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考试管理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封闭的动态系统。因此,改革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应该坚持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
(一)推进考试观念的深厚次转变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欲革新,先革心”。转变高校领导、教师、管理人员乃至学生关于课程考试的观念,是推进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关于考试观念的转变,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必须正确认识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地位。第二,到目前为止,高校从领导到教师再到一般教管人员,要在思想上真正承认考试是一门科学,要真正弄清、弄懂这门科学。因为唯有了解、掌握了考试的理论、运行规律、方法与技术,才有可能在课程考试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这门科学。第三,必须正确认识考试管理是一项关系考试成败、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工程。确保课程考试组织实施的科学有效性。
(二)建立考试中心,完善考试管理规章制度
考试管理要系统化、规范化,首先必须建立健全考试管理机构。考试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提高考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考试管理质量,高校应该成立考试中心,统一管理高校课程考试。作为高校考试的综合管理机构,考试中心的职责与任务包括以下几点:①统一规划、组织和实施高校的课程考试;②建立、完善课程考试管理规章制度并坚持严格实施;③针对学校课程考试的实际和需要,开展课程考试的评估与研究;④承担考试管理方面的人员培训。
(三)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考试管理队伍
精干的考试管理队伍,是有效发挥考试管理功能的基本条件之一。严明的法纪可以使考试管理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健全的机构可以从组织方面保证考试管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但如果没有一支精干的考试管理队伍,无论多么严明的法纪、多么健全的机构,都很难产生实效。课程考试属校内考试,与社会考试相比,其规模较小,只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且时间上是间断的。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课程考试管理就不需要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所以,高校应重视课程考试管理队伍的建设。考试管理队伍包括科研队伍、行政队伍和业务队伍。
(四)实施科学的教考分离
教考分离制度是一种现代教学管理手段。所谓“教考分离”是指将教学与考试分离进行,即将过去某一课程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自己评分的做法改为从规范、标准的试题库中筛选、组合出符合要求的试卷,或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非任课教师依纲命题,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阅试卷。实行教考分离的目的是提高考试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成绩的评定、教师的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它有利于促使教师授课全面系统地贯彻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良好学风的建设。这样既能促进教师的教,又能促进学生的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推行高校的教考分离需从以下四点入手。
1.加强宣传,统一思想
教考分离势在必行,但大部分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对此认识还不足,心理上也还不太适应,甚至认为推行教考分离是对教师的不信任,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推行工作的难度。因此,推行教考分离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教考分离制度作用和意义的宣传。从学校上层、中层到教师,层层推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认识统一到培养合格人才上来,以有利于逐步实施教考分离制度。
2.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行教考分离的课程
从教学总体效益上讲,并非每门课程实行教考分离都有利,如文科类的一些课程,本身要求学生涉猎广泛,如果把试题局限于一课堂内的几本书,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又如理科的一些专业性很强、难度很大的后续课程,学校常常只有一两个老师熟悉课程内容,推行教考分离也不太切合实际。因此,学校应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教考分离的课程。(www.xing528.com)
3.积极修订教学大纲,为课程实施教考分离建立前提条件
多年来,不少高校的课程大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还有很多课程没有教学大纲,原因是在以前教考合一的制度下,课程缺少大纲的矛盾暴露得并不明显。教考分离制度将教与考分为两条线,没有课程大纲则无法组织有效的教学,更无法组织有效的考试。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力量修订、制定课程大纲,为课程实施教考分离创造前提条件。
4.建立高质量的题库,使教考分离更科学化
实行教考分离的重要途径是建立科学的题库。科学的题库可以提供各种规格、各种层次及科目的试题。采用试卷库的试卷可以克服由于教师命题随意性带来的信度差和效度差的弊病。试卷库的试卷由水平较高的非授课教师参加阅卷,这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杜绝了授课教师在考试环节中参与作弊的现象。学校内部考试通过这方面的改进可提高质量与权威性,但建设科学的题库、试卷库并非一蹴而就。它既是一项阶段性的、多方人员合力攻坚的综合技术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充实、革新、完善的系统工程。在高校中因学科、专业的多样性,试题要注意学科性、专业性,以及适应学生能力、教学水平变化的需要。
(五)考试方式多样化
学校应鼓励教师根据本门课程的性质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突出课程的考核重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高校基本的考试形式可采用以下七种:①闭卷考试;②开卷考试;③口试;④成果考试(如设计、论文、报告、制品等);⑤操作考试;⑥计算机及网上考试;⑦观察考核。
每种考试方式各有其特点,单凭一种考试方式不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采用几种方式相互组合以取长补短,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考核结果更全面。还可以通过奖励措施鼓励并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选择最佳的考试方式是提高考试效度的重要途径,适当灵活的考核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又能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作弊的动机。改革考试形式并不是简单、孤立的问题,它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需要有规范的教学政策和条件来支持,尤其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考试形式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安排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都密切相关。所以,考试方式的改革不仅需要鼓励广大教师改革考试的内容,还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合作才可能取得成功。
(六)重视平时考试
建立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能改变所有课程均实行“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面。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实行百分制、等级制、评语相结合的评分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并不是频繁增加考试次数。而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从而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
(七)实行全程管理
考试管理分为考前管理、考中管理和考后管理,如某一环节工作不到位,就会使考试失去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达不到考试的真正目的和效果。考试质量分析和信息反馈是现代考试流程的一个基本环节,是现代考试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通过考试质量分析这个环节获取的大量信息经过整理、研究,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对于改进和完善考试工作、提高考试质量、促进考试走向科学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