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子镇隶属于滦州市,地处滦州市西北部,面积95.88平方公里,人口5.71万人。榛子镇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据民国旧志载:“榛子镇,在县城西北九十里。金天辅七年,置滦州永安军节度使,领县四,镇二,其一为榛子镇。”榛子镇得名,源于一种桦木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坚果近球型,百姓称为“榛子”。榛子镇原是一个荒僻深幽、荆榛遍地的丘陵地带,长满榛子树,故称榛子镇。
这里地理位置重要,于辽金之际被拓荒成村乃至后来成镇,金廷设一哨人马驻此,为备战戍守之地。明永乐年间编属康庄屯,至清代由于皇廷每年回奉祭祖,这里渐成通衢要邑。民国旧志关于榛子镇的记载还有几处,其中监酒是管理这一带制酒业的行政长官,级别相当于义丰县、马城县,同属滦州节制。当时榛子镇酿酒业很发达,同时农业五谷丰登,堪称“滦州粮仓”,有余粮可供酿酒。明万历年间,榛子镇改设巡检司。清朝中叶,这里建成十字大街,同时修筑城墙,设东、西、中三座门,在中门上方修建阁楼,砖木结构,高三丈余,雕梁画栋,飞龙起脊,风吹铃响,巍峨壮观。楼阁平台上置一块高丈余的石碑,详载古镇沿革。登楼远眺,十里风光尽收眼底。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人口逐渐增多,经济日渐繁荣,清廷在此设立驿站办理皇差。无论是清帝每年到盛京(沈阳),还是每十年一次往盛京送“玉牒”(皇家族谱),都在此地驻跸食宿。每次随行800名壮夫、50辆马车,有名为子差、道差的专职人员及旌罗伞盖、骠骑护卫等不下数千人。后来,派驻“把总署”“巡检署”“留养局”“义仓”等官方机构,使这里成为滦州西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各地商贾纷至沓来,当铺、药铺、作坊、绸缎布庄、染坊、杂货铺、客货栈、旅馆、饭店等鳞次栉比,挤挤挨挨。每逢集日庙会,更是人流如潮,蚁拥蜂攒,做买做卖,物流通畅。最有名的商号是 “荣升号”和“汇泉涌”等7家烧锅。由于这里水质好、技术高,制出的酒味道醇正,畅销京津唐和东三省。古镇最热闹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和每年三月的“铁器会”。元宵节,从正月初六即已开始,沿街各户门口和东西南北四门阁楼都张灯结彩,喜气盈盈。十四开始赶会,十五达到高潮。入夜,鞭炮焰火此起彼伏,四乡赶来的踩高跷、扭秧歌、耍龙灯、舞狮子、拉旱船、小车会等汇集街头,争奇斗艳,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观众争相观看。三月二十四是古镇铁器会。方圆数十里的各路铁匠师傅都带着铁器绝活赶来赴会,一边献艺,一边推销产品,签订大宗销售合同。由于古镇铁器会名声越来越大,引来大批外地客商赶会,北京、天津、锦州、沈阳等地每年都有千余名商贾艺匠,乘兴而来,满载而归。(www.xing528.com)
榛子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颇多,最著名的当属响水桥。响水桥桥面铺筑矩形条石,两侧原为木栏杆。桥下水道由五级石阶组成,自西向东落水击石,哗哗作响,夜深人静时,水声可传出10多里,故名响水桥。响水桥(承流桥)处在清朝皇帝回乡祭祖的御路上,相传乾隆皇帝携刘墉等人去盛京祭祖,路过榛子镇西的烂石山时,看到怪石零落布满山坡,脱口吟出:“烂石山,山上石,稀烂棒硬”,让刘墉对出下句。行至响水桥畔听见水声,刘墉吟出下句:“响水桥,桥下水,翻滚冰凉”,君臣大笑,脍炙人口的佳句流传至今。古镇还有火神庙前的“一步三座桥”、龙王庙前的巨石浮雕“十人一品箫”、关帝庙前“三杨二柏一株椿”、三官庙前五人合抱的白果树、药王庙前的“药王鼎”、城隍庙前的铜香炉和清凉寺、观音阁的彩绘壁画等等,可惜因年代久远均被损毁,现仅存响水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