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县委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大胆尝试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等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20世纪80年代,全县全面推广“因地种植,因土施肥”,政策对低产、低效农业进行大规模改造,引进台湾新红宝优良西瓜品种,采取地膜覆盖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81年至1985年全县农业经济效益累计增值4507.75万元,西瓜产量成倍提高,上市时间提早10至15天,全面提高了全县西瓜生产效益。
进入90年代后,全县实施“大面积粮食增产综合技术开发”、“香蕉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技术开发”等多个项目,粮食种植面积20万亩,平均亩产增粮50公斤;香蕉种植面积3000亩,总产值862.6万元,新增产值485万元,高产高效农业初见成效。1998年,全县全面实施“三田”(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建设,“吨粮田”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吨糖田”每亩可产糖1261公斤,产值增加一倍多;“万元田”形成一年多熟种植模式,平均亩产值10246.7元,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良种良法的应用推广、高产高效农业和全面实施“三田”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比重明显增加。进入新世纪后,全县以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为重点,先后创建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综合示范园、无公害蔬菜基地等多个农业示范基地。(www.xing528.com)
科技含量,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80年代初期,扶南糖厂对锅炉进行改造,引进先进生产设备,降低煤电耗量,日榨原料蔗从建厂时的50吨提高到6500吨。90年代,科技兴工计划先后在东门糖厂等企业实施,在1994至1995年榨季全国蔗糖质量监督检查中,东门糖厂的白砂糖和普通食用酒精获中国轻工总会授予的“产品质量优良”称号;1998年东门糖厂平均每吨糖成本下降1000多元,企业利润实现700万元。
进入新世纪后,全县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引进多个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形成以制糖、建材、剑麻为主,以矿产加工、电力、林化为辅的工业体系。东门南华谷氨酸、扶南东亚精制糖综合能源循环利用等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工建设,扩大了糖业生产规模、发展了糖业循环经济、提高了扶绥支柱产业的经济效益。
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探索实践,硕果累累。2002年,扶绥县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光荣称号,2006年荣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试点县、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试点县等荣誉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