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交往行为管理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交往行为管理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大学生交往行为的类型与特点“交往”一词的原意为“相互往来”,主要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大学生而言,交往行为是其人际交往活动的具体体现。工作交往主要是指在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的学生工作中形成的大学生交往行为。(二)大学生交往行为的管理与引导大学生处于渴望交往、渴望尊重的心理发展阶段。

大学生交往行为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大学生交往行为的类型与特点

“交往”一词的原意为“相互往来”,主要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同的学科对“交往”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角度。从哲学意义上看,交往就是指人所特有的相互往来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为了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通过客体中介而开展的相互对话、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创造的各种交往实践和所形成的主体间关系。对于大学生而言,交往行为是其人际交往活动的具体体现。大学生交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大学生与不同人群通过一定渠道进行情感交流、信息沟通、物质交换的过程。

1.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基本类型

从大学生成长过程上看,大学生交往行为是其走向社会化的关键环节。当前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大学生的交往活动更为复杂和广泛,交往范围、对象、内容、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在大学生交往当中,主要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划分。

(1)按照交往的范围划分

第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行为,即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根据自身需求有目的地进行交往的活动,此类交往活动过程中的交往双方能够建立起对于彼此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类型。第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行为,是指一个人和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之间的交往。具体来说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寻找适合并接纳自己群体的一种行为。在个体与群体的交往过程中,大学生期望在群体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三,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行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之间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交往活动。如班级与班级之间、寝室与寝室之间等以群体形式展开的交往活动。

(2)按照交往的对象划分

第一,差异性主体交往行为,主要包括师生交往、学生与家人交往以及学生与其他相关社会人员交往。在高校,师生交往是差异性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差异性主体交往要求以交往共同体中的每一方都必须保持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为基本前提,同为交往过程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种相互作用因为交融了两种“主观性”,因此最复杂、最生动。第二,相似性主体交往行为,主要指生生交往,即学生之间通过对话和活动而达成一致的交往活动。

(3)按照交往的内容划分

主要包括学习交往、工作交往和情感交往等。学习交往是指交往双方以学习为目的而进行的人际交往行为。它既包括学生之间通过课堂上的相互讨论以及课外学习中的互相帮助、相互鼓励等为表现的交往活动;也包括师生之间的教学交往行为。工作交往主要是指在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的学生工作中形成的大学生交往行为。情感交往是指以情感交流为主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主要包括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式交往、与朋友间的友情交往和与异性之间的爱情式交往。

(4)按照交往方式划分

主要包括口头交往、书面交往和网络交往三种。口头交往,指以语言交流为主要手段的交往方式。既包括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也包括通过电话等形式进行的语言交流。这种交往方式简捷、方便、准确,能够实现交往双方思想充分快速地交流沟通。书面交往,即以文字作为交往的主要手段,通过书信、文章等传统交往形式进行思想交流。网络交往,主要指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技术开展的人际交往行为。网络交往具有跨地域性、便捷性、虚拟性等特征,日益成为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

2.大学生交往行为的主要特点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交往范围逐渐向社会群体交往转变。从大学生交往对象、交往形式和交往动机等方面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交往对象上看,大学生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由于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学生的交往对象由师生交往、亲人交往、同学交往逐渐扩大,开始跨年级、跨学院交往,部分大学生的交往活动甚至走出校园,出现广泛的社会交往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特点:第一,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各自不同的交往程度和兴趣爱好,结成或松散或紧密的交往圈,并且以寝室为核心向班级、学院、学校逐渐扩展,逐渐形成开放的人际交往网络;第二,其交往对象随年级增长而呈现阶段性变化。低年级学生以同学间交往为主,但随着年级增长,高年级学生因为受到考研就业等不同的现实选择影响,出现了明显分流现象,同学间交往呈下降趋势,与父母、亲友、校外人员的交往成为大学生交往活动的主要方面。

(2)从交往形式上看,大学生由现实交往向虚拟交往延伸(www.xing528.com)

新时期,伴随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表现出依赖网络虚拟的交往来寻求内心满足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虚拟交往范围逐步扩大,成为现实交往的重要延伸。随着微博、微信、QQ、知乎的发展,学生的交往范围也在逐渐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大学生喜欢网络交往主要是因为网络中的虚拟空间会给他们相对宽松的环境,网络社交帮助学生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满足好奇心,寻求一种角色转换。与此同时,网络交往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来交流信息、表达情感,其交往方式往往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3)从交往动机上看,大学生交往行为中精神追求和现实需要并重

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学习发展目标大体相似,大多数学生的交往主要建立在情感需求基础上,但由于近年受到社会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交往动机也逐渐呈现精神追求与现实需要并重的基本特征。

(二)大学生交往行为的管理与引导

大学生处于渴望交往、渴望尊重的心理发展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其个性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一般来说,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交往观念引导、提高交往能力以及解决交往过程中冲突等方面来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1.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活动逐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交往环境日趋复杂。由于大学生生理、心理处于逐渐成熟阶段,人生阅历和人际交往经验不足,往往因为缺乏科学的交往观念,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因此,在大学生交往行为的管理引导过程中,首先应该帮助大学生确立基本的交往原则、交往规范,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交往观念,引导大学生在交往活动中,明确平等尊重、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基本行为规范,遵循《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树立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交往观。

2.积极开展交往训练,在交往实践中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大学生交往训练就是以提高大学生交往能力为宗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目的,选择正确的交往对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交往活动,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信心。要强化交往实践训练,引导大学生塑造出个性化的交往技巧,在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等方面不断加强锻炼,从而提高其对于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能力。

3.建立大学生交往冲突的预防和处理机制

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中,预防和处理交往冲突是做好交往教育引导工作的重要一环。由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征,实际工作中必须建立有效的交往冲突预防和解决机制,才能有效保障大学生交往行为的正常进行。

(1)要积极建立预防机制,对于学生人际交往冲突进行针对性预防与引导

第一,应广泛关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对于大学生中容易出现的交往问题进行早期预测预警,通过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不稳定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如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时开展教育引导和案例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交往冲突,了解正确处理冲突的方式方法。第二,应充分拓展师生交往渠道,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力量,建立起网状的学生观测点,对于具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多给予关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将日常交往中容易出现的矛盾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

(2)交往冲突发生后,要妥善化解和处理学生的交往矛盾

针对学生的交往冲突,教育管理者应保持理性,迅速找出双方形成交往冲突的内在原因,帮助学生疏导交往中的压力和问题,进而做好交往引导,提供疏导交往冲突的渠道。常见的办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当冲突微不足道或双方需要时间恢复情绪时,应针对冲突双方采取冷处理,缓解双方情绪,克制冲突升级;第二,针对冲突升级,并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时,应依据相关学校管理规定,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直至开除学籍处分,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可报送司法部门依法进行处理。此外,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及时准确上报冲突双方信息,通过学校相关主管部门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