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大学生社会实践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实践检验、反思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最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行为的内容和方式具有专业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一)大学社会实践行为的类型与特点

大学生社会实践行为是指大学生按照高等教育目标要求,深入实际、深化教学、服务社会,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行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培养人、教育人的一种基本教育形式,通常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目标,以学生亲历亲为的实践体验活动为载体,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

1.大学生社会实践行为的类型

(1)按实践范围划分

大学生社会实践行为的范围与空间十分广泛,按照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进行划分,主要包括校内社会实践行为和校外社会实践行为。校内社会实践行为包括校内勤工助学、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等;校外社会实践行为包括校外教学实践、校外专业实习、假期工作实践、社会调查、咨询服务、支农支教社区服务等。

(2)按实践内容划分

学习研究型。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某一专业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参与此类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形成调研报告、发表科研成果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学习研究型还可包括由学校根据学生专业需求,统一组织学生参与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的专业实习锻炼。

②志愿服务型。主要指学校、学生社团或学生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开展的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如绿化城市、美化校园、科技扶贫、义务演出、义务宣讲等。此类社会实践行为既可以帮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还能够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③参观教育型。这种社会实践行为主要指学校或学生自发组织走进社会,到工厂、企业、中小学校、历史圣地、文化古迹等进行参观考察,学生通过直接的感官体验,了解国情,升华思想,从中得到教育和启迪。

④有偿劳动型。指大学生以获得经济报酬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包括由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也包括学生个体或集体自发组织参与的相关行为。此类社会实践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劳肯干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升就业能力。

2.大学生社会实践行为的特点

大学生社会实践行为呈现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体验性(www.xing528.com)

实践体验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往往通过课堂内学习得以实现,社会实践则更强调从感性上获得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将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亲身接触的社会实际进行印证和比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相互转化。

(2)专业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往往体现出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行为紧密结合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大学生社会实践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实践检验、反思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最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行为的内容和方式具有专业性。大学生具有突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阶段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行为的阶段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就大学生社会实践行为本身而言,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生处于人生中的成长成熟阶段,其社会化的任务是为进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全面的准备,这一阶段的实践成果主要通过学习获得;第二,实践内容的阶段性。主要表现为社会实践形式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变化。同时,除贯穿整个大学过程的学习研究实践外,各种实践行为都具有学生参与时间上的阶段性。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行为的管理与引导

1.完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第一,要把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将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引入学分制,督促学生在完成实践活动后上报成果,对成绩合格者给予相应学分。第二,建立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解决学生外出交通、住宿、参观等费用。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还可将社会实践作为参与评奖评优、保送研究生、推荐就业单位的考核依据等。第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考评体系,设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全方位、多角度、全程式对学生实践活动给予评价。对实践行为做出客观反馈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反思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第四,努力实现社会实践运行的基地化、项目化及社会化。具体来说,可以加强与社会单位的联系,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以招标的形式确立实践项目,确保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2.强化专业指导,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开展

学校应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校院(系)两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体系。在学校层面,要设置专门的由学校分管领导在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加强高校社会实践的对内组织指导和对外联络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保证社会实践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在各院系层面,应发挥院系的专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选拔一支优秀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指导,确保社会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3.加强示范宣传,进一步扩大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影响力

在实践行为进行的全过程中开展示范宣传教育,对扩大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效果的影响力,实现宣传、鼓励和教育的目的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强化社会实践参与者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互动,增强示范引导作用。一方面,选拔和培育示范性的社会实践团队和个人,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和发展空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从学校层面支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行为,提供更大的展示平台和发展空间。第一,要充分发掘,开展评选活动。选拔出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和广泛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予适当奖励和宣传。第二,要加强培育,根据学生个性特质和兴趣方向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育优秀的社会实践团体和个人。另一方面,多渠道宣传,提升社会实践影响力。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优秀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效益,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典型人物、事件、成果等,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素质,全面成长成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