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是不幸的,因为几乎每次朝代更替,这座美丽的城市都会经受一次阵痛。但是,苏州又是幸运的,因为在等待了将近一百二十年之后,这座千年古城再次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1978年,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年份。这一年的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江南大地春潮涌动,人们压抑已久的激情瞬间被点燃,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江南模式”迅速崭露头角。
其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江南大地就已经处处涌动着思变的潮流。江南自古富庶,所以人多;江南水乡水多,但是土地并不多。人多地少,靠种田致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苏州在最为鼎盛的明清时期,之所以能够富甲天下,也是因为商业和手工业发达,而不是依靠水乡的土地。所以,办工业一直是江南人的致富梦想。但是,在极左思想的束缚下,办工业是国家的事情,与农民无关。
尽管如此,聪明的江南人还是找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新招:乡镇企业。
肇始于“大跃进”的社队工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多舛的命运。从1958年到1962年,从“人民公社大办工业”口号的提出,到“人心归农,劳力归田”方针的实施,短短四年时间,社队工业就由轰轰烈烈到寥寥无几。
但是,多舛并非意味着不幸,只不过是让其经历更多的风雨。而只有经历了风霜雨雪,形成的彩虹才会更加亮丽。
转折很快就到来。1970年,国务院号召大力发展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五小”工业,社队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良机。聪慧的江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苏州地委更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要求和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三就地”方针,全市上下迅速兴起了大办社队工业的热潮。到1976年,苏州地区社队企业突破10 000家,社队企业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
这仅仅是开始,高潮还在后面。
“文革”的结束虽然并没有彻底解除“左”的思想的束缚,但是,苏州人却从“乍暖还寒”的一缕春风中捕捉到了春天的气息。地委迅速提出了“农副工综合发展”的新思路,在全国率先一步部署促进社队工业的发展,推动社队工业形成了第二次大发展的热潮。到1978年年底,苏州地区社队工业总产值达到11亿元,两年时间翻了一番。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彻底解除了“左”的思想的束缚,乡镇企业的春天终于到来。苏州地委把发展社队工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社队工业是全面发展农业、全面建设农村的必由之路,第一次提出社队工业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为城市工业服务、为外贸出口服务的发展方向,并对原有的企业进行整顿,推行“五定一奖”责任制(定人员、定任务、定资金、定利润、定分配,并按照“五定”指标完成情况确定奖金),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苏州人大办社队工业的积极性,而且促使社队工业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就这样苏州迅速兴起了社队工业发展的第三次热潮。到1980年,全地区社队工业产值达到23亿元,再次实现了两年翻一番的奇迹。
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州人奔跑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而是更加稳健和持重。1983年苏州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城乡融合的优势得以彰显。就在这一年,全市社队企业开始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进行适当分离,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消除“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带来的弊端,为社队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984年,中央发出了“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号召,并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再次为乡村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苏州各地利用靠近上海、城乡联合的有利条件,在实现乡镇企业量的增长的同时,着力提升企业素质,推动乡镇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到1988年,全市乡镇工业实现产值2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苏南模式”一举成名。(www.xing528.com)
是的,苏南腾飞了,苏州人的腰包鼓起来了。然而,“村村办工业”的模式,在搞活一地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环境的严重污染:原先清澈见底、游鱼嬉戏的条条河流,变成了污水横流、臭气扑鼻的排污河道;原来的蓝天白云被雾霾所笼罩;而那些被占用的古建、园林继续处在破败之中。
笔者1990年第一次来苏州,第一次走进人间天堂,带着无尽的期望,也怀着无限的兴奋,然而,迎来的却是失望和不解。汽车沿着312国道一路向西,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整齐的行道树、错落有致的村庄和郁郁葱葱的田野,然而,细看路两边的河道,流淌的却是黑臭的河水。笔者以为这些黑臭的河水只是郊外小工业造成的污染,然而,到了市区后,几乎每条河流都是同样的景象。三十年了,恍如昨天,仍然记忆犹新。
当时很是不解,著名的人间天堂何以会变成这个样子?三十年后再回头,方才豁然开朗,那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是因为一个字:穷!
穷怕了的苏州人,迫切希望改变落后的面貌,也急切希望发家致富,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一个地方:发展经济,发家致富。
1979年2月,苏州市委召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以生产为中心的思想,大胆地、理直气壮地去抓生产建设,一心一意搞‘四化’”,“主要领导精力、三分之二的领导力量,集中到经济建设,也就是工业生产上来,各级领导要努力探索客观经济规律,逐步学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促进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领导的精力放在经济上,群众的眼光盯在发财上,古城就这么被弃置在一旁,似乎成了历史的弃儿。
这么说并不准确,人们并没有忘记这座古城,而是在不断地利用它、侵占它,甚至不客气地说,是在破坏它。而这一切也都是一个原因:为了发展。
发展自然要大办工业,办工业就要用地,然而,苏州古城区的面积仅有14.2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苏州是典型的消费型城市,只有少量的轻纺、手工业和商业,工业占地很少,直到1957年,居住和公共建设性用地的比例仍然高达80%,工业占地只有8.5%。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大办工业指导思想的确立,城区的土地就大面积被用在了工业上,到1982年,城区工业用地占比达到30.3%,而居住和公共建设用地下降到了28.1%。为了办工业,许多园林被占、古建和民居被拆,就连城墙也几乎荡然无存。
大办工业,就需要相应的交通条件,然而,小桥流水、河街相邻、曲径深巷的苏州古城,明显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交通需要,于是,古城区再次被重新规划,而一批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遭到破坏,道路因工厂的扩建而被切断,河流不仅被大量填埋,而且因大量废水、废渣的倾倒而日益黑臭,一大批文物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古城基础设施日趋脆弱,管网老化,水、气不到位,建筑质量差,破旧、危陋房屋多,城区居民日常生活仍然离不开“三桶一炉”(马桶、浴桶、吊桶和煤球炉),等等。
千年古城已经不堪重负,问题也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山塘河 高榴松李幼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