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玉田县城东3公里的石庄村以北200米处,总面积8100平方米。遗址中心区域原有几股自流泉,名为大清泉、小清泉、响沙泉、菜窖泉、锅底泉、井泉、粘泉、龙骨泉等,总称为孟家泉。20世纪70年代,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泉水面积逐渐缩小,时而干涸,孟家泉成为当地群众挖沙取土的地方。人们在挖沙取土时,经常挖到“龙骨”(其实是哺乳动物化石)。由于文物知识的普及,这种情况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1986年7月,玉田县文物主管部门协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孟家泉进行调查,发现一枚古人类牙齿、一批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初步确定孟家泉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同年9月,著名旧石器专家、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贾兰坡(祖籍河北玉田)教授亲自带领有关专家对孟家泉遗址进行实地考察,给予很高评价。1990年4月11日至5月16日,在贾兰坡教授的倡导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市、县三级文物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孟家泉遗址进行大规模系统发掘,先后出土印度象、披毛犀、原始牛、普氏马、四不像、羚羊、野驴、骆驼、熊、虎等3纲、7目、14科、23属种的动物化石,出土古人打制的各类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锛状器及石片、石核、石叶等大量石制品2.3万多件。更为重要的是于4月26日和4月28日在一个探坑中发现智人牙齿3枚,智人顶骨、右侧上颌骨各1件。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上万年前,这里就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是人类的繁衍生息之地。为证实科学家们断代的准确性,中国科学院采用最现代的科技手段碳14测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孟家泉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 17000(±250)年,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文化年代为旧石器晚期较晚阶段。它是燕山南麓存在的特征鲜明的细石器文化,与华北地区同时期文化遗址比较具有强烈的自身特点,在细石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故命名为“孟家泉文化”。孟家泉遗址的发现,不仅把这一区域的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进了1.5万年,而且为研究东北与华北史前文化的衔接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为唐山一带的人类起源找到了根据。2013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