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散文家,排在“唐宋八大家”中非常显眼的位置。后人将他们父子合称为“三苏”。苏轼的词风悠扬,慷慨激昂,可以说改变了当时宋朝的整个词风,创立了具有自我独特风格的“豪放派”,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宋词的表现形式,打开了宋词的崭新局面,使宋词成为和当年唐诗一样风靡的文学体裁。
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进京考取了功名。当时的主考官正是文学大家欧阳修。欧阳修一心想选拔一些有才华的考生为官。他在批阅的时候,被一篇名为《刑赏忠厚论》的文章吸引了。看完以后,忍不住还想细读,便决定将这篇文章定为头榜,但又担心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怕别人说闲话,便将他列为第二名。直到发榜那天,才知道这篇文章是出自一个叫苏轼的年轻人。于是欧阳修约见了苏轼,通过交谈,欧阳修觉得苏轼学识渊博,对他赞赏有加。欧阳修像淘到了宝一样兴奋地对别人说:“苏轼这个年轻人,善于读书,将来的文章一定会流传于天下,我是时候退位了,一定要让他出人头地。”
就这样,苏轼在考取功名后做了官,一生为官四十年,在朝廷上下担任过很多职务,但他的仕途并不那么平坦。做官期间,他曾经多次被贬,后来神宗干脆把他发配到了黄州,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生活过得更加失意,他常常独自一个人游山玩水,用诗词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快。在这期间,他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篇《赤壁赋》。
官场失意的苏轼在文学界却相当有地位,当时的人们对苏轼崇拜不已,将他的文章作为自己学习的典范,人群之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苏轼的文章读得熟,就可以有肉吃;苏轼的文章读不熟,就只能品菜根。”可见苏轼当年在文坛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苏轼的一生留下了四千多首诗词,他的创作过程非常简单,倘若是来了兴致,便一口气写出好几篇好文章,质量上乘,又快又好。有一次,他坐船从老家去京城,途中诗兴大发,一连写了四十多首诗,其中不乏很多著名的诗篇。比如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时创作出来的。此外,苏轼还是一位大书法家,他的书体一直到现在都是书法爱好者临摹的范本。他善于画枯木怪石,但流传于今日的画作只有三幅,早已经被奉为了稀世珍宝。(www.xing528.com)
苏轼一生多才多艺,在书画、诗、词、书法等方面都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这里面最被大众传诵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恢宏,气场强大,彰显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波澜壮阔的情怀,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知识拓展
扰民误国的花石纲
宋徽宗时期,爱玩儿的徽宗不理朝政,终日热衷于奇石之物,蔡京为了溜须拍马,迎合宋徽宗的爱好,保举了一个叫朱勔的人在苏州设置了一个应奉局,专门为徽宗挑选上好的花石,也被称为“花石纲”。朱勔的父亲,本来就是苏州的一个有名的大商人,父子二人都在蔡京旗下做事,为了讨好蔡京,专门为他修建了寺庙,很受蔡京赏识。蔡京指使朱勔父子采办苏杭的珍贵花石,随时进献到宫里。第一次供奉的时候,朱氏父子寻觅到了三株黄杨木,高八九尺,供奉给徽宗以后大获奖赏,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每次供奉的珍奇无不让徽宗入迷。可徽宗玩石头高兴了,却苦坏了当地的百姓,江南很多百姓为此而倾家荡产,甚至到了卖儿卖女的地步,当时运河之上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却首尾相连,络绎不绝,真是劳民伤财、扰民误国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