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数不胜数,戚继光便是其一。学生时代,我们在历史课堂上,听到学到最多的就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的英雄壮举,而对于他另外的人生经历,我们知道的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重新再认识一下这位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吧!
戚继光(1528.11.12—1588.1.5),字元敬,号南塘、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市)人,祖籍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杰出的军事家、诗人和书法家。他改造、发明各种火攻武器,建造大小战船战车,演练鸳鸯阵,修建东起山海关、西至昌平的长城,首创空心敌台,使明军水陆装备和战略战术超越敌人。著有18卷本《纪效新书》和14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留下了《止止堂集》等诗文篇章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戚继光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南征倭寇,二是北御鞑靼。戚继光风流倜傥,爱好读书,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升任浙江都司佥事。当时,倭寇经常侵犯东南沿海各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戚继光发誓杀贼,并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他联合俞大猷等将领,历经岑港之战、台州之战、福建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等战役战斗,抗击倭寇10余年,扫平累累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明朝时,唐山北部长城沿线屡受口外鞑靼人等游牧民族侵扰,百姓苦不堪言。朝廷曾先后委派18名大将坐镇蓟州抵制来犯之敌,但成效不明显。明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朱载垕命戚继光北上,总理蓟州、保定、昌平等地练兵一事,后任命其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总兵府设在三屯营(今属迁西县)。这位曾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令倭寇闻风丧胆的著名将领来到蓟镇驻守后,整饬军纪,历练精兵,提高明军攻防作战能力。自隆庆三年(1569年)春至隆庆五年(1571年)秋,在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今北京市昌平区西),修筑1017座雄伟的敌台,防御长城以北瓦剌、鞑靼、朵颜部落南犯。戚继光利用长城优势在青山关和喜峰口一带多次打败朵颜部首领董狐狸和长昂。明万历元年(1573年)春,董狐狸和长昂到喜峰口大肆抢掠,戚继光派兵出击将其打败。这年夏天,董狐狸再犯桃林口(今秦皇岛市卢龙县内),长昂入侵界岭口(今秦皇岛市抚宁县内),明军再度将他们击溃。不久,董狐狸请降。但到万历三年(1575年),长昂和董狐狸逼迫长秃(长昂的叔父、董狐狸的弟弟)进攻董家口,戚继光率军从榆木岭口和董家口分兵两路出塞追击,活捉长禿。董狐狸、长昂无奈,只好率领亲族300余人前来投降,请求释放长秃。戚继光和蓟辽总督刘应节等计议之后,答应其请求。长昂、董狐狸等感激涕零,当即归还以前掠去的边塞士兵、居民和马匹,并保证以后不再抢掠汉族居民,朵颜部遂和明朝恢复纳贡和互市贸易关系。万历七年(1579年)冬,图们汗(蒙古部族)带领骑兵4万多人进犯辽东镇,朝廷派戚继光出兵策援。戚继光率精兵驰往山海关外,与鞑靼兵进行两次战斗,将图们汗打退,追击百里后整军而还。戚继光因戍边有功,升任左都督。又因援辽建功,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戚继光驻守长城16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先是战则必胜,继而平息战事、国泰民安,传奇故事在中华大地万古流芳,美好传说在唐山境内世代传颂,著名的有“戚继光改斗”和“戚继光扳倒井”。(www.xing528.com)
戚继光改斗。一年秋天,戚继光路过一个小镇,见这里的百姓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感到奇怪,就拦住一位老大爷问个究竟。原来,这里有个王财主,仗势欺人,无恶不作,收租时在斗的外沿钉了一圈铁箍儿,比斗的木面要高出一截,这样量一斗米要比实际多好几升,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眼看日子没法过了,能不伤心吗?戚继光听后非常气愤,在老大爷的指点下,来到王财主家。王财主正指挥家丁收租,看见来了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官,跟着十多个虎背熊腰的武士,连忙点头哈腰地让座。戚继光拿起那个收租的斗,端详了一阵,问为什么要加道铁箍。王财主狡辩说是为了结实。“那为什么要高出一截呢?”王财主答不上来。戚继光沉下脸,把斗往地上狠狠一摔,命人将王财主绑了,重打八十军棍,并责令他把多收的粮食退给老百姓。王财主被打得皮开肉绽,哪敢说一个不字,乖乖叫家丁一一照办。惩治了王财主,戚继光仍不放心,为防止各地再发生类似事件,遂命人统一制作一种上口小、下底大的斗。财主们用这种斗再也不能占百姓便宜了。如今,在河北、天津长城沿线的民间仍可见到这种斗。
戚继光扳倒井。位于迁西县青山关水门西侧的山坡上。井深15米,旱年不涸,涝年不溢,井水清凉甘甜。此井原来向东南倾斜20度,井壁南侧有一条石砌阶梯,为取水通道。据传,为方便取水,此井被戚继光力扳倾斜,故名“戚继光扳倒井”。1943年侵华日军占领青山关关城后不久,井水突然干涸。日军命人将其拆毁,又深挖数尺,并把斜井砌成直井。但井中虽然有水,却浑浊不清,苦涩难喝。新中国成立后,井水逐渐清澈,恢复了昔日的甘甜。此井虽然已经变成直井,但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仍旧称其为“戚继光扳倒井”。
万历十一年(1583年)春,明政府将戚继光调走镇守广东,蓟州军民不愿意戚继光离开,许多父老乡亲去京师请求明政府让他继续留任。戚继光临行时,人们夹道相送,一直送岀境外很远,还是依依难舍。有陈递的送别诗为证:“谁将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是啊,哪个百姓不从心里敬重、爱戴一心保百姓平安、为百姓谋实事的好官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