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初被毁与建城:苏州古城前世今生

明初被毁与建城:苏州古城前世今生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因为感念张士诚的恩德,所以,张士诚在被朱元璋围困的时候,苏州百姓才团结一致,与张士诚一道顽强死守。按照朱元璋的战略部署,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万大军,迅速拿下了湖州和杭州。张士诚和城内的将士奋勇抗击,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坚守了将近九个月的时间。张士诚投降元朝虽然是权宜之计,但是,他向元军送去了36万担粮食,分别由方国珍和沈万三通过海道送往大都,给垂死的元朝以喘息的机会。

明初被毁与建城:苏州古城前世今生

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中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朱元璋微服出行,到三山街的时候,看到一个老太太家门前有一个躺椅,就假装游客坐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朱元璋问老太太是什么地方的人?老太太回答说:“我是苏州人。”朱元璋又问:“张士诚在苏州怎么样?”老太太回答说:“大明皇帝起事的时候,张王自知不是真命天子,所以率领全城归附,使得苏州人没有遭受兵戈之苦,苏州人至今感念他的恩德。”这段对话虽然是后人演绎的,而且不乏讨好朱元璋的味道,但是也可以看出张士诚在苏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苏州话中至今还有“讲张”一词,虽然如今已经演化成了聊天的意思,但是本意却是用来怀念吴王张士诚的。除此之外,苏州还有“挂天灯”、点“九四香”、吃“酒酿饼”等习俗,都是苏州百姓为纪念张士诚而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霸气烟消余故址,江声梦觉哭张王”,“三百年来陵谷变,居人犹是说张王”。正是因为感念张士诚的恩德,所以,张士诚在被朱元璋围困的时候,苏州百姓才团结一致,与张士诚一道顽强死守。

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之后,经过充分准备,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开始发兵进攻张士诚。但是,在先攻苏州还是先取杭州的问题上,朱元璋与大将徐达常遇春产生了分歧。徐达和常遇春的意见是直接攻打苏州,只要苏州拿下了,张士诚其他地盘的守将必然会不战而降。但是,徐达和常遇春的意见并没有被朱元璋所采纳,关键时候显示出了朱元璋的战略目光。朱元璋认为,最好的策略是先打杭州,因为如果直接进攻苏州,其他地方的兵马就会迅速驰援苏州,苏州城本就十分坚固,加之张士诚又有很强的意志力,苏州城将会很难被攻克。所以,应该先剪除张士诚的所有羽翼,使苏州城孤立无援,这样拿下苏州就易如反掌了。按照朱元璋的战略部署,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万大军,迅速拿下了湖州和杭州。张士诚为了保存苏州,在湖州和杭州频频告急的时候,并没有出城驰援。据守在杭州的干将李伯升和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并没有做殊死抵抗,而是稍战即降,从而使苏州成了一座孤城。

至正二十七年(1367)一月,总攻苏州城的战役最终打响了。朱元璋调集了数十万大军,把苏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朱元璋派徐达攻葑门,常遇春攻虎丘,郭兴攻娄门,华云龙攻胥门,汤和攻阊门,王弼攻盘门,张温攻西门康茂才攻北门,还安排耿炳文攻城东北,仇成攻城西南,何文辉攻城西北。朱元璋在城外布置了十一支攻城部队,自己居中指挥。

然而,如此密集的进攻,并没有让朱元璋在短时间内占领苏州。张士诚和城内的将士奋勇抗击,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坚守了将近九个月的时间。

朱元璋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一方面调来大炮不断轰击城墙,一方面采取心理战,向城内喊话:“只要张士诚开城投降,我朱某人绝不杀你,还会善待你和你的家人。”但是,张士诚根本不吃朱元璋这一套,依然死抗到底。据说,城破之日,张士诚还坚持巷战,直到最后,才将自己的妻儿姬妾全部赶到自己精心修筑的齐云楼上,一把火将他们烧死,然后在房梁上系上绳子,准备自缢,从此了却自己辉煌而豪迈的一生。

称张士诚豪迈不假,称辉煌却未必。张士诚最后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也是早就注定的。张士诚从来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小富即安一直是他的追求,在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像他这种胸无大志的人,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张士诚早年提着脑袋做起私盐贩卖的营生,受尽了元朝统治者的压榨。在不堪承受这种剥削的情况下,他揭竿而起,并很快夺取了高邮苏北一小片土地。但是,刚刚占领了一小片土地,张士诚小富即安的思想就暴露无遗,他很快就在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结果引来元朝丞相脱脱大军的围剿,几乎陷入覆灭的境地。而当他占领苏州、夺得江浙大片土地的时候,这种思想再次占据主流,“美衣玉食,歌妓舞女,日夕酣宴,身衣天下至美,口甘天下至味,犹未厌足”。在江南稳定之后,张士诚恢复锦帆泾,重修响屟廊,招吴中美女八千充作宫娥,过起了比夫差更为糜烂的生活。张士诚如此,其部下也不甘落后,其弟张士信“所载婢妾乐器踵相接不绝”,“樗蒲蹴鞠,皆不以军务为意”。如此吃喝玩乐,焉有不败之理?反观朱元璋,不仅部队纪律严明,而且一直坚持“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宗旨,直到灭了陈友谅才称吴王。所以,张九四败在朱重八手里,是天意,但更多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

当然,张士诚最终失败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其只追求小富即安。纵观张士诚的一生,至少有两次决策是绝对错误的。一是投降元朝,违背了自己造反的宗旨;二是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之时,没有及时出击,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最后时机。

至正十七年(1357),张士诚在和朱元璋争夺常州的过程中被打败,南攻嘉兴时又败于杨完者,被逼无奈,张士诚派遣蛮子海牙到杭州江浙左丞达识帖睦迩处,要求投降元朝。八月,达识帖睦尔在杨完者的劝说下,接受了张士诚的输款,承制授予张士诚太尉之职,张士信同知行枢密院事,张士德虽然被囚禁在朱元璋那里,仍然被授予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张士诚投降元朝虽然是权宜之计,但是,他向元军送去了36万担粮食,分别由方国珍沈万三通过海道送往大都,给垂死的元朝以喘息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张士诚失去民心的重大失误。(www.xing528.com)

在苏州北寺塔的后面有一座碑亭,亭中之碑高3米、宽1.5米,碑上却看不到任何文字,碑面只有一幅以娴熟刀功深深刻就的、类似于传统家庙里“吉庆喜神”的浮雕。图中有正殿、配殿、庑殿等建筑,有118位神态各异的人物。整个浮雕从上到下共分为四个部分:上端是天空,空中祥云飞动,云中并列12个人物;第二层中间有一座重檐殿阁,殿中端坐3人;第三层左右两边为庑殿,各端坐3人;最下层布列众多武士,穿甲胄,执武器,或立或蹲,似兵似将,各极其态。

此碑上端光平,原先有题额,左上角有题名的痕迹,但是都已被挖掉,没有只字留存。此碑原称“隆平造像碑”,或者标注为“报恩寺石龛造像”。据考证,此碑是元末富商沈万三出资,为吴王张士诚所刻,图中表现的是至正十九年(1359),元朝廷为表彰张士诚运粮有功,命兵部尚书伯颜帖木儿为他赐御酒和龙衣,张士诚受元朝封赐的场景。此碑正是张士诚降元的直接见证,这也使张士诚这个抗元英雄沾上了污点,失去了人心。

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的时候,有人向张士诚建议:“乘时进取,则霸业可成……明公欲闭城自守,其终能乎?”然而,胸无大志的张士诚根本听不进去。而朱元璋之所以敢于置身后的强敌张士诚于不顾,全力和陈友谅决战,也正是看准了张士诚鼠目寸光、胸无大志,“此人器小”,不敢在背后袭击自己。如果当时张士诚出兵,陈友谅绝不会全军覆没,很有可能形成朱、陈、张三足鼎立的局面,元末的历史甚至明朝的历史就可能被重写。可惜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这才让朱元璋最终坐大,建立了明王朝。

随着张士诚的战败,苏州城也轰然倒下,经过元末重修、张士诚加固的苏州古城再次被蹂躏得面目全非、满目疮痍。而和张士诚一起固守苏州城的苏州人,也被“洪武赶散”,被大批遣散到了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和苏北贫困地区。所以,到苏州寻根问祖至今仍然是不少苏北人一辈子的心愿

不过,幸运的是,明朝建立不久,就开始对苏州古城进行大规模重建。据洪武《苏州府志》记载:“及归我大朝,再加修建,高广坚致,度越畴昔。至今一切修筑,不劳民力。”这段话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重新修建的苏州城的规模超过以前所有的朝代;二是没有劳民,说明是官方出钱修建的。王鏊的《姑苏志》对此做了详细记载:“国朝平吴,再加修建,高广坚致,度越畴昔。今城为亚字形。周三十四里五十三步九分,高二丈三尺,女墙高六尺,基广三丈五尺。自阊门南至胥门,六百三十九丈五尺,自胥门南至盘门,三百八十八丈七尺,自盘门东至葑门,一千一百一十八丈,葑门北至娄门,八百六十四丈二尺,自娄门北至齐门,五百八十丈,自齐门西至阊门,八百九十二丈二尺五寸。总计四千四百八十三丈六尺五寸,为一万二千二百九十三步九分。南北一十二里,东西九里,城内大河三横四直,各门上为画楼。周循雉堞,每十步为铺舍,内外夹以长濠,广至数丈。门皆有钓桥,以通出入。”

由此可见,明初重建的苏州古城不仅“高广坚深”,而且各个城门上都修建了画楼(古称戍楼,供城防将领瞭望之用)、雉堞(城垛),每隔五十丈(约1 600米)还修建一座铺子,供守城的士兵休息。在城垣内外,都开凿有长濠,宽度数丈甚至十数丈不等。经过明初的大规模重建,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又以新的面貌屹立在世人面前。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吴子城未被修复。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在建阖闾大城的时候,还在城内建了一座小城,周长十里,这座城内之城就是吴子城,后来被春申君黄歇改造为桃夏宫。从秦朝开始,这里一直是历代州郡治所。从《平江图》上看,其具体位置在今东起公园路、西到锦帆路、南临十梓街、北靠干将路的范围内,正好位于古城中轴线偏东南的地方。明朝以前,这里官衙、府库俱全,还有校场和花园,最出名的就是齐云楼,虽然迭遭战火,却屡废屡建。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登临齐云楼,写下一首《齐云楼晚望偶题十韵兼呈冯侍御,周、殷二协御》,描写当时苏州的风貌:“复叠江山壮,平铺井邑宽。人稠过杨府,坊闹半长安。”张士诚据吴期间,把吴子城作为自己的王府,大兴土木,修建了富丽堂皇的景云楼和齐云楼,作金屋藏娇、寻欢作乐之用,其巍峨壮观远胜于以前。然而,这也是吴子城最后的辉煌。朱元璋攻陷苏州的时候,吴子城化为一片灰烬。明初魏观出任苏州知府的时候,打算在张士诚的旧皇宫原址重修知府衙门,并且请名士高启写了一篇《郡治上梁文》,文中有“龙盘虎踞”之类的词,结果惹恼了朱元璋,朱元璋下令问斩了魏观和高启,一代名士从此陨落,吴子城也因此被夷为平地,从此吴子城成为谈虎色变的禁地。有明一代,整个苏州逐渐趋于繁荣,城内、城外到处是商肆,苏州城内可谓寸土寸金,然而,这一块黄金般的土地却一直荒芜着,苏州百姓称之为皇废基。进入民国后,这块废墟上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海派石库门里弄,外加数十幢风格迥异的单体花园洋房,各界人士倡议在此建造一座图书馆、会堂、音乐亭等设施俱全的公园,初定名为“皇废基公园”。民国16年(1927),公园落成,开放当晚放映无声电影,燃放焰火,轰动全城。这就是被苏州人俗称为大公园的地方,现在是市民健身、娱乐、休闲的好地方。

在重修苏州古城的同时,明朝地方官员还对桥梁、道路、河道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疏浚,使苏州城形成了完整的基础设施,为明清苏州成为工商业大都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苏州的街巷见诸地方志的就有341条,城内河道有120条,城内外桥梁达311座,形成了水陆平行、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体系。然而,这种局面到了清朝中后期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北塔河 高榴松贡莉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