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韬略:招抚得失,策略揭秘

明代韬略:招抚得失,策略揭秘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使安抚取得成效,必须赈济灾民,解决饥民的生计问题。招抚失败的原因之二是主剿派杀降。当主抚派全力实行招抚政策之时,极端仇视农民军的主剿派对降服义军却大加屠杀。糊涂的崇祯帝也认为“贼势猖獗,招抚为非,杀之良是”,将一切责任推到杨鹤身上。

明代韬略:招抚得失,策略揭秘

崇祯元年(1628)七月,陕西府谷、宜川、白水农民王嘉胤、王左挂、王二等在当地聚饥民、抗官府,拉开了明末农民斗争的序幕。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势,不久, “洛川、淳化三水略阳、清水、成县、韩成……金锁关诸处,流贼恣掠”。陕西各地都爆发了农民的反抗斗争。

随着起义人数的增加,起义军队伍得到扩大,到崇祯三年(1630)形成了老回回、八金刚、王自旧、王左挂等多支起义队伍。随后不少义军进入山西,出现了三十六营联合作战的局面。

面对日益强大的起义军,明廷大员和地方官吏急得团团转,对于如何处置揭竿而起的义军,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有人主抚,有人主剿,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提出以抚为主、剿抚结合的对策。

杨鹤之所以提出此策,是基于如下考虑:大量农民加入义军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接连的饥荒使农民无法生存,为了活命,他们才揭竿而起。对于成千上万的饥民,一味用军事手段征剿,不能解决问题。事实也证明,军事征剿使官兵疲于奔命,起义农民却有增无减。另外,自崇祯二年(1629)底后,西北地区大批明廷精兵已调往京畿,以抵御满族旗兵南下。在这种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要大规模地征剿农民军也无可能。

崇祯四年(1631)正月,杨鹤上疏朝廷详细地说明自己的主张,他说“盗贼之起”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如采用征剿之法,需调动大量军队,“行粮犒赏、所费不赀”,其结果仍是“诛不胜诛”“屡剿而屡不定”。当下之计应以安抚为主。要使安抚取得成效,必须赈济灾民,解决饥民的生计问题。他说:“盖解而散,散而复聚,犹弗散也。必实实赈济,使之糊口有资,而后谓之真解散。解散之后尚须安插,必实实给与牛种,使之归农复业,而后谓之真安插,如是则贼有生之乐,无死之心,自必帖然就抚,抚局既定,剿局亦终。”如果只是空言剿抚,不解决饥民的生计问题,则“徒以抚愚贼,是即以贼自愚,此不终日之计也”。(《崇祯长编》卷四十二)

以抚为主之策提出后,得到朝廷中不少官员的支持。他们认为: “皇上以数万金钱而活数十万生灵,福泽大焉。活十万生灵而农桑复业,赋税常供,所获不止数十万金钱也,利莫大焉。”(《绥寇纪略》卷一)崇祯帝也赞同,他认为“寇亦我赤子,宜抚之”。便命令杨鹤为主帅,负责招抚之事,同时拿出十万金钱,派御史吴甡前往陕西放赈,“招抚流贼”,并同时发布诏书道:“陕西屡报饥荒,小民失业,甚至迫而从贼,自罹锋刃。谁非赤子,颠连若斯,谊切恫瘝,可胜悯恻,今特发十万金,命御史前去,酌被灾之处,次第赈给。仍晓谕愚民,即已被胁从,误入贼党,若肯归正,即为良民,嘉与维新,一体收恤。”(《国榷》卷九十一)

以抚为主的策略出台后,杨鹤在陕西大力推行,在他的劝诱下,当时陕西最大的一支起义军神一魁部首先受抚,接着点灯子、满天星、上天龙、王老虎、独行狼、刘临庵、刘六等部先后受抚,一时间,招抚之策取得了明显效果。(www.xing528.com)

杨鹤把农民起义看作一个社会问题,从较为长远的利益出发,为明统治者出谋划策,主张对农民义军进行招抚,把钱花到赈济饥民上面,帮助农民复故业,这既可以弭患消萌,还可以待农民稳定之后,继续收取赋税。应该说这是一个明智之举,并且这种政策也一度取得成效,但后来这种政策没有持续下去,以失败而告终。

其失败表现有两条:一是从陕西进入山西的义军声势越来越大,二是陕西受抚义军又东山再起,出现“旋抚旋叛”问题。

招抚之策是一个较明智适宜的办法,但为什么会失败呢?其原因有二:一是陕西自然灾害仍然严重,而明政府的赈济又十分有限。连连的天灾人祸,使西北地区衣食无着之人成千上万。而明政府用于赈济的银两仅十万两,加上藩王捐助的五万两及粮食二万石,“所救不及十一”。数量有限的赈济对于数量庞大的流民,无异于杯水车薪。赈灾大臣李继贞也说: “前赈臣携十万金往,度一舍一人,止可活十万,而斗米七钱,亦止可活五十日耳。皇上宜敕赈臣回奏,前十万金可足乎?不足则当军沛恩膏,虽内帑不宜惜也。”(《绥寇纪略》卷一)但好帑成癖的崇祯帝是不可能追加赈济的。饥民饥军衣食无着,当然又会拿起武器。“诸贼穷饿之极,无处生活,兵至则稽首归降,兵去则抢掠如故”。点灯子、土天猴、浑天猴等义军在五月间一举攻破金锁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七月二十九日,李老豺、独行狼等两路义军攻占中部县。

招抚失败的原因之二是主剿派杀降。对于如何对付农民军,明廷内部本来就有主剿、主抚两派。当主抚派全力实行招抚政策之时,极端仇视农民军的主剿派对降服义军却大加屠杀。如崇祯三年(1630),王左挂受抚于清涧地区,同年八月,陕西巡抚李应期,延绥巡抚洪承畴及总兵杜文焕秘密布置,杀害王左挂、苗登云等九十八人。崇祯四年(1631)四月, “洪承畴命守备贺人龙劳降人酒,降人入谢,伏兵斩三百三十二人”。严酷的现实教育农民军,不能放下武器,唯有斗争才能生存。因此,他们被招抚解散后,又“屯掠”如故,“啸聚者千百,乡村打粮,日无宁刻”。崇祯四年五月,“庆阳降贼郝临庵,刘六等”“掠环县,真定”;六月,“降贼满天星、一丈青又叛,掠宜川、洛川”。对于因为官吏劫杀降抚流民而引起的“散而复聚”的现象,主抚的杨鹤曾发布告示,力图加以制止,希望从“免地方之祸乱”出发,要求官军严禁此行,但地方官军对杨鹤文告置之不理,仍是我行我素。

在“降贼”复起情形下,主剿派大肆攻击杨鹤等主抚派,将以抚为主说成是“苟图结局,徇抚讳剿”,是导致“贼势”愈大的原因。糊涂的崇祯帝也认为“贼势猖獗,招抚为非,杀之良是”,将一切责任推到杨鹤身上。“杨鹤总制全陕,何等权事,乃听流寇猖獗,不行扑灭,涂炭生灵,大负委任,著革了职,锦衣卫差的当差官旗,扭解来京问罪。”(《杨文弱先生集》卷四)

杨鹤提出的招抚之策若能够贯彻下去,陕西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可能缓和,然而历史并没有这样选择,这不能说“招抚”之策有误,只能说明廷大势已去,不具备实施良策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