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起,扶绥县农业按照“优粮、壮蔗、兴麻、强牧、活商”的工作思路,引导农民在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甘蔗生产的同时,利用高坡地发展剑麻产业和其他经济林木,充分利用甘蔗叶、稻草等资源优势,发展奶牛等地方特色畜牧水产业,做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的“三农”工作。
(一)优粮、强牧、发展特色果菜
在稳定粮食生产方面,全县继续扩大优质谷种植面积,使其保持在26万亩左右,优质谷面积占水稻面积的85%。在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方面,全县以加快养殖品种改良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突破口,发展养牛、养羊、养鹅、奶牛等草食畜禽养殖及瘦肉型猪养殖,推广大闸蟹、罗氏沼虾等淡水名特优新稀品种,扶持发展一批养殖大户。2006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2.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63万吨。
扶绥县是蔬菜生产大县,年种植瓜菜面积达20多万亩,产品主要销往南宁、广东、上海等地。为确保蔬菜产品质量,2004年扶绥县严抓“放心菜”生产,组织龙头乡30多位农民代表参加由广西科技厅主办的“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论坛”,同时组织蔬菜种植户进行培训,引导蔬菜种植户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落实专职人员在龙头、渠黎等7个蔬菜生产重点乡镇建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流动站;同年,扶绥县引进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西瓜合作社的“彭氏玉麟”西瓜种植项目落户渠黎镇渠凤村,第一批西瓜临近采收上市即被各地客商订购一空,仅收获第一批瓜即可基本收回成本,可观的经济效益刺激了全县瓜菜生产的发展,全县种植的甜南瓜、毛节瓜、大白菜等主要瓜菜品种,整体效益比2003年有所提高,全县生产蔬菜53517万公斤,销售收入17254.92万元。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推动了全县优质瓜菜生产的发展,城市菜篮子进一步做大,2004年蔬菜种植面积达28.6万亩,其中标准化无公害蔬菜面积783万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县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中存在的水价不合理、水费征收难、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足、水利设施损害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这些问题,全县实际灌溉面积减少到15.5万亩,人均仅有保水田约0.5亩。水利建设滞后,成了制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为解决水利这一农业“命脉”问题,扶绥下大力气不断探索,把水利改革与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渠黎镇岜桑村2200多亩田地原属于汪庄水库的尾水片区,由于水库管理不善,导致农田灌溉不正常,当地群众意见很大,拒绝交纳水费,村里的田地因为没有水灌溉而面临丢荒。为解决田地灌溉问题,2003年5月,岜桑村老支书筹集资金建设一座私营电灌站,村里的700多亩地恢复了灌溉。为了管好灌溉用水,老支书发动全村500多户用水户成立百甲农业灌溉用水协会,用水会员按自家责任田的亩数缴纳水费,然后从水费中提留20%作为专职水管员报酬,水管员统一负责灌溉调度管理。私营电灌站投入使用后,全村连片种植冬种瓜菜达400亩,仅此一项,全村农民年增加收入达80万元。岜桑村的这一系列举动很快便影响到了周边的村屯,岜桑下屯、百甲、那勒、渠茤、那隆、三哈、碧计、渠黎等居委会先后成立了用水者协会。渠黎镇党委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逐步规范用水者协会内部管理,2004年下半年,渠黎镇各村的用水者协会先后筹措资金42.78万元,硬化大小主干渠道达8.3公里。渠黎镇这一水利改革,充分满足了当地农田灌溉用水的需要,为全县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创新了路子。(www.xing528.com)
水利民办成功打开了水利设施管理和使用的新局面,这一模式很快便在全县推广。2004年5月,县委召开常委会,专题讨论水利改革与发展问题,18名普通党员列席旁听了专题会议。专题会议后,扶绥县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8个有关水利改革的文件,实行多元化投资方针,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水利建设,推行水利建设股份制、承包制。按照这一改革思路,全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2004年全县成立农业用水者协会64个,投入资金2323万元用于水利设施和人饮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5年,全县实际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450.4万元,完成渠道防渗工程107.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42140亩,新增灌溉面积450亩;全县累计成立农业用水者协会89个;首次获得国债资金385万元用于那何水库的除险加固;投入317.4万元实施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67处;完成人饮工程建设60处,解决了5万多人的饮水问题。
(三)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发展劳务经济
扶绥县盛产龙眼、荔枝、香蕉、西瓜等农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获得了“龙眼之乡”“黑皮冬瓜之乡”的美誉。随着水果、瓜菜等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日趋突显。2002年,县委改变到外地参加展销会展销自己产品的被动做法,在县城举办名特优产品展销暨项目招商洽谈会,把全县所有乡镇现有的100多个名特优产品组织到县城,设立数十个展位集中展出,并推出农业、农产品加工、瓜菜营销、养殖等行业58个招商项目,引起了来自北京、天津、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区以及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客商的广泛兴趣。洽谈会上,签下31个项目,总投资额达5亿元人民币,大型商贸会取得圆满成功,缓解了农产品的销路压力。2003年,全县瓜菜出现产销两旺势头,仅黑皮冬瓜、甜南瓜的价格就比2002年同期高出20%,瓜菜日销售量达6000吨,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北京、重庆、成都等地市场;上半年,瓜菜销售16万吨,收入1.56亿多元,仅此一项,全县16万菜农人均收入975元,同比增长475元。
与此同时,全县组建100多个以流通大户与当地村干为骨干的农副产品流通组织,实施县乡“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与示范应用”项目,在网上发布市场信息,下载全国各大市场信息发到各乡村屯信息墙,以市场和信息引导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建龙头乡农产品市场,开辟瓜菜交易区,硬化中东镇农产品市场道路,专门开辟300平方米供客商使用,让出县城东区市场20个仓库供客商储藏。一系列举措,进一步畅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
劳务经济,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按照县委关于抓好劳务经济的要求,全县合理、有序地引导和组织本地劳动力外出务工,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抓住山圩剑麻工业园、海螺水泥、山秀水电站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产需要一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劳动力的时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