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南略定远之时,朱元璋就注意网罗人才,冯国胜、陶安、朱升、李善长等江南名士纷纷归附朱元璋。朱元璋广揽人才、珍惜人才,士大夫看到他礼贤下士,欢呼道:“我辈有主矣。”(《明太祖实录》卷三)
冯国用,定远人,“喜读书,遍兵法,元末结寨自保”。朱元璋打下妙山时,冯国用与其兄冯国胜率部来归。朱元璋久闻冯国用为江南名士,对其礼遇甚厚。冯十分感激,他向朱元璋献计道: “大江以南,金陵为最,龙蟠虎踞,向属帝王都会,公既率师南略,请先拔金陵定鼎,然后命将四出,救民水火,倡行仁义,勿贪子女玉帛,天下归心,不足定也。”(《明史·冯国用传》卷一百二十九)朱元璋后来的军事行动基本上采用了这种策略。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朱元璋攻下滁阳后,李善长前来拜会。朱元璋“知其为里中长者”,对他十分尊敬,并聘他为谋士,“掌书记”。朱元璋向李善长请教:“如今天下战乱不已,什么时候才能安宁?”李善长答道:“从前暴秦不道,海内纷争,汉高崛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即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崩裂,与秦末相同,公系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钟毓公身,若能效法汉高所为,亦当乎定中原,难道古今人必不相及么?”(《明史·李善长传》卷一百二十七)
当涂人陶安是朱元璋打下太平后礼聘到的儒生,他向朱元璋建议道:“方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然其志皆子女玉帛,取快一时,非有拨乱救世安天下之心。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明太祖实录》卷三)同时,陶安对金陵的战略地位有独到的见解,他说: “金陵是过去帝王建都之所,攻取它,可以以此为据点,攻取四方,天下即可平定。”(《明史·陶安传》卷一百三十六)
休宁人朱升,“自幼力学”,满腹经纶。朱元璋攻取浙江,得到了江南大片土地后,其实力已十分强大。此时,不少人建议他打出自己的旗帜,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接受了朱升的建议:“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卷一百三十六)奉北方红巾军为正朔,希望以北方红巾军大旗做掩护,“静看颉颃”。对于小明王,奉之甚厚,所书文告不称圣旨,但在具体事务上又不听从小明王号令,而是自己独立行动。(www.xing528.com)
上述诸谋士的建议在后来朱元璋与群雄的较量中、同元军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元璋吸纳人才的范围极为广泛,除重用有影响的饱学之士外,也录用有一技之长的一般士大夫。除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外,也接纳元朝的官僚、将士。李善长、刘基、冯国用被委以要职,陶安、叶琛、李习、许湲被任命为知府。“所克城池,得元朝官吏及儒士尽用之。”(《国初事迹》)元将康茂才善于管理,朱元璋授他为营田使,负责管理垦荒屯田事务。秦从龙被朱元璋礼聘为高级顾问。“事无大小,悉与之谋。”(《明史·秦从龙传》卷一百三十五)元降将行省元帅胡深被任命为浙东行省左右郎中,总制处州军民事。对于效忠元朝的“殉节”官吏,朱元璋也大加褒扬, “未尝不悯其劳而惜其无成”。如取集庆后,他厚葬元将福寿,“以旌其忠”。
行兵布阵,贵在有谋。谋士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胜过千军万马。三国时期,刘备当初由于没有谋士相助,手下虽有关羽、张飞等勇将,但还是被人杀得七零八落、东躲西藏。为改变被动局面,他三顾茅庐,请出谋士诸葛亮,此后,刘备便有了明确的进取目标,在具体的战斗中,调兵遣将,使用计策,恰到好处,彻底改变了从前流寇地位,成为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一方。朱元璋对于谋士的作用十分重视,他用各种方式招揽人才。刘基、宋濂、朱升等可以说是当时的奇才,朱元璋得到了他们可以说就具备了其他军事集团无法比拟的力量,朱元璋在后来的军事斗争中,采用他们的建议,取得了江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