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韬略:朱棣尊儒隆礼合士大夫

明代韬略:朱棣尊儒隆礼合士大夫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棣深知要取得士大夫的支持最有效的办法是给他们实惠。为此,朱棣决定更大规模地开科取士,吸纳更多的士大夫参与国家管理。在靖难之役中,当他率师南下经过孔子故乡时,为表示对圣人的尊重,他命令将士不得入境骚扰。国子监的儒臣为这空前的礼遇而陶醉。朱棣的尊儒隆礼政策,赢得了士大夫的广泛支持,他们纷纷与永乐政权合作。

明代韬略:朱棣尊儒隆礼合士大夫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是维系王朝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对封建纲常礼仪的诠释权掌握在儒生士大夫手里。因此,得到儒生士大夫的支持,王朝就事出有名,得不到他们的支持,王朝的军政举措会遭到“违礼制”的指责,进而整个国家的臣民就会对政策法令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王朝统治就难以维持下去。因此,各朝都以争取士大夫的支持为第一要务。对于得位不正的朱棣来说,得到士大夫们的支持显得更为重要。为了争取这帮文人,他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

第一,广行仁政。洪武时期,为政苛猛, “几无时无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祸不止于一身,刑必延及亲友。”不仅百姓提心吊胆,官僚士大夫也忧心忡忡,为官有“如作虎穴游”。残酷的文字狱更是弄得江南士大夫人心惶惶。人们期盼着朝廷能够行仁政,为社会提供宽松的环境。建文新政得到不少人支持就是例证。聪明的朱棣看到了天下人特别是封建士大夫对洪武苛政的疾恨,对宽仁政治的渴望,下令实行“宽猛相济”的政策:

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礼乐刑政,施有其序。唐虞三代至汉唐宋,率由兹道。舜诛四凶,明五刑,夏禹承之。声教达于四海;周公相武王灭国五十,至成康而后,刑措不用;……宋初,太祖惩五代之乱,用刑颇重,咸平以后,务从宽仁,载之前史,可考见矣。朕皇考太祖高皇帝,奋起布衣,当胡俗沈浸百年之后,奸雄睥睨反侧之余,拨乱反正,复为祖训垂宪子孙,而墨、劓、剕宫,并禁不用。朕以菲德,缵成大统。……尔文武群臣,尚思各共乃职,敬乃事,勿为朋比,勿事贪黩,勿恣情纵欲,以干匪彝。至于用刑,必钦必慎,期于刑措,用臻康理,以上不负皇考创业之艰,而朕于守成之道亦庶几焉尔惟,钦此。(《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三)

朱棣在这份宣言中,表达了慎刑宽仁的思想。这给渴望“仁政”的地主士大夫莫大的安慰。他们对朱棣政权产生了好感。(www.xing528.com)

第二,开科取士。施“仁政”是朱棣争取士大夫的第一步,但仅有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朱棣深知要取得士大夫的支持最有效的办法是给他们实惠。对于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目标的知识分子来说,其最大的渴望、最大的实惠是入仕朝廷。为此,朱棣决定更大规模地开科取士,吸纳更多的士大夫参与国家管理。永乐元年(1403),在全国举行乡试,次年会试,录取人数达四万人,这个数字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录取人数相同,是明朝的最高数。针对朱元璋压抑南方士大夫,朱棣反其道行之,大量录取南方知识分子。永乐二年(1404)录取的四百七十二人中,一、二甲共九十六名,全为南士,三甲三百七十四人中,南士占三百三十五人。广开科举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广泛欢迎。

第三,尊孔重经。孔子儒家文化的代表,谁祭奠孔子,谁就会得到儒生的支持,谁就会在中国封建社会取得正统地位。朱棣十分注重尊孔。在靖难之役中,当他率师南下经过孔子故乡时,为表示对圣人的尊重,他命令将士不得入境骚扰。登基后,他又举行了一次规模浩大的祭孔活动。永乐四年(1406)二月初一,朱棣向群臣言道: “孔子万世帝王之师,其道之在天下,载于六经,天下不可一日无生民,生民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朕将临国家躬礼孔子,以称尊崇之典,所司其差吉日行之。”(《天府广记》卷四十三)三月初一,朱棣率群臣至孔庙,行超逾常规的四拜之礼,随后到太学,授《五经》给国子监祭酒,并率群臣听经师讲经。国子监的儒臣为这空前的礼遇而陶醉。

为了更为广泛地将士大夫笼络起来,朱棣下令开馆修书。他将有学问的知识分子请到京师,修《大诰三编》《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后来又修《永乐大典》。看到儒家经典刊行于世,知识分子无不欢欣鼓舞。朱棣的尊儒隆礼政策,赢得了士大夫的广泛支持,他们纷纷与永乐政权合作。《明史》详细记载了这种情形:“当是时,海内一,垂五十年。帝方内兴礼乐,外怀要荒,公卿大夫彬彬多文学之士。”士大夫对朱棣评价也很高:“文皇帝之心,孔子之心也。固欲天下皆纯质之俗,斯民皆诚笃之行,而况左右供奉之臣哉!”(《东里文集·朴斋记》卷三)“崇道德、弘教化,正人心,成天下之才,致天下之治”的目标基本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