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协助阖闾登上王位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受阖闾之托修建新的都城。于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展开了一场与天地的对话、与水土的交融,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建起了一座周长达到47里的大城,这座仅仅存在了几十年的阖闾大城为吴国争霸天下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也为后人留下了诸多谜团,而其中最大的谜团就是今天的苏州古城是不是当年的阖闾大城?
自吴国被灭之后,千年史书几乎无一字提到阖闾大城的具体位置,但是,到了唐朝以后,几乎所有的苏州方志都坚定地认为阖闾大城的旧址就是现在的苏州古城,除了宋代的苏州地方志留下了一句“流俗或传吴之故都在馆娃宫侧”外,从来没有被人怀疑过。然而,笔者在阅读这些史料的时候,发现其中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而且不少论者都难以自圆其说,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困惑和不解。通过对这些资料和之后考古发掘活动的梳理,笔者发现,阖闾大城或许并非今天的苏州古城,其真正的地点有可能就是被一些专家称为“离城”的木渎阖闾大城。
在越国彻底灭掉吴国之前,越人趁吴国军队外出之机曾经两次打进吴国的都城,第二次还烧掉了姑苏台,移走了吴国的大船。而姑苏台的位置就在现在的七子山顶,如果当年的阖闾大城就是现在的苏州古城,越人烧了古城就是了,干吗还要专门跑到几十里外的七子山去烧了姑苏台呢?笔者实在不解。
伍子胥在自杀之前对他的门人说:“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上梓树,等树长大了就把它用来做吴国的棺材,再挖掉我的眼睛把它悬挂在东门之上(原文:‘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国的军队从这里打进来灭掉吴国。”而我们都知道,当时越国为了进攻吴国,专门挖了一条河,名字就叫越来溪,也就是现在的越溪,越国的战舰就是顺着这条河从东门打进吴国都城的。既然越国的战舰是从越溪到石湖,破东门而入,那么,吴国的都城只能在石湖以西,也就是木渎方向,怎么可能是现在的苏州古城呢?笔者照样不解。
在没有详细文字记载的前提下,对于如何认定历史事实,王国维先生于1925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按照王国维的这一方法,有学者以1957年平门城墙下发掘出的“约当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硬陶、2005年在平四路发现的汉代城墙下面的土质“夯窝”、2011年在阊门北码头发现的战国时期堆积层作为考古依据,证明现在的苏州古城就是当年的阖闾大城。这些考古资料是否能够说明现在的苏州古城就是当年的阖闾大城暂且不论,我们先把目光转移到苏州西部,看看那里发现了什么。
在藏书五峰村附近,分布着200多处土墩,虽然断断续续,却保持着统一的走向,这种有规律的土墩吸引了考古学家的目光。2010年,中科院考古所联合苏州考古队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这次发掘不仅发现了古城墙、护城河、水陆城门,而且发现了印有明显印纹的棕红色陶片,这些陶片正是春秋晚期的特殊符号,据此可以判断这些城墙就建于春秋晚期,正好与吴国都城的建设时间相吻合。而在距离五峰村以南约6千米的胥口镇新峰村,同样发现了城墙遗址,也同样是春秋时期的,而且在河道中出土了青铜箭镞、瓦片和木构件。(www.xing528.com)
另外,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73年,当越国攻陷吴国都城的时候,夫差逃到了一个叫余杭山的地方,在那里,越国军队将夫差团团围住,夫差被逼自刎而死。1986年,在离余杭山仅仅1.5千米的严山发现了一批玉器,其数量之多仅次于殷墟妇好墓。考古学家经过分析,确定其是春秋时期的东西,而从其价值和精美程度判断,这些玉器肯定是王室所有,很有可能就是夫差出逃时从王宫里带出来的。
此外,据陆广微《吴地记》记载,当时寿梦曾另外建了一个都城,在阖闾大城的平门西北二里。而苏州古城平门西北一带从20世纪到现在不知道被挖了多少遍,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发现。笔者想,如果在木渎阖闾大城平门外西北方向进行发掘,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呢?
而对于一些专家提出来的木渎阖闾大城只是阖闾修建的“离城”这一说法,笔者也不敢苟同。首先,阖闾并非一个耽于享乐的人,而是一个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君王,阖闾连出嫁女儿陪嫁了一件青铜器都要记上一笔,以此证明自己对这件事情的重视,怎么会专门修建“离城”来供自己游玩呢?其次,就算是要修建“离城”,这个“离城”也只不过是供自己休闲之用,用得着建那么大一座城池吗?据2010年考古发掘的情况看,木渎阖闾大城的规模正好是史料记载的阖闾大城的规模,这么一座大城,如果说是供阖闾游玩的“离城”的话,那么,说明当时吴国的国力已经到了十分强盛的程度,而且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阖闾只是一个胸无大志、吃喝玩乐的王者。这中间的矛盾之处,无论如何都无法自圆其说。
同时,苏州古城的历次重建,也同样证明现在的苏州古城并非当年的阖闾大城。这一点会在“第二章 苏州古城之殇”中用详尽的史料加以说明。至于无锡等地提出的阖闾大城的位置,史学家早有定论,本文不再赘述。
山塘河 高榴松李幼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