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成为全县工作的重点,“要致富,先修路”逐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从1985年开始,全县采取“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先后修建了岜美—岜河、山圩—峙林等多条公路,共计100多公里;同时,扩建县境内国道322线、铺建新宁—那标段柏油路面。公路建设的推进,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80年代后期,全县拥有客车79辆、座位2146个,有货车662辆、载运量2875吨位;同一时期,水路货运更是迅速发展,全县有货船61艘、功率1936马力、容量2043吨位,货运周转量13337万吨公里,产值突破百万大关,创历史最高纪录。进入90年代后,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步伐,先后建成乡村公路163公里,建成柏油路32公里。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全县交通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建公路372公里,改建公路213公里;新铺四级公路213公里,其中水泥路8公里、柏油路205公里;通车里程达752公里,其中国道60公里、省道24公里、县道293公里、乡村公路327公里、专用线48公里;公路里程比1978年增加320公里,12个乡镇全部通公路,其中10个通柏油路。
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把运输业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98年,全县有营业性客车132辆、客运班线6条,全年完成客运量3189万人,客运周转量158490万人∕公里,平均每天运行220班次;全县有货车831辆,全年完成货运量232万吨,货运周转量1.77亿吨∕公里。全县建有港口1个,大小码头3个,有客货机动运输船舶66艘共3569吨位,年客运量19.7万人,客运周转量393万人∕公里,货运量25万吨,货运周转量1175万吨∕公里。(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20多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县内外、联系各乡镇、衔接各村屯的交通运输网,有力地推动了“借市兴县,发展郊县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在世纪之交,县委全力推动南友高速公路扶绥段、进城大道等工程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成立协调工作小组,做好服务工作。2002年12月,包括扶绥段在内的南友高速公路全线正式动工;2003年进城大道工程开工建设;2005年10月,总投资1.4亿元、全长5公里、宽60米的进城大道全线通车;同年12月28日,南友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以扶绥县城为中心的出边、往首府、往崇左市的“一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凸显了扶绥县的区位优势。
新世纪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硕果累累、意义深远。高标准建设进城大道,极大地推动了城南新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拓宽了县城空间,构建了城市框架,提高了县城品位。南友高速公路和进城大道建成通车,使扶绥县真正融入了南宁市和崇左市的半小时经济圈,进一步凸显扶绥的区位优势,极大地推动了扶绥县县域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