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望姑苏:苏州古城的历史与现状

回望姑苏:苏州古城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革”刚一结束,同济大学园林古建专家陈从周来到苏州考察,看到许多园林古建遭到破坏,及时发出了“救救苏州”的呼声。两位老人的报告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做出批示,要求加强对苏州古城的保护。“文革”结束后,谢孝思立即把全面保护苏州古城风貌问题列为苏州民进参政议政的重点。同年,谢老又在省政协五届二次全会上提出了“紧急制止对苏州文物古迹、园林名胜破坏”的提案,并以民进

回望姑苏:苏州古城的历史与现状

1983年,邓小平视察苏州,提出要保护好苏州这座古城。而在此之前苏州古城的保护问题就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国内外的有识之士更是痛心疾首,一次次建言和呼吁。

文革”刚一结束,同济大学园林古建专家陈从周来到苏州考察,看到许多园林古建遭到破坏,及时发出了“救救苏州”的呼声。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在1979年3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向世人警言:“现在,苏州已经是一个被污染了的天堂。”1979年7月底,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查组以《苏州——“天堂”的灾难》为题,列举了“江南水乡无净水喝”“鱼米之乡无鲜鱼吃”等触目惊心的污染状况,向国务院领导做了汇报。同年年底,《光明日报》刊登了《被污染了的“天堂”》,指出苏州不少极为珍贵的名胜古迹被挤占、遭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

面对方方面面的质疑和呼唤,地委和市委领导也是焦急万分,但是,在如何解决“发展”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时候,仍然感到左右为难、力不从心。

正在苏州古城保护的关键时刻,对苏州满怀深情的吴亮平、匡亚明于1981年10月17日悄悄来到苏州。吴、匡均是我党才华横溢的资深老同志,吴亮平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在延安时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是毛泽东接见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时的英文翻译,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反杜林论》的第一个翻译者,时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全国政协常委。匡亚明时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他们都已年逾古稀,未带秘书、警卫和随员,轻车简从来到苏州,下榻南园宾馆。

时任苏州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的施建农和有关部门领导一起接待了两位老前辈,并进行了座谈。两位老前辈对苏州古城保护提出了殷切期望,建议苏州开展古城保护的调研工作,并形成调研文章。

与两位老前辈的谈话结束后,市领导迅速安排得力干将开展调查研究和文章起草事宜,吴、匡二位则时而出没于园林名胜之中,时而走进小街小巷,时而又去郊野山麓湖畔,时而聚精会神阅读地方志书。在实地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两位老前辈对苏州提供的文章进行了认真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了报告。11月30日,署名吴黎平(即吴亮平)、匡亚明的题为《古老美丽的苏州园林名胜亟待抢救》的文章发表在《文汇报》上。

在发表文章积极呼吁的同时,吴老带着《关于苏州园林名胜遭受破坏的严重情况和建议采取的若干紧急措施的报告》返京呈报给中央领导。在报告中,二位老前辈列举了“人间天堂”遭到破坏的种种表现:一是不少园林、风景名胜被鲸吞蚕食,遭到严重破坏;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天堂”遭受“灾难”;三是水网破坏,市政建设和公共设施严重落后。两位老前辈认为,“美丽的历史古城苏州,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抢救的关键时刻,我们认为现在这样的状况,是绝不能再继续拖延下去的,任其破坏下去,是对我们民族、国家的犯罪”。呼吁对苏州紧急抢救,并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苏州建设成为全国头等风景旅游城市的措施和建议:一是明确苏州城市的性质、方针、政策和发展目标;二是必须根据苏州的根本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坚决而有力地进行经济调整;三是必须统一干部思想认识,加强纪律性;四是有计划地建设苏州风景区

两位老人的报告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做出批示,要求加强对苏州古城的保护。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一场长达五年的调研、论证活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对苏州古城保护的批示精神,1982年2月中旬,国务院派出由时任国家城市建设部第一副部长的谢北一带领的中央调查组,会同江苏省建委的工作人员,来到苏州进行实地调查。通过深入调研,调查组充分肯定了苏州30多年建设和发展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与苏州的同志一起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就在中央调查组到苏州实地调查的前后,江苏省委领导也多次到苏州进行调查研究,组织专门班子研究苏州古城保护的意见,并经省委常委会讨论后于1982年3月21日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保护苏州古城风貌和今后建设方针的报告》。报告对保护苏州古城风貌、建设风景游览城市所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正确的方针和原则,尤其是对如何处理好古城风貌与现代化建设、建设风景游览城市与发展工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明确指出:要在保护古城风貌的前提下,改造环境,改造各项生活服务设施,使之逐步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为了保护古城风貌,必须积极发展生产,增长经济实力,根据城市性质,逐步建立轻型、节能、高效、清洁的工业结构,等等。5月22日,国务院复函江苏省政府:“国务院原则同意你省报来的《关于保护苏州古城风貌和今后建设方针的报告》,请他们加强领导,搞好规划,协同有关方面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www.xing528.com)

苏州古城的保护也引起全国政协的关注和重视,1982年6月7日至12日,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萨空了偕常委吴亮平、杨放之、钱伟长、沈其震和部分专家来到苏州,就苏州文物古迹保护问题展开调查。这些专家们很多都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但他们不顾劳累,深入市区园林古迹和郊外的风景名胜,仔细察看,详细勘查,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他们盛赞苏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并语重心长地希望苏州能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按照风景游览城市的性质,把苏州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对园林名胜文物古迹要严格加以保护。

不仅中央层面和各方面的专家对苏州古城保护高度重视,苏州本地的专家学者更是竭尽全力、积极呼吁。谢孝思,这位苏州民进人士,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苏州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早在“大跃进”时期,时任苏州市政协副主席、文教局长的谢孝思就为苏州古建的保护到处奔走呼吁,几乎是逢会必讲、逢领导必说,并在市政协全会上做了“正视苏州特色,明确苏州性质,才能很好地建设新苏州”的专题发言。“文革”结束后,谢孝思立即把全面保护苏州古城风貌问题列为苏州民进参政议政的重点。1983年,他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为把苏州建设成美丽的风景旅游城市而努力献计献策”的调研报告。1984年,在市政协七届二次全会上,谢孝思做了“谈谈我对苏州城市性质的认识”的大会发言。同年,谢老又在省政协五届二次全会上提出了“紧急制止对苏州文物古迹、园林名胜破坏”的提案,并以民进江苏省委副主委、民进苏州市委主委的身份,通过民进中央将该提案转交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像谢孝思这样为苏州古城保护奔走呼吁的人还有很多。

中央的殷切希望和众多专家的积极呼吁,促使苏州市委、市政府把古城保护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苏州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查、反复讨论、多方多次征求意见,最终做出了“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决定,就是要跳出古城求发展,在古城区外开发建设一个新区,发展生产,建设一批居民新村,让古城区的居民疏散过去,同时也适当搬迁一些工厂,以松动古城,减轻古城的压力

决定虽然做出了,但是这个新区放在什么地方,位置并没有确定。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领有关部门对发展余地较大的城东、城西进行了实地勘察,考虑到苏州古城西高东低,城东开发成本过高的实际,确定把新区定在古城西部。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次确定的苏州新区并非现在的新区,而是指现在的狮山桥以东的彩香新村一带。

就在苏州全市上下围绕苏州城市性质、保护苏州古城开展大讨论前后,1981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将苏州与北京、杭州、桂林一同确定为4个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1982年2月,苏州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极大地鼓舞了苏州人保护古城的决心和信心。1983年年初实行的地市合并,对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建设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切实保护古城,苏州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苏州古城保护和建设的方针与具体要求,开始对苏州古城进行全面规划。1983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苏州城市总体规划鉴定会,邀请北京、哈尔滨、西安、广州、上海、福建、青岛、南京等省、市的专家学者与会。专家们在听取汇报、现场勘查的基础上,对古城保护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1986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苏州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是“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明确要求苏州:“今后的发展建设,要在保护古城风貌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积极建设新区,发展小城镇,努力把苏州市逐步建成环境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城市。”首次提出“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正确处理保护古城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的要求,为苏州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世纪90年代,苏州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重新拟定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国务院于2000年1月复函批准了这个规划,明确要求苏州城市发展要保持“分散组团式”的布局,在保护古城的前提下,综合协调古城、苏州新区、工业园区、浒通片区、原吴县市区以及周边城镇的功能,切实保护好组团间的绿化隔离地带,严格限制城市跨越北部交通走廊发展,控制古城人口容量,保持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

按照国务院的批复,苏州市委、市政府把古城风貌的范围确定为“一城二线三片”,一城,即外城河以内的苏州古城;二线,即山塘线、上塘线;三片,即虎丘片、留园片、寒山寺片。1988年,市委、市政府在《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古城保护“两个保持、两个保护、两个继承”的要求,即保持苏州古城三纵三横一环的水系和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保持路河并行的城市双棋盘格局和道路景观;保护苏州的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和古建筑,保护和改善古城的环境面貌;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的建筑艺术特色,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

然而,古城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解决这些问题也绝非一日之功。虽然规划制定了,也进行了初步改造,但这只是起步,路还很漫长。

百花洲河 高榴松李幼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