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年开始,鲁本斯开始为安特卫普的耶稣会大教堂绘制了他最初的两件大宗订货,这是两幅大祭坛画,分别叫《上十字架》和《下十字架》。
◎《上十字架》
◎《下十字架》
《上十字架》于1611年左右完成,它高超过4米,宽超过3米。画面是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结构,描绘耶稣已经被钉在十字架上,一群士兵正使出吃奶的力气想将十字架立起来的情形。
我们以前看到过许多耶稣的形象,那些形象大都将耶稣描绘成一个苦行僧,既瘦且弱,虚弱的样子令人油然而生怜悯之情,使人怜悯而不是令人敬畏似乎已成了耶稣格式化的形象。然而鲁本斯在这里却描绘了一个另类的耶稣:他体魄强健,宛若力士参孙,表情不是让人怜悯而是令人敬畏。(www.xing528.com)
《上十字架》在构图上也很有特色。据现代格式塔心理学研究,一个方框之内,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表明的是下降的趋势,从右上到左下表明的则是上升的趋势。但鲁本斯在这里偏偏要将从左上到右下画成上升的情形,这样就与人的直观形成了矛盾,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效果,使画面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下十字架》则相反,将从右上到左下画成了下降的情形,产生了同样的效果。
除此而外,画面上许多细节的处理也十分出色。例如光线,光线似乎来自一场即将降临的暴风雨之前的闪电,射在耶稣的躯体之上,使之成为画面的中心和欣赏者目光的焦点。狂风从右侧吹来,将画面右上的树枝树叶吹得倒转过来,增强了画面的紧张气氛。与之相对,在避风的右下角有一条小狗,卧在地上,安静地看着眼前的情形。与右上角被暴风雨吹打的情形形成了强烈对比。在十字架顶端还贴了一张纸,上面大概写着耶稣的“罪状”,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
在完成《上十字架》和《下十字架》的同一时间,鲁本斯还画下了超过60幅的大型油画,大致相当于每个月一幅,此外他还完成了大量来自欧洲各国的订画。鲁本斯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凭一己之力完成这些作品,因此,他实际绘画的情形是这样的:接到订货后,根据订户的要求,鲁本斯有时会先画出一幅小素描并着色,然后助手就会将之放大,按要求的尺寸画到布上墙上,完成后鲁本斯再来看看,在不完美的地方添加一两笔,如此就大功告成了。有时候,遇到比较简单的题材,他甚至将画整个儿交给得力助手,例如后来同样成了杰出画家的凡·代克,让他们去画,他不过最后看看,必要时添加或修改几笔而已。如此一来,他当然高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