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扶绥县十年建设成果:酒厂产量达到222吨,农村扫盲成绩显著

扶绥县十年建设成果:酒厂产量达到222吨,农村扫盲成绩显著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56年9月至1966年5月的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扶绥县虽然遭到严重的挫折和自然灾害,但经济建设仍然取得较好的成效。1957年建成投产的扶绥县酒厂,1964年产量达到222吨。渌井锌铅矿是扶绥县冶金工业十年建设探索的一面旗帜。同时开办了壮文学校、卫生学校、农业中学,农村成年人扫盲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每年参加扫盲学习人数有8000多人。

扶绥县十年建设成果:酒厂产量达到222吨,农村扫盲成绩显著

从1956年9月至1966年5月的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扶绥县虽然遭到严重的挫折和自然灾害,但经济建设仍然取得较好的成效。

工业方面。1956年,全县仅有寥寥可数的几家木器、铁器、竹器、服装及食品加工等企业,年产值不足140万元;到1965年,发展有食品、建材煤炭冶金电力、纺织、机械、印刷等多个行业。1957年建成投产的扶绥县酒厂,1964年产量达到222吨。1958年扶绥县农机修造厂、扶南及渠旧砖瓦厂、县耐火材料厂、石灰厂、造纸厂等相继建成,开发建成广西四大煤炭工业重点工程之一的东罗煤田,填补了扶绥县煤炭工业生产的空白,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能源。1959年至1962年建成了东罗、县城、渌井矿火力发电站和一批小水电站,提供了简单的生产生活用电。

渌井锌铅矿是扶绥县冶金工业十年建设探索的一面旗帜。1957年6月,县人民政府派遣21名工人进驻渌井村,成立扶绥县渌井铅锌矿,先后在渌井、渌涝、渌谷3个矿点进行人工采掘,扩宽井下巷道,铺设木轨,采用木制“鸡公车”、板车、水车、脚踏打炮眼等工作,当年采选出铅精矿22吨。1958年渌井铅锌矿增开渌旺矿点,规模扩大,职工由20余人增加到210人,全矿生产铅精矿626吨、锌精矿341吨。1960年广西437地质队对渌井铅锌矿进行勘探普查,探明铅锌矿储量为55万吨;同年全矿增添煤气机(11千瓦)、汽油机(3千瓦)、柴油机(40匹马力)等设备,解决了矿区生产、照明用电问题,当年全矿生产铅精矿937吨、锌精矿650吨。渌井锌铅矿是1949年后扶绥县县办的第一个采矿企业,在工业“大跃进浪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县工业经过贯彻落实“八字方针”,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得到了改善,经济效益稳步增长,1965年工业产值达到405.80万元。

农业方面。农业走上合作化后,农业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总产由1957年的47360吨增加到1966年的58405吨,全县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稳步增长。这一时期还兴建了大批的农田水利设施和人畜饮水工程,共建水利工程79处,保灌面积达15.47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54.7%,比1957年5034万亩的保灌面积增长了1.9倍。

农业灌溉机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一直以来,全县只有少量小堤坝引水工程,合作化运动开始时全县仅有2台柴油抽水机。十年建设探索期间,柴油抽水机的数量逐步增加,1957年有6台,1960年增加到24台,而且灌溉机械种类增多,1965年全县有灌溉柴油机54台、电动机5台、农用水泵14台、水轮泵18台。全县农业灌溉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进步。

交通邮电方面。自1956年起,扶绥县先后建成了苏圩—扶南—中东等6条支干线公路和东门—那江—板包等5条简易公路。1957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91.4公里,1966年,全县公路里程由1950年的73.4公里增加到164.4公里,货运量增长了2倍多。1958年1月,连接湘桂铁路南凭段的渠黎至东罗矿区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扶绥县境内铁路总里程达到约74公里,其中,1952年建成通车的湘桂铁路扶绥段长约50公里(境内设岜关岭、扶绥、渠黎、大陵、渠旧五个车站),渠黎至东罗专线约24公里,渠黎火车站是湘桂铁路南凭段最大的货运中转站,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铁路运输量仍占总运输量的九成左右,火车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其间,扶绥县设立了邮电局,全县设21个邮电所,1965年农村电话容量490门,城镇矿区电话容量120门,架空明线总长48.6对公里,开通了至南宁崇左等地的长途电话。(www.xing528.com)

水路航运是扶绥交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渠黎驮河船家组织船民小组,龙头船家组织船民协会,载货往返于南宁、崇左、龙州等地。1957年,驮河船民小组、龙头船民协会组成扶南木帆船社,入社船民35户,有船工87人,木帆船35艘,年载运量206吨;随后,扶南木帆船社先后改称为扶南航运站、扶绥县木帆船运输合作社,职工人数由建社初期的87人增加到1962年的137人,航运总收入由1958年的2.9万元增加到1965年的6.75万元;十年建设探索期间,航运合作社名称几经变更,但其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为扶绥县水路运输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商业供销方面。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打破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1957年,设有商业局、服务局和县供销社联社,分别从事百货、花纱布、文化用品、药材、食品、糖业、烟酒饮食、农机、化肥等经营活动,全县形成了国营商业、供销社、合作商业和集市贸易并存的商品流通格局。商业日益发达,将原定的7日或10日一圩恢复为3日一圩,市场繁荣,购销两旺。从1956年到1966年,全县商品纯购进和纯销售总额分别由173.1万元、541.2万元增加到538.6万元和1092.0万元。

私营商业几经波折和发展,成为探索路上曲折发展的典型。合作化运动期间,对私营商业的“限制、利用、改造”急于求成,全县个体商户一下子由商转农,大多数棉布商、米粉商纷纷转业,1956年私营商业商品零售额仅有4万元,1958年降至5000元,1959年以后全县几乎没有私营商业。从1962年开始,全县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私营商业得到恢复发展,1962年个体商贩商品销售额4.5万元,1965年增至24万元,1966年高达31万元。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资本主义”,个体商贩全部被取缔,私营商业不复存在。这一曲折发展历程,为改革开后全县私营商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1966年扶南街农贸市场一角(县档案馆提供)

文教卫生方面。十年中,小学校从1956年的382所增加到566所,小学生在校人数由31696人增加到52160人,小学教师由982人增加到1459人,增加477人,普通中学由3所增加到5所。同时开办了壮文学校、卫生学校、农业中学,农村成年人扫盲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每年参加扫盲学习人数有8000多人。卫生事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医疗机构逐年增加,公社有了卫生院,大队有了卫生室,配备了“赤脚医生”,壮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变,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

中学教育的发展过程,成为十年建设探索期间全县教育发展的一面镜子。合作化运动期间,扶南初中改为扶绥中学,增设高中班,成为扶绥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学校教学坚持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按照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进行教学。从1958年开始,强调改变所谓的关门办学、脱离实际、脱离政治方向等状况,要求学校自编乡土教材,大办工厂、农场,劳动成为一门主课,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同时,为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公社大队兴起办学热潮,1959年全县有民办初中、农业中学88所,114个班共4560名学生,学制、课程与县办中学大同小异,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种养自给的方针,学校按学生人数拨给适量田地,便于师生进行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1961年后,国民经济及各项政策全面调整,全县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同时调整学校布局,1962年全县民办初中、农业中学先后停办。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全面停课。中学教育经历了突击办学、骤然停办、教学内容的几经变更的曲折过程,为改革开放后全县教育的恢复发展、新形势下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