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夷齐故事:夷齐让国与道德精神

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夷齐故事:夷齐让国与道德精神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曾发生过“夷齐让国”“不食周粟”的故事,也让夷齐精神名满华夏经久不衰。关于伯夷、叔齐互让王位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诚廉》和司马迁编著的《史记·伯夷列传》里。《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于《史记》七十列传之首。文章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三个儿子之中的两位,伯夷为大,叔齐居三。孟子评价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时说:“伯夷叔齐,圣之清者。”

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夷齐故事:夷齐让国与道德精神

唐山是伯夷、叔齐的故乡。千百年来,唐山一直流传着伯夷、叔齐兄弟俩互让王位的故事,尤其是逊让国位、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首阳采薇的故事,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早在商代,唐山辖区属孤竹国,至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曾发生过“夷齐让国”“不食周粟”的故事,也让夷齐精神名满华夏经久不衰。孤竹国诞生于商朝初期,是冀东、辽西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孤竹国是商朝初年商王封同宗血亲墨姓为君的国度,从商代立国到灭亡,存在约940多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国的建立,标志着唐山辖区开始受到中原核心文明的熏陶和影响。孤竹国作为商朝贵族建立的诸侯国,当时深受中原礼仪、文明的教化。孤竹国范围广袤,其腹地在滦河西岸的海阳境内,即今滦州横山以南、唐山以东区域,鼎盛时期包括河北东北部到辽西地区,商代的遗迹遗物遍及冀东和辽西地区。商代中叶,北方和东北地区的物资转运贸易,多在孤竹进行。这个时期的孤竹国,无论文化经济都较发达,声名四海殷墟亦有多件甲骨记载孤竹之事。近年来,滦南县新发现许多有关孤竹国的重要物证,包括带有甲骨文的玉璧、玉圭、玉钺、玉冠等大量文物,以及铭刻孤竹国先祖名讳“亚微”铭文的青铜器多件,如青铜觚、青铜鼎等。以上器物,经国内专家学者鉴定,均为孤竹国的遗物。故此推断,唐山滦州、滦南即为孤竹国中心地带。

孤竹国君为墨胎氏,所以又说他姓墨。至伯夷、叔齐时代,其父名初,字子朝,号亚微。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智,字公达。关于伯夷、叔齐互让王位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诚廉》和司马迁编著的《史记·伯夷列传》里。《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于《史记》七十列传之首。文章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三个儿子之中的两位,伯夷为大,叔齐居三。父亲欲立叔齐为国君,待到父亲死后,叔齐主动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离了。叔齐也以“按传统行事,传长不传幼”为由,不肯继承君位而“离国出走”,随长兄而去。国人只好立国君的第二个儿子继位为君。伯夷、叔齐离国后相聚一起,相依为命,过着淡泊清苦的生活。后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敬养老人,便商量着去投奔,等到他们到达周国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拉着文王的灵牌,正向东进发,去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拦住武王的战马,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闻听大怒,要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说着扶起他们,送他们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归周。而伯夷、叔齐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表示对殷商的忠义,再不肯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首阳山,以采集薇蕨充饥。待到饿得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兄弟俩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兄弟,由于与周王政见不同而“不食周粟”,继而隐居深山,野菜充饥,直至饥饿而亡,以死明志。对这种做法,人们可能难以赞同,但他们浩然正气、义薄云天的精神,却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和世代颂扬。这种精神,就是传颂千古的“夷齐精神”。其主要内涵是:和谐礼让的圣贤文化,重义守节的忠义文化,清廉无欲的隐士文化,反对暴力的君子文化。“夷齐精神”得到历代王朝和仁人志士的高度评价和赞扬。管子说:“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韩非子说:“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孔子说:“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孟子评价伯夷、叔齐的道德精神时说:“伯夷叔齐,圣之清者。”屈原歌曰:“行比伯夷,置以为像也。”历代帝王更是对伯夷、叔齐倍加称颂。据《永平府志》记载,清康熙永平知府彭士圣《重修清节祠碑记》云:“自汉熹平五年已有祠。唐天宝七载祀义士八人于郡县。崇祭则自此始。宋大中祥符四年曾访庙遣官致祭。‘清惠’‘仁惠’谥号则封于政和三年。进侯加公则更于元至元十有八年。至顺元年颁庙额曰‘清圣’,古庙久废。移于郡城内东北隅,为明洪武九年。郡丞梅珪所建,未几复废。景泰五年,郡守张茂乃重建于孤竹故城。成化九年郡守王玺请于朝,赐今额御定祭文……弘治十年,郡守吴杰重修。嘉靖二十六年,郡守张玭重修。”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帝,皆有诗文歌颂伯夷叔齐。毛泽东主席曾留下“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薇”,赞颂在抗日战争卫国殉难的戴安澜将军。(www.xing528.com)

伯夷、叔齐作为古之圣人,历代被后人建祠建庙倍加敬仰。其中,唐山辖区的夷齐庙(也称清圣庙、清节庙、清节祠)曾经极为恢宏。《永平府志》记载,唐山地区最大的夷齐庙,位于滦河西岸、滦州油榨镇孙薛营村北。始建于汉代,唐代开始祭祀,宋元因之。明清时期,更是香火鼎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损毁,直至倾塌,现仅存遗址。这座名满天下的夷齐庙分东、中、西三院。东为行宫,中为正殿,西为佛堂,形成了集祭祀先祖的神庙、礼佛参禅的寺庙与皇帝行宫于一体的建筑格局。三院有黄土大墙环围,墙高丈三,开东、西、南三门。中院南门楼上悬有蓝底黑字横木匾额,上书“清节庙”三个遒劲大字。门外两旁各立一块石碑,右题“天地纲常”,左题“古今师表”。沿七级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便进了中院大门,左首看去,便是一座玲珑小楼。说是小楼,不过两丈高下,但清雅秀丽,建构不俗,垣墙八角,砖基四平,朱红廊柱,青脊飞檐。楼内供奉一位仙姑,姿容秀丽,衣袂飘飘,正襟危坐,目露祥光。据传孤竹君生有三子一女,伯夷行大,叔齐行三,小妹行末,孤竹君次子名凭,百姓谥其号曰“仲狄”。伯夷、叔齐让国出走后,国人只好立孤竹王之次子仲狄为君。但他体弱多病,难以理政,幸赖这位小妹文武双全,多谋善断,为兄分忧辅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深受世人敬仰。此楼就是为她而建,百姓俗称“小姐楼”,平时来上香的多是些求子的妇女。离开小姐楼,回到寺庙中轴线甬路位置继续前行,便是巍峨壮观的正殿。正殿也叫大殿,庙宇庄严,前廊后厦,基起高台,四周缭以白玉栏杆,高大宏伟。殿门匾额为“百世之师”,为康熙大帝御笔。大殿没有后门,后墙居中位置横悬一匾“古贤人殿”,亦为康熙御笔。大殿内坐北朝南居中供奉的,正是名满天下的伯夷、叔齐二位圣贤。二圣正襟危坐,手持圭笏,长袖宽袍,束带冠巾,眉毛微翘,面目慈祥,一望便知是两位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生逢乱世而能独善其身、大难临之而能不乱其行的圣贤形象。二圣塑像前面,陈一张大小适中的黑木条案,上面摆放着香炉祭器和一些时令供品。经殿外左右两侧皆可绕过正殿,顺甬路前行便是中殿。中殿有东西两门可入。东门题“廉顽”匾额,西门题“立懦”匾额,都是教人廉而有志之句。中殿原为何用,暂无可考,但到乾隆年间已经辟为碑堂。碑堂内或长或短或圆或方或高或低或宽或窄,但杂而有序排列的全是历朝历代众多帝王将相拜谒夷齐庙时留下的诗文碑刻,以明清两代居多,林林总总,难以尽述。碑房前院后院,遍植古松柏,大都一搂粗细,浓荫蔽日,飒飒生风。出碑房向北,便是后殿,后殿门匾横书三个大字:揖逊堂。堂内供奉的也是伯夷、叔齐,但与正殿不同,这是二人相互揖让的立像。兄弟二人长身玉立,衣带微拂,神色庄重,有仙风道骨之概。堂内四周墙壁皆为彩绘,分别为兄弟让王、叩马而谏、耻食周粟、首阳采薇等场面,色彩丰富,形象生动。堂内也有不少碑刻,多为地方官员和文人士子的拜谒之作,其中不乏文辞俱佳者,远上帝王将相那些应景之作很多,如邑人王好问的诗作《孤竹怀古》。出了揖逊堂往北,即为清风台。清风台是夷齐庙最北边的建筑,因台后便是十余丈高的悬崖峭壁,滦水西来波涛汹涌,崖下之水深不可测,因此不建围墙。人倚北栏,探头下望,令人头晕目眩,不但有飘摇之感,还有欲坠之危,多不敢久站台上。台上建有通窗阁楼。站在清风台上,如果不去俯视河水,而是骋目远眺,景色绝佳:远山如黛,近树生烟,长城北去,紫塞南来,十里平川,万亩沃野,夏天无风自凉,秋季野果飘香,让人顿生极乐之感。清风台下还有风景。不知何年何月是何人用何方法,在那刀劈斧削般的陡壁之上,镌刻“月素风清”四个峻健潇洒的行书大字,一里之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因有这四字的存在,就像是把清风台从云端托起来,托得缥缥缈缈,神秘而沧桑。西院前后皆短于中院,为半圆形环境所限。院内前半部分是菜园空地,后部为佛堂、斋室和僧人起居之所。东院为皇帝行宫,三进结构,前后三层,为清朝各代皇帝或皇室成员每年回沈阳送皇影、祭祖时往来驻跸之所,平时有专人护卫,上至文臣武将,下至平民百姓,一律不得近前,否则有掉头之虞。三院围墙,刻满唐宋以降各代致祭的诗文。仅据光绪二年修《永平府志》载,就有祭文6篇、赋1篇、碑记2篇、诗52首,其中清三帝康、乾、嘉就赋诗并序19首。可见夷齐文化的氛围何等浓厚。可惜随着夷齐庙的倾废,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多已随风飘去,流传至今者,不过九牛一毛。

伯夷、叔齐独行其志,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此举该如何评价,可能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夷齐让国”作为行为和道德典范,震古烁今并感召华夏几千年,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有着独特的影响力。甚至在广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夷齐让国”故事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可见夷齐精神具有人性的普世价值,被历代推崇和敬仰也就不难理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