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祖国大地,不乏名山大川,但我最爱的还是家乡的景忠山。这是不是有些偏狭,内心告诉我,不,这是一种乡愁,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情怀,一种家国情怀。许多人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就是从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开始的吗?
在燕山山脉东段、距迁西县城西北11公里的三屯营镇旁,有一座海拔610米的绮丽山峰,山上住着和尚和道人,守护着一方净土,这就是“京东第一岫”景忠山。景忠山原本不叫景忠山,山南叫明山,山北叫阴山。后因山顶建有三忠祠,取景仰忠义之意,故改名为景忠山。民间还有一说,说此山底大顶小,好像一口大钟扣在地上,又名“景钟山”。不过,我倒倾向于第一种说法,蛮有文化意味。
我爱景忠山的山色美。每逢清晨,紫气东来,景忠山像一位纯情的少女,身披万道霞光,用她那神来之手,唤醒山山坳坳,唤醒天宫殿宇,唤醒鸟儿啁啾。偶尔有和尚走过,轻盈得像风一样,如梦如幻。这里一峰独秀,祥云缭绕,时而垂下山腰,时而飞过峰头,时而飘向远方。这里奇石、仙洞遍布,登高临攀,犹若天上人间。这里,野生植物多达8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98%,仅200年以上的古松就有2000多株。另有鸟类20余种。这里一年四季皆是景,初春山花烂漫,盛夏绿林成荫,深秋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这不就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吗!这里株株古松立于悬崖峭壁之上,造型独特;条条峡谷,险峻幽深;块块峰石,似人似物逼真入化。当年康熙皇帝登临此山后有感而发,御笔题下“灵山秀色”“天下名山” 等匾额。景忠山不愧为“京东第一岫”,入选河北省最美三十景之一。
我爱景忠山的寺庙美。沿着似云梯、彩练般的1872级台阶拾阶而上,两侧随山势抬升,山脚、山腰、山顶分别建有不同风格的庙宇,一式青砖垒就,琉璃瓦盖顶,美轮美奂。每一座庙宇都供奉着属于自己的真神,每一位真神都有属于自己的信众。既有佛教的佛祖殿、菩萨殿、四帅殿,又有道教的碧霞元君殿、玉皇殿、真武大帝殿,还有以祭儒家推崇的三位杰出忠臣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的“三忠祠”。从而使景忠山成为“庙宇七十二,金面百六尊”的宗教圣山。令人称奇的是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在景忠山和合共生,相安无事。信众也从未因信仰不同而发生纠葛。而且在寺庙建筑风格、讲经布道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他们看来,既然三教的源头都是一个“善”字,为什么在劝人向善的路径上分道扬镳呢。既然诸葛亮、关羽、文天祥的忠义都可归为善,还有什么不可以在善的阳光下得到融合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景忠山的庙宇间体现得淋漓尽致。惊叹之余,不由得让人想起中东的耶路撒冷,这是个先后诞生过犹太教、回教、基督教三大宗教的圣地,很有文化底蕴,谁料想在谁是善根上互不相让,争得天昏地暗,甚至兵戎相见,真想让他们来景忠山一游,体验一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爱景忠山的香火美。何为香火,不就是烧香磕头的嘛,没错,就是人们常说的香客。香客越多,庙里的香火越旺。景忠山的香火旺不旺呢?看看每天如织的人流就有了答案。他们烧香、磕头、祷告、企盼什么呢?当然是能过上好日子,至于怎么个好法,顺着人之常情这条思路尽管去猜,不用笔者细数。到了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这两个景忠山的传统庙会,这里的香火更盛。届时来自京、津、唐、承、内蒙古等地的香客蜂拥而至,商贾云集,歌舞、评剧、马戏、皮影、花会等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们或是出于对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的崇拜,或是民间文化活动吸引,一年两次庙会期间,香客、游人可突破10万人,透过一张张热情洋溢的脸和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神,谁能察觉到迷信的影子?有的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盼,而追求美好生活不恰恰是他们的权利吗,这种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让我们推开历史的窗口,回放到1937年,日本鬼子来了,伴随着卢沟桥的隆隆炮声,来到了迁西县,来到了景忠山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如果谁要是抢占去,人民就和他拼到底。以迁西为根据地的冀东抗日大暴动如火山喷发,挡住日寇的铁蹄。日寇猖狂反扑,抓住暴动队员魏春波一家六口,男人断臂女人割乳,这就能摧毁中国人的意志?那是妄想,更是徒劳!迁西人民就像那钢浇铁铸的景忠山,化悲痛为力量,化仇恨为刀枪,跟着共产党坚持抗战,最终和全国人民一道,把日本鬼子赶出了景忠山,赶出了迁西,赶出了中国,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承载着幸福与希望的新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www.xing528.com)
我爱景忠山的传说美。景忠山最早的寺庙道观建筑已无从查考,但据《地方志·坛庙篇》记载,在宋辽时代已于山脚下修建了道观和寺庙。自宋代开始,就有道士在景忠山南面拾草结庐,开设道场。历经明清两朝,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增建扩建,方形成800多年后现如今景忠山的完整寺庙群。庙是山的灵魂,山是庙的依托。景忠山因儒、释、道三教香火鼎盛而闻名,儒、释、道三教藉景忠山的香火而得以传播。古往今来,世事沧桑,围绕景忠山和景忠山的庙有很多传说。传说中多是些因果演义或因果戏说,言某人对庙中某一尊神顶礼膜拜,虔诚有加,于是获福报,或去灾避祸,或升官发财,等等。此类故事,笔者不置可否,也无暇考证和核实,至少人家的虔诚是值得尊敬的。至于朝拜后,德行大增,行善得善也无可厚非。对于那些闪射着哲思智慧的传说,笔者则情有独钟,感叹中华文化格局之大,海纳百川,不妨讲一段给你听。
明朝年间,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官,节制四镇,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事务,总兵府设在景忠山脚下的三屯营古镇。面对经常骚扰关内的蒙古部落骑兵,全军将士厉兵秣马,纷纷请战,要在长城沿线与蒙古兵大战一场。作为三军统帅的戚继光深知,倘若发生战事,将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另外,戚继光认为,关外生产资料极度匮乏,而当时长城沿线的集市早已关闭,朝廷实行的是一种封锁堵截的扼杀政策,从一定程度上讲,生活无寄的蒙古人只有到关内抢夺生产生活资料,才能维系生存,单纯的军事威慑是否挡住蒙古铁骑,戚继光心存疑虑。这一天,戚继光只带随从3人来到景忠山朝山进香,上山时,他见一位道人鹤发童颜,盘坐路边,手掩棋书,闭目养神。戚继光文武兼备,对棋艺更是精通,见此情景,有意与他对弈几盘,道人听后微笑点头。于是,道人用头上的发簪在石板上刻出一副棋盘,又用手中的拂尘削石为子,不一会儿,一副棋盘棋子就做好了。对此,随从小校深感奇异。更令人不解的是,老者划出的棋盘没有楚河汉界,小校追问其故,道人笑而不语,只是轻点皓首,示意戚继光坐下。于是,二人开始对弈。棋逢对手,两人从旭日初升一直战到红轮西坠,最后以平局告终。道人捻须大笑,连声说:“戚总兵,还是和为贵,和为贵!”说完,从褡裢里掏出一条叠好的纸驴,展开后倒骑毛驴,飘然而去。戚继光非常惊异,看着道士远去的背影,这才恍然大悟,方知刚才和自己对弈者乃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仔细观看眼前这副不分泾渭、山水相连的棋盘,心中暗想,这分明是仙人指点教诲,对一脉同源的游牧民族要“和为贵”。于是,他策马赶回帅府,升堂聚将,力排众议,不再发动军事进攻,而是在长城沿线的昌平、喜峰口等关口开设8个商贸集市,与关外开展商品贸易,同时用强大的军事力量震慑蒙古兵的骚扰。由于戚继光推行的政策符合关内外百姓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民族矛盾,缓和了军事危机。此后,该棋盘被称为仙人棋。历经数百载风雨剥蚀,棋盘仍然清晰可见,神韵飘飞。也许是沾了张果老那条神驴的灵气,这里的牲畜也比别处的要机灵些,比如上下山驮物不用牵引的毛驴,就能沿着陡峭的“之”字形路线上下山如履平地,看到此景不能不令人心头生笑和趣意油生。品味了这段故事,你是否感觉到民族融合的政策至今还在国家处理民族关系中得到沿用,是否感觉到积极防御、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孙子兵法之精髓至今还在国际外交中屡试不爽。这就是景忠山的厚赠,也应该是“庙”语生花吧。
景忠山,我挚爱的地方。在我看来,你既像一幅云蒸霞蔚的水墨丹青,又像一本内涵哲理的古籍,让我魂牵梦绕于一次又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中,让我一次又一次来到你的身边,亲近你,膜拜你,读懂你。你已然走进了我的心里,驻在了我心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