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九年(1636)六月,清兵从喜峰关入内,一路攻陷州县,京师告急。明廷急调陕西、河南等地明军入京师附近,以抵御满族贵族。处于低潮的农民军及时抓住明大军撤走这一机会,扩大武装,从低谷中走出来。
农民起义军的再度活跃使明思宗感到,要消灭农民军,必须挑选一名才能出众的官员统筹军务。思宗左思右想,最后选定了杨嗣昌。
杨嗣昌,字文弱,陕西武陵人,其父为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杨嗣昌能言善辩,机警圆滑,对于官场之道极为熟悉。崇祯帝召见他时,他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侃侃而谈,崇祯帝听得入神,发出“相见恨晚”之叹。崇祯十年(1637)十月,思宗任命杨嗣昌为兵部尚书,全权处理征剿义军事务。
与一般明廷官员不一样,杨嗣昌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接受征剿义军大任后,他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四正、六隅、十面网”的法子来对付农民军。
杨嗣昌认为,在满族贵族与农民军之间,农民军是主要敌人,应集中力量,全力打击。在对付农民军的具体对策上就是实施“四正六隅十面网”战术,所谓“四正”是指陕西、河南、湖广、凤阳这四个农民军最活跃的地区,对这几个地区,责成当地巡抚“分任剿而专任防”,即以剿为主,以防为辅。六隅是指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省份,对于这些地区则要求各地巡抚“时分防而时协剿”,即以堵击进入自己地区义军为主,有时协同其他部队参加对义军的进攻。另外,以陕西三边总督统率西北边兵以及中原地区的五省军务总理直辖的机动兵力作为主力, “随贼所向,专任剿杀。”(《明史·杨嗣昌传》卷二百五十二)四正、六隅合为十面网。
为了使“十面网”计划得以顺利实行,杨嗣昌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第一,增兵增饷。建议增兵十二万,增饷二百八十万两。第二,荐用人才。起用熊文灿取代王家祯担任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总理。(www.xing528.com)
一切准备就绪,杨嗣昌便上疏请求皇帝下达总围剿令。杨对前途充满信心,他言道:
“今则网张十面,刻值千金,断断不容蹉过矣。 臣计边兵到齐,整整在十二月、正月、二月为杀贼之期。除凤、泗、承天祖陵所在,理应防守外,确以河南、陕西为杀贼之地。然陕西有闯、过等贼大多盘桓,未能剿绝,不当驱关东之贼与之合势也。臣之愚计,要使陕抚断商洛、郧抚断郧、襄,楚抚断德、黄,皖抚断英、六,凤抚断颖、亳,而应抚之兵仍堵潜、太,江抚之兵急堵梅、济,东抚之兵直堵徐、宿,晋抚之兵横截陕、灵,保抚之兵飞渡延、津一带。然后总理提边兵,监臣提禁旅,豫抚提左(良玉),陈(永福)策兵,同心并力,合剿中原,为不尽不休之势。倘闯、过大贼透出关东,则秦督提(光先)、曹(变蛟)、祖(大弼)诸帅之兵与之俱出,下三个月苦死功夫,了十年不结之局。是在我皇上赫然一震怒间耳。……断断乎三月而平贼也。”(《杨文弱先生集》卷十九)
十面网计划实施后,起义军遭到了一系列损失。在陕西,李自成农民军遇到了洪承畴官兵的猛烈攻击。崇祯十年(1637)九月,双方激战于汉中府城外,李自成义军损失惨重,李自成坐骑被射杀,“裸身涉水而去”。崇祯十一年(1638),李自成入蜀,虽然击杀不少明军,但自身损失亦不小,入蜀时数十万兵马,离蜀时只剩下“数万”。崇祯十一年(1638)三月,起义军中天大王部与陕西巡抚孙传庭大战于合水,起义军“大溃东奔”,五月,中天大王混天星、过天星等率部投降明军。李自成由蜀回陕后,遭到洪承畴部将曹变蛟的追击,双方在羌中大战,义军大败,李自成仅带三百多人向汉中方向转移。八月十六日,李自成潼关遇伏,“妻女俱失”,只与刘宗敏等十八人逃出,其余部“或死或降”。陕西农民军至此基本被官兵镇压下去。
在中原战场,义军也多打败仗。崇祯十年(1637)八月,张献忠在南阳遇到明军左良玉部的攻击,不少战士牺牲,张献忠本人为左良玉射中眉心,险些丧命。十二月,混十万与明禁军交战于罗山,一千七百多人被杀。在明军强大的攻势下,义军闯塌天、马士秀、杜应金、罗汝才、李万庆、马进忠等部先后降明。
经过明军“十面网”的剿杀,义军或败或降,损失惨重,到崇祯十一年(1638)年底,仅剩下少数几支部队坚持斗争。明末农民起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沉局面。“十面网”政策取得了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