退到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交界点宜都郡郡治夷陵后,就不再后退,而把各路主力陆续往这里调集。
如此一来,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峡谷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狭长的山地留给了刘备。
吴军后撤,蜀汉军随后大举向前推进。
章武二年(222)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大本营。
刘备率主力从秭归顺流而下时,治中从事黄权看出了隐含的危机,黄权觉得,大军居高临下虽进军迅速,但一旦打了败仗,到时想退回来就难了。黄权主动要求担任前锋,让刘备领大军压后。这本来是个不错的建议,但刘备此刻正打得顺手,根本不听,还觉得黄权多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