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早在商代,唐山境内就已建立孤竹国。春秋时期,唐山东部、北部属山戎(亦称北戎,为夷国)、肥如(亦称肥子国,为燕的封国)、令支(亦称冷支、离支、令疵,为山戎属方国),唐山西部属燕国(亦称北燕)、无终(山戎部方国)。当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曾经大动干戈,远征千里到此讨伐山戎。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在国相管仲辅佐下,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很快成为中原最强大的国家。因此齐桓公被尊为“春秋五霸”之首。
当时,北方的山戎是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又称北戎,属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山戎由于擅长骑马,经常快速南下,骚扰中原,破坏城池,抢劫财物,给中原的农业文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就连齐、郑、鲁等大国也时常遭到山戎的袭击。因此,中原各国均对其忌惮有加。公元前706年,山戎侵犯齐国,当时的齐王向郑庄公寻求帮助。郑庄公出兵救齐,大胜山戎,山戎元气大伤,此后三十年再也不敢涉足中原之地。待实力恢复后,山戎又觊觎中原腹地。公元前664年,山戎再次南下,以数万铁骑进攻燕国,他们烧毁房子,杀死百姓,把粮食、牲畜、财物等全部抢走。燕庄公无力抵抗,不得不向齐桓公求救。齐桓公得到消息后,也觉得有些为难,因为中原军队主要是由车兵、步兵组成,而山戎全为骑兵,行动迅速,冲击力强。齐军出击,恐怕难以取胜。于是,齐桓公召来管仲商议。管仲说:“大王以尊王攘夷号令天下,称霸于诸侯。对内靠实力,对外就要靠信义。如今燕国危急,若不救援,就会失信于众诸侯,大王称霸大业岂就会付诸东流,而且山戎久为中原之患,驱走山戎势在必行。”齐桓公听后,便将自己的顾虑告诉了管仲。管仲则说:“现在出兵虽有困难,但是燕、戎交战已经三个月之久,双方将士都已疲惫不堪,我们此时全力出击,可操胜算。如果不出兵,燕国被灭,山戎就将威胁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先失信于众诸侯,后又面对山戎的兵马,这样的话,我们齐国将不得安宁。”听了管仲的分析,齐桓公疑虑顿消,决定亲自率兵出征,举全国之力讨伐山戎。当大军行至爪村伏龙山(龙山)一带驻扎时,山戎附属国令支将濡水(滦河)截断,造成伏龙山周围20多里无水。齐国军队无水喝,齐恒公只得命令士兵凿山找水,未果。齐桓公的谋臣公孙隰朋向齐桓公进言说:“臣听说蚂蚁找有水的地方筑穴居住,应当找蚁穴处掘水。”齐桓公按照公孙隰朋的主意让士兵在伏龙山的北面找水,结果又未找到水源。公孙隰朋说:“蚂蚁冬天找暖和的阳坡居住,夏天才在背阴处居住。不能乱掘。”军土按他说的,果真在伏龙山的阳坡处找到泉水。齐桓公称赞说:“隰朋可称得上是圣人了!”此后,该泉被称为圣泉,伏龙山也改称龙泉山,后来又称龙山(即现今迁安龙山)。为饮水思源,使甘泉永存,后人砌石为井,名为龙泉井,至今古井尚存,泉水清冽如初。如今, “蚁穴寻水”的典故在当地依然流传。(www.xing528.com)
正如管仲所言,齐兵到达燕国时,戎兵已经侵扰燕国三月有余,并且在燕国抢劫了许多财物和女子,早已军心涣散。当听到齐桓公率倾国之兵赶来救援燕国的消息时,戎兵纷纷卷起抢掠之物仓皇而逃。燕庄公绝处逢生,喜出望外,率满朝文武出城迎接齐桓公。管仲又对齐桓公说:“山戎虽然逃窜了,但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如果我们齐、燕合兵全力追击,直捣山戎老巢,定可将其歼灭,以绝后患,永保北方太平。”齐桓公听后觉得有道理,便继续追击戎兵。山戎根本没有想到齐桓公会率精锐尾随追来,内部又因分赃不均,将士不和,仓皇迎战,故而一触即溃。齐军紧追不舍,一路俘虏大量戎兵,解救了燕国百姓。齐桓公从俘虏口中得知戎主密卢逃往孤竹国借兵去了。于是决定跟踪追击,捉拿密卢,征伐孤竹国,彻底消除北方动乱的隐患。在途经沙漠时,齐军误中山戎降将黄花圈套,在沙漠中迷失方向。关键时刻,管仲猛然想起老马大多认识归途,便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将信将疑,又无计可施,便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选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边,果然走出了迷谷(迷谷村,今属滦州市),回到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历尽艰辛,齐军终于追上山戎的残兵败将,齐国将士奋勇杀敌,剿灭山戎,并顺势攻占孤竹,彻底消除了北方部族对中原的威胁。
齐桓公得胜归来,回到燕国,又把原山戎、孤竹国的土地赠送给燕国。燕庄公为感谢齐桓公,一路相送齐桓公回国。两位国君谈笑风生,不经意间,已经进入齐国边境五十里地。分手时,齐桓公突然想起周礼中的规矩,便说:“礼制规定,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国界,寡人不可无礼于燕。”于是,他吩咐就地划为两国边界。燕庄公听闻,惊讶不已,连连推辞,而齐桓公一心想彰显其一言九鼎的霸主风范,坚持请燕庄公收下这五十里地。后来,燕庄公为表示对齐桓公的感激,便在这五十里地上建造了一座城邑,命名燕留,以此来铭记齐国对燕国的援助之恩。这便是“分沟礼燕”的由来。这次齐桓公率兵出征,救燕于危难,又慷慨地将山戎、孤竹国之地送给燕国,最后还“分沟礼燕”,显示了他的霸主风范。齐桓公的行为赢得了广大诸侯的信任和尊敬,威望如日中天,终成一代霸业,名满华夏大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