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在宁远击败后金大军,为明军重新部署关外防线创造了有利条件。乘后金军新败不敢突然进攻这一有利时机,明军在山海关外四百里的锦州、中左、大凌三城构筑起一道防线。为了争得更多的时间准备防御,袁崇焕在没有与明廷联系的情况下,派人与后金议和,为表达诚意,在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还派人前去吊孝。
宁远战后,后金方面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一是努尔哈赤死后,刚继位的皇太极地位并不牢固,他要花时间处理内部权力斗争,巩固帝位。二是后金在很短的时间占领了沈阳、辽阳广大地区,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并不稳固,当地汉族人民经常武装反抗,如何稳固占领区的社会秩序,是后金政权必须处理的又一要事。三是后金人忙于战争,田地大量荒芜,粮食补给不足。四是尽管后金与明廷开战以来取得了不少胜利,土地扩大不少,但其东有朝鲜,西有蒙古,南有明军,三面受敌的形势并没有改变。要大规模与明军作战,必须剪除来自东、西两翼的威胁。有鉴于此,皇太极不敢也不可能马上对明廷发起进攻,他也需要时间解决上述问题。
由于双方的情形,彼此都愿意打着“议和”旗号,争取时间。皇太极要求明朝以山海关为界,关外辽河以东归后金,辽河以西明朝不能修建城堡,关内归明军,并要求明朝给予后金大量财物。袁崇焕要后金退出辽东地区,归还被俘人民。议和本身都是双方的缓兵之计,加之条件相差太悬殊,不可能有结果。
袁崇焕议和缓兵之计有得也有失。其得在于他为明军加强战备取得了时间,在这期间,明军修复了锦州、中左、大凌等城堡,当后金发现袁崇焕意图时,“三城已修筑完毕”,明军在山海关外四百里处又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所失之处在于,袁崇焕没有预先将此事告诉朝廷。当熹宗及大臣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时都难以理解,一些官员还将后来朝鲜为后金控制、毛文龙遭到攻击说成是袁崇焕“议和”所致。尽管袁崇焕上疏解释,议和是为了争取时间,消除了熹宗的疑虑,但为后来阉党攻击袁崇焕留下了口实。
天启七年(1627)五月六日,皇太极完成了对朝鲜的征服之后,大举向明军进攻。后金军迅速占领大小凌河、右屯卫等地,会师围攻锦州。锦州城防此时已修固,守城的三万明军在总兵赵率数指挥下顽强抵抗,后金军在全面进攻不能奏效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围攻西门,明军也将主要兵力用于西门,明军大炮向后金军轰击,后金军损失不小。双方大战十四天,锦州城仍为明军所有。(www.xing528.com)
锦州久攻不下,皇太极便改攻宁远。袁崇焕布置两道防线迎敌。尤世禄、祖大寿在宁远城外二里布阵,为第一道防线,袁崇焕、满桂在宁远城内重点设防为第二道防线。明军在第一道防线抗御一阵后,主动撤入城内,皇太极不顾手下反对,决定向宁远城发起冲锋,明军也针锋相对,给予反击,城上大炮在后金军中开花,弓箭不断射向后金将士,双方交战一整天,均有不小损失。后金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受重伤,明将满桂也挂了彩。
皇太极见宁远不好打,又攻锦州,时值暑天,后金兵饥渴难忍,不少人患病,后金攻城不奏效,只得又撤回沈阳。明军取得了锦州之役的胜利。
明军之所以能够取得锦宁大捷,完全是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后,能够抓住后金新败短期不敢进攻明军的有利时机,抢修辽东防御工事,筑起了一道新的防线的结果。同时,面对后金的进攻,他事前各种准备充分、指挥得当,加之明军才击败后金,后金受此沉重打击,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不敢正面向辽东明军进攻。
在辽东形势日益危急的形势下,袁崇焕用坚壁清野战术,两次重创后金军,有所缓解明廷关外危局情况。此时,明廷只要继续大胆使用袁崇焕,给予必要的兵力补充,保障其军事供给,明军完全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彻底扭转辽东战局。可就是在这关键时期,阉党魏忠贤忌恨袁崇焕没有为他建生祠、上表称颂,下令解除他的职务,袁崇焕被“排挤回乡”。明廷再一次失去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