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千古名君功绩誉满华夏,曾经留下许多千古传诵的故事。他曾经率部远征高丽,在途经唐山期间留下很多奇闻轶事,至今还在唐山广为流传。其实,东征的李世民已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只是民间习惯称其为“唐王”。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继位,年号“贞观”。李世民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在位期间,从谏如流。对内文治天下,劝课农桑,实现国泰民安,开创 “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为唐朝后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唐朝自贞观四年(630年)征服东突厥之后,一跃成为东亚之共主。唐太宗李世民以高丽据有的辽东(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本应为大唐所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故决心将对高丽的征讨作为其统一华夏的最后一役。公元645年,李世民率10万大军征战高丽,一路从辽西陆路进攻辽东,一路由海路出击进攻平壤。四月出击,十月班师,半年时间唐军攻克10座城池,斩首敌军4万人,迁徙高丽居民7万人,而唐军阵亡不过2000人。总体上讲,这次东征,虽然暂时没能收复高丽,但仍是一场战术上大胜、战略上不亏的战争。而后不久,唐高宗李治在唐太宗打下的基础之上,终于完成统一大业,东北一隅重归华夏,实现了其父遗愿。唐山作为连接中原与东北的咽喉要地,是唐王东征往返的必经之地。也正因如此,唐王东征在唐山境内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传,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班师还朝时,唐太子李治从千里长安来迎,在今滦州一带相遇。此时,唐太宗所穿战袍已旧敝不堪,太子为他献上新衣。之后,唐太宗率军途经唐地,在现今的大城山屯驻,赐名此山为“唐山”,这就是传说的“唐山”的由来。后来的《永平府志》《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滦州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史志典籍对此均有记载。原来大城山下有一条河称龙鲜水,也随即更名为“唐溪”(今陡河),意为唐山脚下的河流。河上桥梁也更名为“唐山桥”。唐山桥西的村庄称桥头屯(今路北区乔屯)。唐太宗驻兵唐山时,曾到今大城山北侧河岸边观赏风景,放线垂钓,故称此地为“钓鱼台”,名称沿用至今。另传,唐太宗率将士东征行军途中,适值大雨滂沱,将士铠甲尽湿,于是在大城山东1公里处的山丘上晾晒铠甲,后人遂称此山为“晾甲山”(晾甲坨),后又演变成亮甲山,今称贾家山,在唐钢院内。亮甲店在今玉田县城东南11公里处。相传唐王东征时遇雨,晾晒铠甲于此,故名,后以谐音称亮甲店。与唐王东征相关的地名还有晒甲岭、廒里井、挡驾庄、马棚峪、曹妃甸岛等。唐朝出于屯兵和积粮的需要,在今唐山一带修建了许多城池,如平安城(今遵化平安城)、万年城(今迁西三屯营北)、马城(今滦南马城)等,建起一些要塞。同时,修建兴唐寺(在今唐山南郊)、净觉寺(今玉田县境内)等寺庙。
最为有趣的是,唐王东征路过古冶,给这里留下了“八套拉一辇,拉过胶泥庄”的传说。当时,在王辇庄南面是一条宽阔的驿道。唐王东征经过这里时,帝辇陷入胶泥之中,当地8位农民帮忙将御驾拉出泥坑。李世民召见8位农夫,询问其姓氏,并按其所居住村庄,由北往南逐一御封为李家套、于家套、田家套、任家套、习家套、西营套、解家套、杨家套,封陷车的村子为“胶泥庄”,封避雨的村子为“王辇庄”。上述村庄,今分属习家套乡和王辇庄乡。(www.xing528.com)
在今遵化市、丰润区、迁安市、滦州市、滦南县也都有许多关于唐王东征的传说。遵化何庄子村马蹄泉、拦马墙、锁龙山等,都属唐王东征留下的遗迹。丰润腰带山,坐落于丰润区东北部,距唐山45公里,主峰海拔648米。这里奇峰峻岭,洞穴幽深,地貌景观奇特,动植物分布广泛。其西部山麓大险沟,以溪水、跌水、泉水的自然水系景观,草丛、阔叶林的植物景观,爬爬洞、天造神龛的岩溶景观见长,兼具险、幽、静、秀的特点。相传唐王东征,解下的玉带遗落于此山。故而,此山山石横列,盛夏常有一条白色雾带,盘旋于山腰之间,宛如一条玉带,人称“腰带横云”,为旧时丰润八景之一。在迁安,有以盔甲赐名的村庄,如淹甲甸(闫家店)、洗甲河、晒甲营、晒甲山、扣甲庄、披甲坡、换甲套;有以营寨留名的村庄,如万军、军屯、小寨、新寨、三里营;有因喜赐名的村庄,如提岭寨、省庄、大贤庄、射雁庄、鸡鸣庄、野鸡坨等。其中,大贤庄的故事妙趣横生。相传,唐王率军急行,只觉口干舌燥,急需饮水。来到一村落,见井台上有一妇人正在打水,便上前讨水喝。妇人由家中取来一个大碗,从桶里舀一碗水递与唐王。唐王接过水碗正要喝,妇人却将手里捏着的一撮糠皮撒在水碗中。唐王大怒,妇人连忙解释,说急行之人立即喝水会炸肺。唐王听后转怒为喜,感动地说,你真是位大贤人呀!遵从唐王的赞语,该村遂称大贤庄。在滦州,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唐王的故事。位于青龙山主峰娘娘顶的望海楼,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砖石结构,高五层,晴好天气,可南眺渤海。相传,唐王东征高丽时驻扎在青龙山,筑城墙,修戍楼,以供军需。金、元各代对望海楼都曾维修加固。清朝顺治初年,青龙山遭遇特大雷击,《滦县志》记载这次灾变:“削山如沟,水立丈余,如有物凭以行,虾蟆如斗大。”山上庙宇尽被击毁,望海楼也轰然倒塌。山中道士认为,青龙山是北海虬龙化身,雷击青龙山乃是虬龙升天之兆。为镇煞祈福,祝龙王升天,就在西坡重修延古寺,东坡重建兴龙寺,山顶复建望海楼,祈盼青龙永驻,保佑一方平安。1942年日本侵略军实施“治安强化运动”,青龙山被划为“无人区”,日军炮击青龙山下驻赵家沟村的冀东八路军根据地,望海楼被摧毁。从青龙山千尺壁南行数十米,有一处凸起的石壁,石壁下有几块巨石横卧,旁有一口石井,水虽不深但清泉甘洌。旧志记载:“山之东有平坦地,旧庙遗迹尚存,庙南有井,为大石所覆,刻文曰:玉井长封。”据说,唐王东征高丽时,命令在千尺壁下凿井取水,从此留下这个圣迹。又传,唐朝时候,在滦州境内有个叫姜行本的人在磕头山占山为王。唐王东征高丽来到青龙山。姜行本见大军压境,毫无惧色,策马出战。唐王派尉迟恭(敬德)出马迎敌。两人战罢数十回合,姜行本拨马便走。尉迟敬德求胜心切,紧追不舍。追到磕头山西坡,天近黄昏,忽有无数僧人各持器械杀上前来。尉迟敬德一时兴起,抡动铁槊如车轮一般,只听呼呼作响,打在僧人头上,火花四迸,但不见一人倒下。被打中的僧人,仿佛毫无知觉,依然奋勇向前。尉迟敬德被杀得大败而回。一连三日,唐王兵阻青龙山下,不能东进,急得尉迟敬德哇哇乱叫。军师徐茂公看着尉迟敬德的狼狈相,微微一笑说:“我有一计,可破姜行本。”尉迟敬德连叫:“快说,快说!”徐茂公说:“今夜子时,你去罗汉洞前祷告佛祖,看住诸位罗汉大仙不能出洞,我在此发兵定能取胜。”尉迟敬德听了徐茂公的话,独自一人悄悄来到罗汉洞,只见浮雕上的罗汉,个个手拿法器,跃跃欲试,呼之欲出。想到前几天连吃败仗,越想越气,拿出九节钢鞭就是一阵乱打,把罗汉的脑袋全部打掉。罗汉没了脑袋,姜行本的法术也失灵了,终被唐王收服。唐王见他一表人才,封他为行军总管,他就随唐王东征去了。其实,青龙山南麓确有罗汉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汉脑袋多有破损也属事实。但姜行本原本就是唐王东征的随军大将,而非在青龙山受降的将领。长期以来,老百姓津津乐道于这个传说,只是感觉亲切有趣而已。关于雷庄,传说唐王征讨高丽小胜而回,来到雷庄宿营。突然从关脸子山上杀出一哨人马,趁夜色把人困马乏的唐军围个水泄不通,唐军危在旦夕。正在此时,唐军营地突然战鼓咚咚,震耳欲聋,惊起唐军将士,吓走形成包围之势的敌兵,唐军转危为安。原来,这是劳军唱戏的草台班子散场后,正想收拾家伙什儿打道回家,却发现四面被包围,班主这才急中生智,猛擂班中那面轻易不用的牛皮大鼓,吓走敌军,救了唐军。得救的唐王非常高兴,马上册封班主为“神鼓将军”,封此地为“擂鼓庄”,后称“雷庄”。滦南县倴城东门外曾埋有一根柏木桩,相传为唐王东征高丽时遗留的拴马桩。此木桩有三个怪异之处:一是历经久远却坚而不烂,二是看似松动却力拔不出,三是不远处的骡马市无一牛虻出没。
往事越千年。唐王东征,在唐山留下的众多传说、故事和遗迹,之所以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自有其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内在规律。其中,有的虽然难免有牵强之嫌,但其主流跨越千年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其中既寄托着百姓对所谓“圣君明主”的拥戴和敬重,也记录下唐山悠久的发展历史,蕴含着唐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