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的前任们一样,何燏时校长对校内影响学术研究的反智主义和功利思想也大张挞伐。1913年1月,教育部宣布学生不得兼任政府职务,同时公布了在政府中任职的北大学生名单(其中两人为参议院议员,一人为参议院秘书长,三人在教育部工作,七人在农林部工作等等)。(49) 此后,1913年5月25日何燏时宣布预科毕业生将不再享受免试升学的优待,即他们必须通过选拔考试才能升入大学。这一举措是为了保证大学学生的高质量。在宣布此项政策前,何获得了教育部的批准和预科学长胡仁源的支持。但是预科生本来理所当然地认为在完成预科学业后便可以顺利升入大学,现在政策中途变更,他们自然有一种被骗的感觉。他们愤怒地在北大举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抗议运动。此情此景,距离五四运动不过六年而已。这亦反映出帝制结束之后的过渡时期所弥漫的紧张与不安。
在何校长宣布变更政策的当天,愤怒的学生在校园里贴满了控诉他违反官方政策的匿名揭帖。他们还要求见何,要讨一个说法。何校长不允其请,一百多名学生便包围了校长室,要他辞职。据一份学校的报告,当是时,何燏时“出为解释应行入校试验理由,该生等一味不理,任意咆哮,秩序大乱,并强燏时必须辞职,并须亲书证据种种胁迫”。何燏时便退回了办公室,而胡仁源则必须用身体才能挡住硬闯的学生。此后,何燏时发表了一篇声明,表示自己擅自变动学校政策并辱骂学生是违反官方条例的,他会向教育部提出辞职。(50)
第二天(5月28日),何燏时、胡仁源和理科学长夏元瑮参加了教育部的会议。(51) 在会议开始之前,胡仁源提请任命何燏时为北大终身校长,以结束目前频繁更换校长的局面。虽然这一提议被否决了,但教育部明白地表示将支持何燏时继续担任校长。之后,何燏时要求教育部批准大学开除所有三四年级的预科生。这也被教育部所拒绝。但是他们三人加上代理教育总长董鸿袆决定开除八名学生领袖以期平复事端。(52)
但是当何燏时召警卫队来校驻守以开除八人之后,局势变得更加不可收拾了。(53) 学生们再次贴出告示,宣布他们不再承认校长的权威。俄而学生数十人直往校长室交涉,“是时学生举动甚为激烈,声言非用武力解决不可”。当遇到前来保卫的巡警后,学生与之发生了推搡。他们发现自己始终被军警挡在外面,只能通过警局将书面声明转交给何燏时,于是决定前往教育部找董鸿祎申诉。然而董拒不接见。学生因此露宿于教育部的大院,表示不达目的绝不解散。在5月末的最后几天里,一边是军警继续进驻北大校园,另一边则是学生静坐于教育部台阶之下。在静坐持续了三天之后,教育部请求袁世凯出面干预。(54)
袁世凯被激怒了。自严复去职半年来大学校中所发生的种种风潮,在他看来全是学生在不停地捣乱。《注重德育整饬学风令》便是他出台的一系列旨在推行纪律、复兴孔学法令中的第一款。(55) 令文中称,国体无论专制还是共和,德育都是必要的,并且教育对于革命后所推行的改革至关重要。袁氏说,学生们“托于自由平等之说,侮慢师长,蔑弃学规”恰恰证明了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多么肤浅,以及教他们服从和敬畏法律是多么重要。然而,袁世凯正因卷入宋教仁案而惹怒了国中的共和力量,加上他背着国会擅自进行“善后大借款”,此时出台强调守法的法令只能凸显袁氏的虚伪。这一切都使得人们愤怒地认为袁项城违反了法律和共和精神,并最终导致了次月国民党人和军阀领袖试图武力推翻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的爆发。
国民党的机关报《民立报》以同情的视角大量地报道了北大预科学生的抗议活动,并将学生同何燏时和教育部之间的斗争看作是光明与黑暗的较量。教育部和大学拟就的情况报告中把学生们描述成一群失控的乌合之众,《民立报》则利用这一事件来抨击中央政府。《民立报》特别关注大学校管理者对军警的过度依赖,并警告此举对全国都是严重的威胁。6月初,《民立报》还发表了两篇由学生起草的通告书,以及由近三百名预科生连署的致参众两院的请愿书。(56) (www.xing528.com)
在这些文书中,学生们表达了对何燏时中途变更规程、剥夺学生权利,并调动军警弹压的行为的强烈不满。他们援引大学规程和《临时约法》中“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查”的条款,说明是当局而非学生不遵守法律。(57) 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使用了一套权利话语。这反映了共和的政治和法律概念在民初被骤然吸收并合法化后所造成的局势不稳。学生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还能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方面,他们对法律中的公平与正义非常在意。另一方面,他们也提到学生与大学之间在近期的一些制度性问题上频繁爆发的冲突,以及清季十年中被学生所广为接受的反权威心态。最后一种可能性是,在这些崇高说辞的背后,不过是他们在汲汲于维护自己已大不如前的特权罢了。
虽然大学和教育部的官员一再声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北大的生源质量,并维护校园的正常秩序,但这显然都不过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其实是在以权谋私。并且面对学生们对自己前途的担忧,他们竟表现得如此麻木不仁。此外,何燏时、胡仁源和董鸿祎等人对学生表现出的倨傲态度,说明他们似乎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也要守法,而且更没有发现“守法”已成为一个社会的热点议题。的确,这次北大的抗议活动对于“二次革命”前夜的紧张局势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因为时局是如此地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至于一个相对较小的冲突都可以引发不可思议的象征意义。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双方互相猜忌,他们都处在深切的恐惧之中——学生们担心当局每次都会践踏他们的权利,而当局则害怕学生躲在权利话语的挡箭牌下进行破坏社会稳定的活动。
与一个月后的“二次革命”的结局一样,最终大学校风潮是以那些坚持当局也应受法律制约的人们的惨败而收场的。6月6日,教育部关闭了大学预科。校长何燏时通知所有270名预科生限期五日内搬离宿舍。(58) 八名之前被开除的学生则被告知可以在秋季返校上课,而那些已经毕业了的学生如果想升入大学则必须通过入学考试。尽管迟至7月,那八名学生仍因拒绝搬出宿舍而受到了武力驱逐,但是教育部的果断行动确实有效地阻遏了学潮的死灰复燃。(59)
何燏时无疑认为这证明了自己才是清白的,并乐观地相信北大最终将迎来改革的机遇。1913年夏,当“二次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正监督在北京、汉口和上海等地举行的北大入学考试。大量录取学生的结果是,北大的录取人数攀升至780人,相比上一学期扩招达70%。(60) 然而就在距开学只有两天的时候,教育部宣布将北大并入天津的北洋大学,(61) 理由是北大“费用过多,风纪不正,学生程度尚低”。一如一年前严复所做的,何燏时也亲自向袁世凯请求保全北大。他反复重申自己对秩序和服从的信奉,从而曲折地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尊孔复古”和在学校中灌输“忠、孝、义”等行动的支持。(62)
并不仅是何燏时一人反对合并。辛亥前曾留日的浙江籍参议员兼法学教授童航时甚至带领一批参议员为北大的继续开办充当说客。北京大学校毕业同学会为此也专门上书大总统。他们说,中国的最高学府自唐虞三代以来就坐落在国都,而“今东西各国其著名大学亦多在首都”。他们质问教育部怎么能想到将北大合并给天津的一个小得多的学校。(63) 最终,大学的捍卫者们再次取得了胜利。1913年10月学校如期复课。几周之后,也就是在与教育部发生龃龉之后,何燏时递交了辞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