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是乐亭民间艺术的一个创举,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乐亭一带就有崇文重教、喜歌舞的习俗,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歌”。后来有位号称“弦子李”的艺人,先以三弦配奏了“清平歌”,遂而加以改正,使其韵调悦耳动听,较之旧曲大有不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当时曲调很简单,只有上下两句,来回反复,简单乏味,直到嘉庆年间吸收了乐亭民间小调等地方艺术,唱腔才逐步丰富起来,形成了一门新的说唱艺术乐亭腔。光绪年间,乐亭大鼓艺人温荣等进京演出,得到了京城王公大臣的欣赏和肯定,道光咸丰时期的权臣恭亲王奕䜣将“乐亭调”定名为乐亭大鼓,从此“乐亭大鼓”有了正式名称,很快向周边各县如滦县、昌黎、卢龙、抚宁、丰润、玉田、遵化、迁安、迁西、青龙等地传播。1917年,艺人胡少兰将乐亭大鼓传入京、津、沈阳等地。新中国成立后,乐亭大鼓艺术发展步入辉煌时期,曾任全国曲艺家协会理事的著名乐亭大鼓艺术家靳文然,完成了乐亭大鼓由联曲体到板腔体的重大革新。如今的乐亭大鼓善于依据人物感情变化和剧目情节起伏,巧妙运用闪板、抢板等灵活多变的唱法,运用不同声音表现不同人物,使人物各具特点,活灵活现。演唱同时辅以动作,使人物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广泛吸收京剧、皮影、河北梆子、评剧等艺术精华,丰富了乐亭大鼓的演唱艺术,使乐亭大鼓这一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乐亭大鼓的剧目很多,有传统剧目,有现代剧目;有长篇、中篇和短篇;还有一种微型剧目,乐亭大鼓叫书帽儿。多则十几分钟,少则几分钟,长篇大鼓能连续说唱一两个月,中篇能说唱十天八天,短篇的则说唱一个晚上。现在保存下来和有据可查的中长篇书词有200多部,短篇和书帽就更多了。长篇的传统剧有《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中篇传统剧有《瓦岗寨》《回杯记》《呼延庆》等。长篇的现代剧目主要有《烈火金刚》《桐柏英雄》《平原枪声》等,中篇的现代剧目主要有《夺印》《火烧中家潭》等。 这些剧目大多是根据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由作者进行再创作的,融入了乐亭的地方语言,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鼓剧目。(www.xing528.com)
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用这些唱腔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