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昌,生于1908年9月21日,原名李芳岐,号凤鸣,参加革命后更名李运昌,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镇木瓜口村人。他在家乡度过小学、中学时光。在乐亭中学就读时,李运昌在学校共产党组织引导下,开始研读进步书刊,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后经李大钊介绍,17岁投身黄埔军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李运昌开始了革命之旅。黄埔军校毕业后,李运昌被中共广东省委安排到汕头组建农民军,担任澎湃领导的广东农民协会潮梅海陆丰办事处农军部主任,时年18岁。1927年,李运昌等人在广东普宁集结1万多名农民进行暴动,他被推举为潮州、惠州、普宁地区暴动军事委员会主席,担任万余众暴动队伍的总指挥。战斗中歼灭反动军队600多人,缴枪300多支,并将暴动队伍整编成一支2000多人的武装部队,这是我党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向国民党发动最早的一次战斗。后按党中央指示,李运昌将这支队伍从广东撤离到湘赣边界,建立湘南根据地,队伍扩展到5000多人。中共湖南省委将这支队伍编为湘南革命军第二师,毛泽东领导的农民军为第一师,准备共同发起秋收起义。因遭国民党重兵突袭,轰轰烈烈的南方大革命宣告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南方大革命失败后,李运昌毅然回到冀东,投身于更加残酷的对敌斗争中。李运昌依靠工农大众,联合所有爱国人士,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冀东敌后游击战争,并在京东13个县建立抗日救亡会组织。1935年春,李运昌受中共河北省委委派创建京东特委机关。1936年4月,李运昌被任命为中共京东特委书记。在他直接指导推动下,唐山建立了中共唐山工作委员会,冀东党的工作顺利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渐壮大,各阶层人民抗日热情十分高涨,群众抗日团体——抗日联合会、士绅抗日十人团、农民齐心会、反帝同盟会、矿工劳工会、教职员工联合会、学生联合会等迅猛发展,抗日烽火在冀东大地熊熊燃烧。1937年9月,时任河北省委书记的李运昌,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改任冀热边特委书记,在冀东开展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1938年6月,在八路军第四纵队协同下,创建冀东抗日联军,亲任副司令。7月6日,在遵化、丰润、迁安、滦县、乐亭、昌黎、玉田、蓟县8个县同时发动和领导震惊中外的冀东抗日大暴动。至8月中旬,冀东22个县和开滦矿区参加暴动群众超过20万人,编成39个总队和开滦煤矿矿区工人4个抗日救国总队,冀东抗日联军发展到10万之众,李运昌兼任第二路军总指挥。在八路军第四纵队配合下,冀东抗日联军攻克日伪9座县城和众多集镇以及开滦矿区,建立11个县级抗日红色政权,并与陈群、包森领导的敌后游击队在遵化铁厂镇胜利会师。193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共北方局发表《关于冀东抗日大起义的贺电》,贺电对冀东国共两党及无党派抗日志士团结合作,抗日联军与八路军纵队协同作战,发动群众,配合全国抗战予以肯定。
大暴动的胜利重创了日伪,但他们绝不会甘心失败,必然要采取报复行动。经多方合议决定,冀东抗日联军西撤休整。在西撤途中,多次遭到日伪军围追堵截,5万人的抗日联军除少数抗联战士被八路军带到平西根据地外,其余大部分被打散,抗联损失严重。这时,李运昌接到“阻止队伍西撤,返回冀东坚持游击战争”的电报,李楚离率洪麟阁余部(洪麟阁在西撤途中牺牲)与李运昌部会合,二人毅然率领劫后余生的6000多名抗联战士回撤冀东,途中遭遇日军大扫荡两次被袭,抗联再次减员。为保存实力,李运昌决定:所属余部分散坚持,待机集中。至1938年11月,经百转千回到达目的地——迁安县柳沟峪(今属迁西县),李运昌部只剩下130多名精英。李运昌在柳沟峪召开干部会,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创建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抗联精英分赴各地,收拢失散的抗联干部和队伍;联络党员,恢复地方党的基层组织;与八路军包森、陈群、单德贵3个游击支队汇合,形成冀东抗日的主要力量。1939年6月,中共北方局和晋察冀军区决定将李运昌领导的冀东抗联部队与冀东八路军3个游击支队统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三支队,隶属于挺进军。李运昌任司令员,包森为副司令员,下辖陈群任团长的十二团和包森兼任团长的十三团。1940年7月25日,冀东奉命撤销第十三支队番号,成立冀东军分区,仍隶属于冀热察挺进军,是冀东地区地方军事指挥机关,李运昌任司令员。1942年1月20日,李运昌率两团一总队强攻迁安县杨店子伪治安军据点,激战17小时,击退伪军3次增援,将伪军千余人的大团打得只残留300余人,李运昌名字威震滦河东西、铁道南北。通过这次战役,冀东八路军总兵力由战役前4600余人猛增到7000余人。之后,他先后担任冀热边特委书记兼冀热边行署主任、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冀热辽区党委书记、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至1945年8月,李运昌领导的冀热辽根据地已建成25个联合县,辖1.08万个行政村、560万人口,拥有5万名中共党员、3万多人的军队和20多万人的民兵组织,成为抗日战争时期19个根据地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李运昌奉党中央之命,率1.3万人的冀热辽部队挺进东北,这是日本投降后出关的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党中央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及时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冀热辽部队进驻辽宁后,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即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前身),1945年10月30日,中央任命林彪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总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总司令,肖劲光任第三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1946年1月,李运昌回承德,接任热河省主席,兼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为萧克)。仅半年时间,将原有兵力从5000人扩充到2万人,发展地方军1.3万人,县支队、区小队5000多人,人民武装自卫队员34万人,民兵基干队5万人;热河全境百余股土匪基本被消灭。中共中央赞扬并肯定热河的做法及取得的成绩。1946年下半年,李运昌由省政府再次回到冀热辽军区,兼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冀热辽办事处主任,统管热河、热辽、冀东三省区行政工作,至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1949年1月,李运昌担任中共热河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领导全省军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www.xing528.com)
尽管李运昌没有参加最后的辽沈战役等推翻蒋家王朝的大决战,但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当年他带出关的万余名八路军,大都成为“四野”的中坚和骨干。他们将胜利的旗帜从林海雪原一直插到大江南北,插到五指山下,插到朝鲜战场,为全国解放和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立下屡屡战功,成为冀东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1949年11月,中央调李运昌进京,任交通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1962年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1979年7月任司法部党组副书记、第一副部长。致力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圆了他青年时期为之奋斗的“强国富民”梦想。1982年9月退居二线工作。进入垂暮之年的李运昌奋笔疾书,一方面总结编辑党史、军史、革命斗争史,先后撰写大量冀东抗战时期的回忆文章和战斗实录,还参与许多革命史的著述。另一方面致力于宣传、研究李大钊生平业绩和光辉思想,使大钊思想代代相传。一些重要文章已被中央文献研究室收存,为我国现代史和文献研究史做出了特殊贡献,成为老一辈革命家留给祖国和人民重要的精神与历史遗存。
2008年10月24日,李运昌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李运昌是冀东抗日大暴动和冀东地区抗战的主要领导者,功勋卓著,历史功绩彪炳史册。毛泽东主席曾说:“全国解放没有冀东不行,冀东没有李运昌不行。”这是对李运昌一生的至高且准确的评价和褒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