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顾姑苏:苏州古城的风貌保护

回顾姑苏:苏州古城的风貌保护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苏州的城墙、城门基本完整,河道水系也基本保留一环三横四直的骨干网络,桥梁保存有261座。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古城风貌保护的基本方针,概括起来就是“两个保护”和“两个继承”。苏州市委、市政府对古城风貌的整体保护,也正是从水开始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保护、保留与改造、更新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摆在苏州古城保护面前的一大难题。

回顾姑苏:苏州古城的风貌保护

小平同志视察苏州的时候一再叮咛:要保护好这座古城,不要破坏古城风貌,否则,它的优势也就消失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苏州的城墙、城门基本完整,河道水系也基本保留一环三横四直的骨干网络,桥梁保存有261座。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除了城墙、城门被拆除外,河道水系严重被毁,桥梁仅剩161座。据1983年的《苏州市志》统计,苏州古城河道仅存35.28公里,是宋代的43%、清代的6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75%,形成了许多断头浜,整个古城河道已是残破不堪。

保护古城风貌刻不容缓!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古城风貌保护的基本方针,概括起来就是“两个保护”和“两个继承”。根据这一方针,苏州人把古城风貌保护当作一幅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绘制,从水系到道路,从园林到古建,从街坊到街区,从城墙到“姑苏八点半”,一笔一笔描画、一步一步推进,通过四十年努力,一幅绝美的古城山水画卷再次展示在世人的面前。笔者也将带领大家,对其中每一笔、每一步进行详细领略。

先从水系和道路谈起。

水是苏州的灵魂,水系的完整性对古城风貌有着特殊的意义。苏州市委、市政府对古城风貌的整体保护,也正是从水开始的。

1982年,在对山塘河、上塘河、枫桥河这3条古城外的风情水廊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其古朴风貌的同时,开始全面整治城内河道水系,组织疏浚河道34条、总长21.87公里,对其中5段进行了河面拓宽、驳岸重修,对第一横河桃花桥至张公桥段和第二横河香花桥段的人防工事进行拆除后重新凿通河道。为了改变古城区河水流量小、流速慢、自净能力差的问题,在环城河口处建起4座换水泵站,每月总排水量约300万立方米,从而使古城内以“三横三纵”为骨架的河道水系和水城景观基本得到恢复。

如果说城内的水系是古城的血脉,那么,环城河则无疑是佩戴在这座古城脖颈上的美丽项链。正是由于这条精美的项链,苏州古城的血脉才充满了张力与活力。

环城河与古城一样悠久,也与古城一样经历了沧桑巨变、见证了千年历史。苏州环城河宽约百米、深3~4米,全长16.5公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绕古城而过,穿梭不断的船只曾是这座古城繁盛的重要依托,也是造成环城河污染的重要原因。由于“建设性破坏”,环城河两岸的景观遭到极大损毁,在城墙被拆的同时,内城河也基本不存;平门等地段河道淤积,游船无法通行;河边驳岸坍塌,河道遭到侵蚀;过往船只如梭,河水污染严重;等等。(www.xing528.com)

面对这样的状况,市委、市政府分三步对环城河进行了大规模整治。第一次是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重点工程——京杭大运河苏州市河道改道工程,并于1992年正式通航,使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由原来的穿城而过变成了绕城而流,对环城河的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次是从2005年开始,结合火车站地区综合工程,对整条环城河进行了断流疏浚,筑起了水城门、清凉亭和绵延十多公里的花岗岩驳岸,彻底解决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问题。第三次是从2012年开始,对环城河步道和沿线景观进行全面修复,到2015年年底,全长15.5公里的环城河步道全线贯通。修复一新的环城河,不仅河边绿树成荫、生机盎然,而且河上灯光璀璨、桨声悠扬;不仅营造出一条环城绿廊,而且串联起众多的文化遗迹。当你漫步环城步道或者乘坐环城游船,可以一一观赏寓意佳偶天成耦园、巍然屹立的古城门、具有百年历史的苏州大学、中国现存最长的多孔古桥宝带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陆城门盘门、吴中第一桥的吴门桥、21世纪发掘出来的古胥门、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还可以驻足两岸,参加水上婚礼龙舟竞渡水上运动、苏州生日等休闲活动,品尝纯正苏州味道的茶坊小吃,晚上可以在网师园夜花园欣赏独具韵味的苏州评弹,感受吴文化的真实脉动,体验东方威尼斯的独特魅力。

在疏浚、恢复河道水系的同时,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道路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之中。然而,苏州古城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城内数不胜数的“秦砖汉瓦”和曲径深巷的风貌特色与快捷高效的现代交通体系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建设适合现代城市需要的交通体系,古城古迹必遭破坏;保持苏州古城原有的小巷幽径,标志着现代化的汽车就无法通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苏州古城总是处在两难的选择之中。同时,城市的交通体系又是与城市的发展构架密切相关的,虽然20世纪90年代“东园西区、古城居中、一体两翼”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为建设“假山假水城中园”和“真山真水园中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居于中间的古城并非是孤立的存在,与东西南北之间的顺畅沟通和自然对接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保护、保留与改造、更新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摆在苏州古城保护面前的一大难题。如何破题,也成了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的第一道坎。

1951年9月30日,横跨运河的南门人民桥落成,全长42.25米,宽6.71米。这是苏州市第一条沟通古城内外的水泥钢筋桥梁。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古城保护方针的确立,路桥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80年代初,先后改造了20多条道路,新建、改建了20多座桥梁,人民桥改建为市区首座可以上下通行汽车的立交桥,红旗路(后改为道前街)向西延伸至三香桥,为在古城外西部建设新城区开通了首条道路。1983年1月,全长8280米、宽12米的城北公路竣工通车,从此过境车辆不需要再穿越苏州古城区。1984年12月,全长1095米的道前街拓宽工程竣工,同时将红旗桥进行拓宽,并更名为姑胥桥。1985年实施平门桥拓宽改建和苏虞路公铁立交桥建设,加上原苏州铁路货运站的拆除,使得古城区北大门昔日拥挤、混乱的道路交通状况大为改善。1986年,虎丘立交桥暨创新路立交桥开工,拓宽人民路香花桥至平门桥段,重建平门桥。1988年拓宽干将路言桥至乐桥段,打通了从人民路直达相门的机动车道;带城桥和乌鹊桥弄先后拓宽延伸到竹辉路,成为机动车道。1991年实施新市路西延工程,新建跨环城河的新市桥连接胥江路,至此,古城进出通道达到10个,之前的9个分别是红旗桥、金门、阊门、平门、齐门、娄门、相门、葑门、南门。

20世纪90年代工程量最大、争议最大、非议最多的一条道路建设是干将路建设。这个东起东环路、西至西环路、长达7.3公里的宏大工程,于1992年正式开工,到1994年9月正式通车。干将路作为苏州古城东西向的城市主轴,对于加速苏州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改善城市交通,沟通东园西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这项工程也拆除了30万平方米的旧房屋,拆除了十多条老街古巷,带来的破坏也是毋庸置疑的,遭到非议也在情理之中。好在这项工程进行了详细论证,拟定了科学、周密、切实的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妥善保护了一些文物古迹,这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吧!

在拓宽、整治城内道路、桥梁的同时,1987年起修筑南环东路和南环西路;1988年完成东环路、阊胥路拓宽改造,开辟盘南路;1990年起拓宽广济路,从而形成了古城外环路网。

进入21世纪,苏州古城区内的道路体系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而城外的交通建设则迈入快车道,随着内环、绕城高速、中环以及独墅湖隧道等一大批快速道路的兴建,随着2003年地铁的上马和1号至4号线的建成通车,苏州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框架彻底搭稳,而随着沪宁、京沪高铁的建成和通苏嘉甬、南沿江、沪苏湖等高铁的上马,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节点城市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凸显。

中市桥河 高榴松李幼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