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刘备的兵力,想要击败东吴实力雄厚士气旺盛(刚打了胜仗)的军队,相当困难。
刘备的川中水军实力不强,而进攻东吴,最理想的作战方式是水陆并进,这样对敌人的威胁最大,后来西晋灭吴即是兵分多路、水路并进才取得成功。但刘备没有后来司马炎那样的实力,备战的时间又少,想水陆并进并不现实,东吴能割据一方,与魏国、蜀汉成鼎足之势,靠的就是强大的水军。
蜀汉国力弱小,作为水军主力的荆州水军在不久之前的襄樊战役后期,未经大战即宣告瓦解,蜀中位于长江上游,相对于下游吴军,这里江面狭窄、水流湍急,非水军用武之地。刘备对自己的水军实力也很清楚,所以他没打算用自己的水军跟东吴水军硬拼。刘备所能依靠的只是善于山地战的蜀汉步兵,但在荆州,单靠步兵单打独斗,想赢,机会不是没有,但恐怕刘备自己也知道这么打,胜利的概率有多大。
刘备很清楚,就算他能打下荆州,孙权必倾其全力来争,那势必打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对刘备不利,以刘备的精明自然对战争的前景一清二楚。可刘备为什么还要不顾反对,坚持东征呢?
首先,我们大可排除刘备头脑发热意气用事的可能。关羽败亡在219年十二月,刘备221年六月称帝后才决定出兵,说明刘备的东征是有计划的,并不是一时冲动。
刘备很清楚谁是自己的主要敌人,最大的威胁当然来自魏国,东吴在袭占荆州后已心满意足,不会轻易主动进攻蜀汉。
刘备坚持伐吴的原因,用魏国谋士刘晔的话就是:“蜀虽狭弱,而(刘)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始终之分不足。”
知道了原因,分析其目的就容易了。
刘备的战役目标非常明确,必须伐吴,通过施军事压力,迫使东吴低头认错,赔偿损失,但尽量不进行大的决战,以免损失。
迫使东吴低头认错的目标已经达成,孙权让诸葛谨写信劝刘备,就是试图谈判,可能是赔偿损失的条件,没有谈拢。最后双方均骑虎难下,只好开战。
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时的形势下,谈判是最好的办法。两方都可以接受。
刘备率军攻占巫山、秭归一线,孙权派陆逊军前往迎战,都是为了增加己方在谈判桌上的砝码。这从双方在战役中的一些行动可以推测出来:先看一下战役前期双方的行动:
221年六月,刘备决定伐吴,前军开始向奉节集结,刘备的中军自成都出发;
221年七月,刘备前军击败东吴巫山守军,占领巫山、秭归一线;
221年十一月,曹丕使者到达东吴,孙权接受封号,正式称为曹丕臣子;同月,孙权命陆逊为督,率大军西进迎敌;
222年一月,陆逊部反击蜀汉军进攻秭归;刘备返回秭归前线;
222年二月,蜀汉军开始向东推进到夷陵一线,夷陵战役全面展开。
双方在221年八月到十二月,长达五个月的时间,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他们在干什么?数万大军在巫山、秭归一带五个月无所事事,这很不正常。(www.xing528.com)
从成都到秭归,约1500里,刘备中军开到前线用不了两个月,加上其部队还可利用长江及其支流水运,速度很快,相信最晚在七月底也可全部集结完毕。
陆逊部队,其主力大部是原荆州部队,乘船到前线也就十几天。刘备大军到前线,又不交战,在干什么?陆逊主力本可快速集结于夷陵一线,却要到四个月后才开始向前线调动,又是为何?——估计在等谈判结果。
刘备甚至一度离开前线——主帅的离开,至少说明这个时期两军没有处于交战状态,刘备从前线返回后方。刘备看到孙权没有调集大军迎战,以为战事就此结束,其本人自然就返回了后方。
估计刘备与孙权的谈判在221年十一月以前破裂,而同时进行的孙权与曹丕的外交却取得了成果,曹丕接受了孙权的投降,封其为吴王。孙权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的危险,可以对刘备反击了。陆逊于是开始向前线集结兵力,趁蜀汉军没有防备,发动反击。
紧接着,刘备在后方得到吴军反击的消息,立即返回秭归前线。随后才是大家所了解的夷陵战役。
史书没有记载双方有谈判的事。但有一个记载,战后双方和解,孙权写信给诸葛亮,赞扬蜀汉的使者邓芝,同时提到之前的使者丁厷。这两个让孙权不满意的使者是否就是夷陵战役时的谈判使者?不能确定。但很有可能。
实际上不管谁取胜,最大的获利方都是魏国。
根据上述分析,刘备发动伐吴战役:目的就是通过对东吴施压,争取谈判解决因孙权偷袭荆州杀死关羽而结下的仇怨,使孙权赔礼认错,赔偿损失。但最终目标是谈判而不是决战。
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有原因的:
刘备在战役开始阶段顺利打下巫县、秭归之后,如要攻占荆州,应当乘胜进军,攻打夷陵等地,可事实是蜀汉军停在秭归一带达五月之久,甚至连主帅刘备本人都离开秭归前线返回了后方,足以证明刘备是希望通过施加军事压力而非决战来恢复战前态势,迫使东吴让出荆州(至少是部分地区),来挽回自己的威信。
正如七年前,刘备在曹操北线的军事压力下,不愿与孙权开战,以免同时在北、东两个方向作战,被迫以土地换和平让出荆州三郡,划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数年后,双方的角色对换。刘备十分清楚孙权的处境,后者同样不想两面受敌,刘备希望以大兵压境的军事压力,迫使孙权就范,让出至少部分地区作为补偿。
但令刘备始料不及的是,历史并未如他所愿重演,孙权没有用土地换和平,而是选择牺牲尊严,以向曹丕称臣为代价,暂时稳住了北线,而情愿与刘备倾举国之力为之一战。
孙权出兵的时间,从刘备七月打下巫、秭归,到陆逊十一月出兵,中间相隔四个月,这也是不正常的。这说明孙权也在看外交结果:如果曹丕接受孙权诈降,孙权就出兵反击刘备,如果曹丕不接受诈降,就认可刘备夺取巫、秭归的既成事实,而全力与曹魏作战。
蜀汉军不具备夺荆州的实力,不仅是兵力不足,尤其是在荆州长江沿线作战缺乏强大的水军,或者说根本不是东吴水军的对手。因此,刘备东征目的也是根据自己的实力制定的。
双方在221年八月到十一月之间,可能派使者谈判了和解的条件。根据时间的跨度来看,至少进行了两轮以上的谈判。在此期间,双方驻扎于秭归前线的军队处于停战状态,等待着谈判结果。
最后,谈判破裂,孙权也派兵反击。此时,刘备不能收兵不战,只好继续发动进攻,希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来迫使孙权接受己方条件。
如果孙刘进行秘密谈判是真实的,那么曹丕不进攻孙权的策略反而是正确的。因为一旦魏军南下进攻孙权,可能会迫使孙权接受刘备的条件,而与其讲和。那么曹丕可就什么也捞不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