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韬略:败中求取制胜术

明代韬略:败中求取制胜术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济南失利李景隆真州败逃后,朱棣率大军直趋南下,五月十六日进抵济南城下,随即对其实施包围,想夺取城池。第二天,朱棣按照城内人要求,骑马率十多名护卫来到城边。与此同时,南军正向济南集结,平安率部向德州进发,企图切断燕军粮道。为防泄密,他们对部下仍称攻取辽东。东昌之败沧州之战的胜利使燕军士气大振,同时朝廷方面失去了对燕军的犄角夹击之势。东昌之战是燕王起兵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

明代韬略:败中求取制胜术

击败李景隆北伐大军,可以说是消灭了最危险的敌人,但朱棣要走的路还很长,行进途中还会遇到许多阻碍。济南之战就是一例。

济南失利

李景隆真州败逃后,朱棣率大军直趋南下,五月十六日进抵济南城下,随即对其实施包围,想夺取城池。

固守济南城的是山东参政铁铉,将军盛庸。朱棣显然低估了城内的防御力量,他令人射降书入城,劝谕守将投降。谁知城内射出的回信要朱棣效法周公辅成王之故事,退兵罢战。朱棣劝降不成,恼羞成怒,扬言要堵塞河道,以水灌城。城内人们闻言十分惊慌,守城将士一片哭声,许多人主张出城投降。此时,守将铁铉对军民说道:“大家不用怕,我自有破敌之策。”随后,他便令心腹出城向朱棣乞降。降书写道: “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谁非高皇帝子?谁非高皇帝臣民?其降也。然东海之民,不习兵革,见大军压境,不识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意,或谓聚而歼之。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臣等具壶浆而迎。”(《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卷十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朱棣也竟然放松警惕,不辨真伪,相信了铁铉的话。

第二天,朱棣按照城内人要求,骑马率十多名护卫来到城边。朱棣跨过吊桥,直抵城下。但见城门洞开,无数军民在城内排列成两排,齐声高呼“万岁”。朱棣得意扬扬,催马入城。忽然,铁铉一声令下,悬在城门上的千斤铁板急剧落下,不偏不倚,正好砸到朱棣坐骑的马头,朱棣跌下马来,大惊失色,慌忙换马而逃。铁铉急令士兵拉起吊桥,以求截断朱棣退路,但吊桥太重,一时未能拉起,朱棣侥幸逃过吊桥,等铁铉率军杀出,朱棣已经逃远。

朱棣回到营中,对铁铉恨之入骨,令将士猛攻城池。守城士卒拼命抵拒,朱棣一时无法拿下。为了早日攻下城池,朱棣调集大炮轰击城墙。眼看就要破城了,这时铁铉令士兵将书有“太祖高皇帝之灵”的木板悬挂于城墙上,燕军见后,不敢再用炮轰了,朱棣对此也束手无策。与此同时,南军正向济南集结,平安率部向德州进发,企图切断燕军粮道。朱棣谋臣见情形不妙,对朱棣言道:“师老矣,请暂还北平,以图后举。”朱棣接受建议,于八月十六日撤兵北归。

沧州、鼓士气

济南战役朱棣不仅未能达到目的,反而损兵折将。战后,燕军将士士气低落,谋臣姚广孝写下一首感怀诗: “八月中秋不玩月,九月九日不登山,可怜时节梦中过,谁对黄华有笑颜?”(《逃虚子诗集·九月感怀》卷九)诗中流露出沮丧的心情

雄才大略的朱棣深知,济南失败并没有使自己实力根本受损,但将士们的沮丧情绪会给将来带来极大的不利,如果不及时改变现状,待下次与朝廷军队交锋时,后果不堪设想。而扭转局面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尽快率师打一次胜仗,他将攻击目标放到了沧州。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向将士掩饰了进取目标。

建文二年(1400)十月十五日,朱棣下令出师辽东。将士们对此都迷惑不解。主将张玉、朱能对朱棣言道: “如今大敌当前,我们却劳师远征。辽地早寒,士卒不堪,此行恐非利。”朱棣屏退左右,答道:“如今吴杰、平安守定州,盛庸守德州,徐凯、陶铭在沧州加固城防,欲结为掎角之势。德州、定州早已防守严密,只有沧州一处城防未竣,若攻其不备,则可取胜。我佯称征辽东,就是想趁其不备。失此良机,再取则难。”二人听后都点头称善。为防泄密,他们对部下仍称攻取辽东。沧州守将徐凯也信以为真,不做预防。

十月十九日,燕军抵达夏家店,两天后从直沽突然南下。部队改道南行后,不知底细的士卒说道:“据闻昨夜有白气两道,自东北向西南,占卜的结果是‘利南’之兆,故要改道南行。”

二十三日,燕军疾行三百里,二十五日清晨抵达沧州城下。这时燕军士兵才知道这次袭取的目标是沧州。

沧州守军毫无战斗准备,燕军到达时他们还在搬运土木,修筑城寨,在燕军突然攻击下,不知所措,没多久,燕军便歼灭了沧州守军。(www.xing528.com)

东昌之败

沧州之战的胜利使燕军士气大振,同时朝廷方面失去了对燕军的犄角夹击之势。朱棣决定继续南下。

十二月初四,朱棣率大军渡黄河,抵达东昌,他要在这里同朝廷军队再次较量。朝廷大军在盛庸、铁铉率领下,迎接燕军的挑战。

二十五日,朱棣先发制人,率部向南军列阵猛冲,南军列阵突然向两边散开,待朱棣深入后,将列阵合拢,朱棣陷于南军包围之中。燕将朱能见势不好,忙率数百骑来救,但就在朱能要靠近南军时,盛庸令士卒向朱军发火器,不少燕军被烧伤,朱能被挡在阵外。燕将张玉见朱棣受围,拼命率部杀入敌阵,四处寻找朱棣。朱棣利用南军对付增援燕军之机,率部向西南方向死冲,最终突出包围圈,盛庸、铁铉率军追赶,直到天黑才收兵。

第二天,朱棣率部撤退,南军一路设伏击杀燕军。燕军撤至深州,又遭到南军平安、吴杰部的截杀,朱棣全力抵挡,才闯过此关。建文三年(1401)正月十六,燕军才回到北平。

东昌之战是燕王起兵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朱棣失去了张玉等勇将,众多士兵为南军斩杀,骑兵在冲阵时为南军火器所伤。史载,东昌无功, “是役也,燕师精锐丧失殆尽”。(《明史·盛庸传》卷一百四十四)此次的失利使朱棣认识到,要长驱南下,条件尚不成熟,要从根本上消灭朝廷军队需从长计议。

祭奠亡灵

东昌失败,使燕军士气受到很大影响,同时,燕军中也滋生着一种强烈的报复欲,若能充分利用,则可以变成巨大力量。朱棣接受谋臣姚广孝的建议:封赏有功将士,祭奠亡灵誓师。

在封赏仪式上,朱棣说道:“师勤远征,忘却了战一次休整一次的经验,以至损兵折将,过在主帅,不在诸将。胜负乃兵家常事。”他随即宣布升燕山左护卫指挥使王真、燕山中护卫指挥使费瓛、指挥同知刘江、燕山右护卫指挥白义为北平都指挥佥事,其他有功人员也分别给予奖赏。

祭奠亡灵是朱棣更为注重的,他认为,这样做对死去的将士是一个纪念,对活着的将士是个安慰和鼓励。建文三年(1401)二月初九,隆重的祭奠仪式举行。朱棣亲读祭文:“奸恶集兵,横加戕害,图危宗社。予不得已,起兵救祸,尔等皆摅忠秉义,誓同死生,以报我皇考之命。今尔等奋力战斗,为我而死,吾恨不与偕,然岂爱此生,所以犹存视息者,以奸恶未除,

大仇未报故也。不忍使宗社陵夷令尔等愤悒于地下,兴吉痛悼,迫切予心。”念到这里,他脱下身上战袍,投入火中,对众人大声说道: “将士在予,情意深厚,予岂能忘。吾焚此以示同死生,死者有知,鉴予此意。”说着便放声大哭。众官兵及亡者家属见此情景都为之感动不已。他们言道:“人生百年,终必有死,而得人主哭祭如此,夫复何憾?我等努力,上报国家,下为死者雪冤。”(《奉天靖难记》卷三)当场不少人请求出征。奠灵誓师的目的达到了。

胜败乃兵家常事。朱棣自发动靖难战争以后,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也饱尝了济南、东昌之败的痛苦。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聪明的将领往往能够从失败中悟出克敌制胜的办法。朱棣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从失败中找到壮大自己、消灭敌人的对策。济南之战失利后,为振奋军心,他袭取沧州,鼓舞了士气;东昌惨败后,他祭奠亡灵,奖励有功将士,极大地唤起全体将士杀敌的激情,达到了变坏事为好事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