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这个字眼我们并不陌生,前面历史卷中讲罗马帝国时,我们就讲到了哥特人,他们属于日耳曼人,由于在文化上远远落后于罗马人,被罗马人看作是野蛮人。
哥特式艺术起源于法国,因此哥特式艺术本来的名字是“法国式”艺术。它为什么被称为哥特式了呢?这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事儿。由于这种建筑形式是中世纪的,而中世纪是一个“没有文化,只有信仰的时代”,因此到了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斗士们对以前以神为本的时代极其反感,否定那个时代的一切,将那个时代称为没有文化与理性的黑暗时代,是一个“野蛮的时代”。于是那个时代的一切甚至艺术成就也成为野蛮的了,而作为最典型、最主要的中世纪艺术形式的教堂建筑当然是最野蛮的。但作为有修养讲文明的人,人文主义者们不好直接称之为“野蛮艺术”,而代之以“哥特艺术”。其原因当然就如上面所言,哥特人是野蛮人,“哥特艺术”的意思就是“野蛮艺术”了,这就是哥特式艺术名称的起源。
在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艺术是一个贬义词,不过到了现在这贬义已经完全没有了,相反已经俨然是褒义了呢,它代表着一种很美的艺术,是整个西方建筑艺术里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总的说来,哥特艺术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包括建筑、雕刻甚至文学等;第二是它有一个中心,那就是建筑,这是哥特式艺术的核心;第三是它有一个公认的祖先,一栋始祖性的建筑,其他哥特式建筑都是仿这个始祖而来的。这也与经过千百年发展自然成形的古希腊与罗马建筑式样迥然不同。
哥特式艺术起源于一座教堂,即圣但尼修道院教堂。
圣但尼修道院教堂位于巴黎之北的圣但尼,这里有一座法国的王家修道院,修道院有一座附属教堂,就是圣但尼修道院教堂了。
教堂的建筑者是当时法国很著名的一个修士,名叫絮热。
圣但尼是传说中的一个传教者,据说是第一个将基督教传入法兰西的人,被法国人尊为国家保护神。建筑师絮热出身贫困,由于天资聪颖,被送到了修道院接受教育,他的同学之一就是后来的法国国王路易六世,这两个出身有天壤之别的同学成了好朋友。由于有了这层关系,加上能力超群,絮热步步高升,成了路易六世和路易七世的高参,最后做到了摄政王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絮热有多方面的才能,功绩也很多,最著名者当推他主持修建的圣但尼修道院教堂。
圣但尼修道院教堂现在已经遭到了一些破坏,与最初的样子颇为不同,但现在我们仍然清楚它当初的模样,因为19世纪时一个叫帕金的人作了一幅非常精致细密的版画,正是教堂还未遭到大破坏时的样子,因此我们从这幅版画就能知道当初的圣但尼修道院教堂是什么样子了。(www.xing528.com)
就整体而言,圣但尼修道院教堂最显著的特点是高,足有6层,再往上还有个高高的尖塔。我们知道,以前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神庙都只有一层,罗马式教堂本身一般也只有一层,多层的很少,现在的圣但尼教堂本身却是一座如塔般高耸的建筑了。
它的第二个特点是有尖塔。我们在前面圣塞南大教堂的十字交叉点上也看到过塔,但那在教堂中不占重要地位,只是一个钟楼而已。到了这里,尖塔已经成了教堂至关重要的部分,甚至是教堂的象征,也是哥特式风格的象征。
圣但尼修道院的回廊,建于12世纪上半叶。圣但尼教堂的这些特点可以归结成一个字——美。
我们前面看过罗马式教堂,当然也壮观,但视觉上却难比得上圣但尼教堂。首先是因为整体形状,像圣塞南大教堂和比萨大教堂,它们体积庞大,只有一层,虽然壮观,但就美的角度而言,却难望圣但尼教堂之项背,这就像一个彪形大汉没法儿跟一个苗条少女比美一样。
◎比萨大教堂内部
◎比萨大教堂、比萨洗礼堂和比萨斜塔
讲究美可以说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特征,这种教堂不但有苗条的整体,就是门、窗子以及那高高的尖塔,都是长长的,无不衬托出“苗条”与“秀丽”二字,但其庞大的形状又在秀美苗条之中展现出雄伟壮丽。
对于教堂,这两种美都是很重要的,当信徒们远远看见它时,都不能不为它的秀美与壮美而倾倒,由于教堂同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他们对教堂之美的倾倒也会在不知不觉之间转成对上帝的崇拜了。后来的教堂们,像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不但优美,而且气势更加磅礴、更加雄伟壮丽,也更能引起教徒们对上帝的敬畏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