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迁吴地:梦想之地见证苏州古城的起源

南迁吴地:梦想之地见证苏州古城的起源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寿梦之前吴国并没有步兵,更没有战车,从寿梦开始才建立自己的步兵。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吴国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并且开始了争霸之路。此时的吴国还没有与楚国相抗衡的实力。只能退避三舍,退的办法之一就是迁都,把国都迁到一个敌人够不着、打不到,适合防御的地方。但不管怎么样,迁都是必须的,而且应该迁到一个有利于防守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吴地。吴国南迁,既是实现梦想的开始,也是激化矛盾的起点。

南迁吴地:梦想之地见证苏州古城的起源

从泰伯奔吴到吴国被越所灭,经历了25个君主600多年时间,而其中唯一能够称得上雄主的恐怕只有阖闾一人,也正是在他的时代,阖闾大城得以建成,也从此给这座大城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笔者在阅读有关史料的时候,心中一直有一点疑问,那就是现在的苏州城是否就是当时的阖闾大城?虽然很多论者都言之凿凿,但并不能让读者信服,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历朝论者所提供的论据大多是后来者的道听途说,并且多数相互矛盾,这也正是后世学者对阖闾大城多有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在阖闾的父亲诸樊继位之前,吴国的国都并不在苏州,而是在无锡梅里一带,诸樊即位之后才“南徙吴”,至于为什么要往南迁徙,并没有史料提及,而南迁的地点到底在哪儿,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对这一事件论述较多的是唐朝以后的学者,像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明朝卢熊的《苏州府志》,明朝杨循吉的《吴邑志·长洲县志》,清朝徐崧、张大纯的《百城烟水》,等等,最早的也是唐朝的,离诸樊登上大位也有一千多年历史,有多大的可信度值得考量。

笔者以为诸樊之所以南迁,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环境因素,二是战争所迫。

从地理环境上看,梅里这个地方并不适合建立都城。梅里一带一马平川,周围毫无依仗,加之江南属于烟水之地,如果遭到敌人攻击,很难防守。我不知道泰伯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建立都城,也许是当时梅里一带比较富裕,也许是当时只有这个地方的人才接纳了他,除了在这里立足别无选择。《史记》和《吴越春秋》都记载说,当时他和弟弟仲雍刚来的时候,跟随他们的只有一千多户,可见作为一国之君,泰伯手下并没有多少人。当时正值商朝末年,中原混战,泰伯担心祸及自己,所以就建了一座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人民就在其中耕田,不仅城市非常小,一圈只有三里地,折算成面积还不到一平方公里,连后来一栋大一点的皇宫都不如,而且管辖的范围也只有区区三百里。这样一个小国,过过小日子当然没有什么问题,而一旦遭到外敌的入侵,想自保就难了。不过,在阖闾的爷爷寿梦之前,吴国的历任国君并没有称霸的野心(也许有,但是条件还不具备,虽然经历十九代国君吴国肯定在国土面积和经济社会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开拓和发展,不然也不会到了寿梦就跟楚国翻脸),而是作为楚国的附属国而存在,而当时的越国和吴国一样,也是一个偏居一隅的蛮夷小国,并没有实力侵犯包括吴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所以,从泰伯到寿梦历经十九世而安然无恙。

但是,从寿梦开始一切都变了。史料上说,寿梦继位的第一年就“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朝周可以理解,毕竟寿梦是周朝姬姓的后代和天子的臣下,去拜见自己的祖先和天子再正常不过。适楚也在情理之中,当时吴国是楚国的属国,自己上台了去拜见楚王是一种礼仪。这两件事说明寿梦是个拎得清的国君,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天子在哪儿,也清楚自己当时的情况: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都还没有与楚国叫板的资格。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情则证明寿梦绝不会再像自己的先人一样甘居人下、忍气吞声了。一件事情是在鲁国的时候,鲁成公让乐师给他演奏了《诗经》中的四首乐曲,演奏完后问寿梦的感受,寿梦说:“我在蛮夷之国,只不过把头发扎起来挽个髻就算是礼仪了,哪儿见过这样的礼乐?”说完后,寿梦又自言自语了一句:“周礼啊!”这句带有“呵呵”性质的话估计才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许在寿梦的心里,周礼也不过如此;也许寿梦觉得除了周礼之外,还应该有别的东西,毕竟当时如果泰伯不走的话,这周朝的天下就是他们家的了。可以看出寿梦的不甘和野心。

第二件事情是寿梦在位的第二年,从楚国逃亡晋国的大夫申公巫臣来到吴国,寿梦任命他为行人。申公巫臣不仅带来了三十辆战车,而且教给吴国人射御之术,就是教给吴国人怎样驾车、怎样射击、怎样防御。吴国属于水乡泽国,吴人善于水战,而不善陆战。在寿梦之前吴国并没有步兵,更没有战车,从寿梦开始才建立自己的步兵。在教给吴国陆上作战技术的同时,申公巫臣还鼓动和引诱吴国去讨伐楚国,结果惹怒了楚庄王,楚庄王任命自己的儿子带着军队讨伐吴国,并且打败了吴国的军队,从此两国结下了仇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吴国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并且开始了争霸之路。(www.xing528.com)

此时的吴国还没有与楚国相抗衡的实力。寿梦在位二十五年,虽然国力在不断增强,也有打败楚国的时候,但是,多数情况下还是不敌楚国。有一次楚国的军队竟然打到了吴国的衡山,这衡山就在吴国的家门口,再前进一步吴国可能就被灭了。打不过怎么办?只能退避三舍,退的办法之一就是迁都,把国都迁到一个敌人够不着、打不到,适合防御的地方。这也是历朝历代躲避战争的普遍做法。所以,寿梦的长子诸樊即位后,就把吴国的国都从梅里迁到了吴地。

不过,诸樊在即位后迁都,这件事情怎么看都不大符合常理。照理说一个国君即位之后最大的事情应该是外结诸侯、内抚群臣,何况寿梦当时要传位的人并不是长子诸樊,而是自己的小儿子季札,只是季札坚辞不就所以才让长子接了班,不过,寿梦在临死之前交代诸樊,弟兄四个要一个一个传下去,一定要把王位传到季札手里,这也为以后的宫廷之变埋下了祸根。在这种情况下,诸樊不是安内抚外,而是急着迁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寿梦在位之时就已经做好了迁都的准备,也很可能新的国都早就建好了,只是因为寿梦身体的原因还没来得及搬迁,所以这个任务就落到了诸樊的身上。但不管怎么样,迁都是必须的,而且应该迁到一个有利于防守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吴地。

翻开苏州的地图就可以看到,吴地这个地方实在是风水宝地,北依长江,西临太湖,周边群山环绕,四周水网密布,利于水战而不利车乘,如果依山建城,退可守、进可攻,茫茫太湖足以让楚国头大,密集的水网更会让楚军却步。也许正是有了这个依靠,寿梦才逐渐胆大起来,不仅自称为王,敢于和强楚叫板、与中原各国为敌,而且就连死了之后也以天子之礼下葬(真山大墓据考证就是寿梦的墓葬,其中发掘的玉器等陪葬品的规格均符合天子之礼)。

吴国南迁,既是实现梦想的开始,也是激化矛盾的起点。吴国在不断走向强盛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走向灭亡的伏笔。

在苏州沿太湖一线,分布着大大小小2 700多座土墩。从1954年开始,考古学家对其中的100多座进行了发掘,发现这些土墩大多是墓葬。但是,这些墓葬的内部结构截然不同,其中一种是常见的吴人墓葬。这并不奇怪,毕竟吴国当时的都城就在这里,奇怪的是这些墓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破坏了。另一种则是先用长方形的条石砌成石室,石室的外面再用石块、泥土堆成馒头形,而且这些墓葬比吴人的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也更长。这种墓葬的主人正是越人,而且毁掉吴人墓葬的也是他们,可见吴越之间的仇怨有多深。

其实,吴越之间原来并没有多少仇怨,在寿梦之前,作为相邻的两个诸侯国,几百年来一直和平相处。但是,从寿梦开始,这种局面就开始改变了。寿梦为了称雄天下,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与晋国结盟,而进攻楚国。据史料记载,从寿梦到阖闾的80多年时间里,吴楚之间的大规模征战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吴楚之间战争的转折点发生在诸樊时期,诸樊趁楚国国丧期间伐楚,结果被楚国打败而伤了元气,所以就决定把都城迁到太湖东岸的苏州地区,而这里正是越人生活的地方。吴国都城迁址太湖东岸,带来的就是不断压缩越人的生存空间,太湖流域有限的土地就成为吴越争夺的战场,吴越之间的仇怨成了解不开的死结,最终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敌对状态。

十全河 高榴松郁剑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