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景观系统优化:肌理优化模式

城市景观系统优化:肌理优化模式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按照组成的形态特征,可以将网络划分为方格网、环网、多边形网等多种形式。图6-16深圳市对建筑界面控制的细分本研究选取国内外一些城市景观肌理格局比较好的城市为案例,对其街坊网络间距进行比较,得出表6-1。)经过分析可知,欧美城市道路网络间距大多在60~120米,最多不超过200米,而我国城市道路网络间距普遍在500~1000米,是欧美城市的5~10倍。

城市景观系统优化:肌理优化模式

虽然最初的肌理源自城市景观系统的自组织自适应后的表现形态,但是随着人类活动对城市景观系统影响的加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如图6-14中所示的这种原汁原味的自组织形态在现代城市景观格局中已经越来越少见,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模仿系统自组织肌理而形成的现代城市景观格局。在城市规划领域,方格网和环形加放射网状道路系统一直经久不衰,被一代又一代规划设计师所采用,这直接奠定了网络状城市格局的根基。这种网络状的城市格局又最终影响了宏观层面的城市景观肌理。因此,本书将城市景观肌理优化模式归纳为“网络式”。这里,“网络”是相对于网络中间被功能和建筑填充的那部分实体而言的,“网络”本身即指道路上无物质实体的空间形态特征。

根据组成关系的不同,网络有多种表现形态和划分方法。如按照组成的规则程度,可以将网络划分为规则网络和不规则网络,规则网络比较常见于有计划地规划建设而形成的城市景观环境中,而不规则网络则多是自发生长而成。如果按照组成的完整程度,可以将网络划分为完整网络和不完整网络。如按照组成的形态特征,可以将网络划分为方格网、环网、多边形网等多种形式。而实际生活中的网络很少表现为单一形态(规划除外),而是由以上多种类型的网络相互组合、拼贴而成。也正是如此,才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城市景观格局。

虽然不同形式的网络形态构成了城市景观格局,但是,网络形态并不是网络肌理优劣的决定因素,只有两种网络特征对网络肌理优化有决定性影响,即网络本身的线宽和网络间距,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1)网络的线宽

网络的线宽也即界定网络边界的建筑实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数值上也即城市街道的红线宽度与街道两边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之和。由于城市景观是三维空间,而如果仅看网络线宽是二维平面的,因此对网络线宽与其建筑界面整体研究才具有意义。

网络的线宽与建筑界面的高度共同决定了人在网络空间中的观察体验。我们可以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D)与建筑高度(H)的比例关系来分析人的空间感受。当D/H值小于1时,空间有明显的封闭围合感,并使人感到压抑;当D/H值约为1时,空间有明显的封闭围合、内向安定性质,但又不至于压抑,周围建筑具有密切的亲和联系;当D/H值约为2时,空间仍有内向围合感,周围的建筑仍保持联系;当D/H值约为3时,周围的建筑联系薄弱,不对空间产生限定作用,空间的围合感消失。由此可知,比较好的网络线宽(D)与建筑高度(H)的关系为:D/H<2。例如,巴塞罗那街道宽度20米,建筑高度控制在20.75米,D/H=1,这也是巴塞罗那城市肌理的“黄金方块”得以凸显的重要措施;巴黎也严格限定沿街建筑不能超过马路宽度。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人地关系日益紧张,为体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层建筑逐渐兴起,如果还按照上述比值进行限定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时,就要对建筑界面形式作相应处理,减轻高层建筑对空间的压迫感,调整人的视觉、心理感受。有研究表明,根据人眼的视角范围,当退台建筑的剖面斜线和视觉控制法线相叠合时,人们对于建筑的感受便是开始退台的那一层的檐口,而不是实际看到的屋顶轮廓线了。此外,有的城市在实际建设中,也采取分段控制的方式来限定建筑界面与网路面宽的关系。如深圳市将建筑高度划分为街墙高度和总高度(图6-16),街墙高度可以参照一般D/H值进行控制,总高度则根据城市立体空间景观形态要求进行控制,这样既保证了街道空间的开敞性,也顺应了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3]

图6-15 巴黎对街道D/H值的控制措施变迁

(图片来源:《城市空间设计》)

(2)关于网络间距的分析与研究

如前文所述,网络有多种表现形态和划分方法,对于形态各异的各种网络,尤其是不完整、不规整的网络来说,其网络间距很难在统一尺度上进行比较,只有当网络形态都趋于规整多边形(如方格网、长方形、三角形、菱形、六边形等)时,才便于横向比较分析。结合本书网络的含义可知,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也即城市道路网络,还包括建筑实体以外的广场、绿地等开敞空间。因此本书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道路网络形态之一——方格网络来对城市景观肌理网络间距进行分析。

图6-16 深圳市对建筑界面控制的细分

(图片来源:《深圳市城市设计标准与准则》)

本研究选取国内外一些城市景观肌理格局比较好的城市为案例,对其街坊网络间距进行比较,得出表6-1。(www.xing528.com)

表6-1 城市景观街坊网络间距比较

续表

续表

续表

(说明:街坊边长数据均来自Google地球距离测量,与实际街坊尺度可能有少量误差。)

经过分析可知,欧美城市道路网络间距大多在60~120米,最多不超过200米,而我国城市道路网络间距普遍在500~1000米,是欧美城市的5~10倍。由此形成的不同的城市景观格局也是显而易见的。欧美密集的网络是稳定的,不能轻易被加密、改变,道路与建筑空间的组合关系比较容易被界定,从而形成统一有序的景观格局;而大尺度的网络组织对中间空间的定义较弱,提供了继续划分空间的可能,而这种划分就会导致街坊内部景观肌理千差万别,从而破坏街坊肌理美感。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给适合的景观肌理的网络间距定一个准确的数值是很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从上述对比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范围。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500米距离为优化间距的上限,考虑到过于密集的道路交叉口也会带来交通上的困扰,建议优化间距下限在300米左右比较合理。另外,城市新区和历史街区也应区别对待,历史街区街坊网络间距要比一般城市新区小为宜,建议优化间距在200米左右及以下,具体根据不同建筑风格、地理条件予以灵活调整。

【注释】

[1]陈烨.城市景观的生成与转换——以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视角研究城市景观[D].东南大学,2004:44.

[2]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68:46.

[3]赵新意.街道界面控制性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