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关中剿灭义军计划失败后,农民军出现了两个活动中心,一是河南,一是陕西。在河南,崇祯八年八月初,马守应、高应祥等部义军由陕入豫,河南成为义军纵横驰骋的中心战场;在陕西,虽然许多农民军在崇祯八年(1635)后进入河南,但仍有闯将李自成等少数几支义军在陕西活动。
鉴于“关中灭贼”计划的失败和农民军进入河南这一形势,明思宗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尽快剿灭农民军,他在进一步增加进剿兵力的同时,制定了一个“分区协作,共同歼敌”的策略。
所谓“分工”,就是指根据义军在河南、陕西两地活动的现实,分派两个主帅进剿两地义军,一人负责一个地区。具体说来,就是洪承畴负责剿灭陕西义军,卢象升负责追剿河南义军。崇祯八年(1635)八月,崇祯帝下诏令湖广巡抚卢象升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五省军务,负责追剿河南义军。所谓协作,就是根据义军活动的地域变化,两主帅协作歼敌。具体来说就是如果陕西义军也进入河南,则洪承畴负责剿河南西北义军,卢象升负责剿灭河南东南义军。如果河南义军入陕,则卢象升率官兵入关,与洪承畴合力讨伐义军。
“吃一堑,长一智”。明思宗“分工协作”计划是在总结关中剿灭义军计划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前次关中剿“贼”,洪承畴一人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最后让农民军钻了空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崇祯调整战术,采取分工协作的办法。应当说,这个计划在战略上是可取的,事实上,这个计划执行后也取得了明显效果。(www.xing528.com)
李自成等在关中的义军队伍,在与洪承畴交战时,败多胜少。崇祯八年(1635)十一月,李自成的近八万将士为洪承畴围追堵截,渡黄河没有成功,被击杀者不少,“闯将计穷乞抚”“西走汉中”。崇祯九年(1636)二月,洪承畴与左良玉、柳绍宗合力围攻义军于兰州乾盐池, “大破之,贼绕寨东走。”(《怀陵流寇始终录》卷九)崇祯九年(1636)五月,李自成攻榆林,在镇川堡的卧羊山“遭到贺人龙的伏击”,义军损失惨重。
在河南活动的义军也遇到了一系列失败。崇祯八年(1635)十一月十二日,明军大败义军整齐王部,十一月二十日,明军又于龙门白沙击败闯王、扫地王、闯塌王等率领进攻洛阳的军队。崇祯九年(1636)正月,闯王、闯塌王、八大王等七支义军十多万人围攻滁州,明守将李觉斯、刘大巩顽固坚守,就在城即将陷落之时,卢象升等率各路军马突然赶到,义军手足无措,“连营俱溃”“闯王精骑损失二千”。二三月间,义军先后在朱仙镇、汝州杨家楼、裕州七顶山等地多次受挫,七月,闯王高迎祥从子午谷进军西安途中,在盩厔(今陕西周至)黑水峪遭到陕西巡抚孙传庭、总督洪承畴的联合截击,不幸被俘,闯王的队伍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流寇数十万,最强无过闯王。所部多番汉降丁,将卒亡命,锐不可当也。对敌有冲锋、埋伏,奇正合法,其狡不可挡也。攻城无不破,对垒无不摧。”(《平寇志》卷二)这样一支强大军队的失败,对整个明末农民起义军是一个沉重打击,明末农民战争又一次转入低潮。
针对崇祯帝实施的“分工协作”计划,农民军准备不足,一时没有拿出成熟的应对方案,在作战策略上没有认真考虑,仍用从前办法与明军对垒,其结果自然是常打败仗,损失重大。这种不利局面直到清兵入喜峰关,威逼京师,陕西、中原明军奉令调移京畿后,才得以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