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及教育理念创新之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如何理解教育理念的内涵;第二是回答教育理念究竟有什么作用;第三是明确创新教育理念有哪些可能的路径;第四是指出在中国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强国这一特定的研究语境和背景下,教育理念创新需要注意哪些特殊问题。
(一)对理念的理解
教育理念是理念的下位概念,要理解教育理念,应先从词源上了解理念。
理念一词从希腊文转写到英文,再从英文译成中文,固然对我们把握它增加了一些难度。其实造成我们理解上的混乱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一些学者在研究与借鉴古圣先贤对理念的界定时,忽略了他们的哲学前提,这就导致了理念所属范畴的紊乱或错位。针对理念的探讨宜放在认识论领域。从这一点出发,才能驱散理念研究不知所云的迷雾。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念属于认识的范畴,它来源于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提供了理念形成的素材,也规定了理念的价值取向。理念不是头脑中自生的,更不是先验存在的,也不是什么绝对的意志,可以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当然,理念也不是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不是对客观世界机械反映的结果。在我国,理念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理念不再是实践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投影,它可以超越存在,规定和指导进一步的实践。
(二)对教育理念的理解
关于教育理念的代表性观点如下。
陈桂生认为,教育理念不是对教育实然状态的描述,而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着人们对教育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
眭依凡认为,教育理念有五个基本特点。①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认识的成果。②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体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属于“好教育”的观念。③教育理念不是现实,但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④教育理念是个外延比较宽泛,并能反映教育思维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看法、教育认识、教育理性、教育信念、教育信条等都在理念之中。此外,教育理念还以上述诸概念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以示其既有抽象性又有直观性,如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和教育原则等。⑤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眭依凡认为:“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从以上关于教育理念的各种表述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涉及的问题如下。
(1)是谁的教育理念?(www.xing528.com)
(2)教育理念属于什么范畴?
(3)教育理念是否包含教育价值取向?
(4)教育理念与教育的本质有关系吗?
(5)教育理念是怎样形成的?
(6)教育理念必须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即教育理念是其本身固有的,还是属于研究教育的人或者属于开展教育活动的组织?学校、社区、民族或者国家与社会的教育理念是人所赋予的,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理念制度化的结果。制度化的教育理念虽然来自个体的教育理念,但两者已经有了严格的区别。从严格意义上讲,理念只是属于人的。教育理念属于人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有教育理念,人人可以有教育观念,因为教育理念的形成是自觉的、有条件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解释教育理念时应注意其不同的主体属性。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教育理念最终定位在什么范畴之内,学者的意见更不一致。从上面所列举的若干解释中可以看出,有的人把它归结为“范型”,有的人认为是“理性认识”,有的人主张是“理性认识+主观要求”,有的人把它放在“教育观念”中。强调教育理念是一种“范型”,与对上述第一个问题的认识有关,侧重从组织和教育自身来研究教育理念。其实,个体的教育理念转化为组织的理念或积淀为教育的理念就是一个范型化的过程。主张教育理念是“理性认识+主观要求”,显然反映了作者既重视教育的“实然状态”,又肯定教育理念要表达教育的“应然状态”。把教育理念放在“教育观念”的范畴内,似乎过于迁就了人的主观性的一面。教育理念归根结底就是理性认识。如果认为“理性认识”过于宽泛,可以对其加以限定,无须来搞出一些并列的概念。
关于第三、第四个问题,即教育理念与教育价值、教育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均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肯定,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分歧。问题是教育价值能否与教育本质同时出现在教育理念概念的解释之中。关于教育本质的研究看上去是一个客观性问题,事实上,诸多研究的结果反映的已不再是问题本身,而是与研究者本人的教育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正因为如此,高举教育理念大旗的人往往是“教育作为学术机构”或“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的捍卫者,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倾向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繁荣学术,换句话来说,我们怎么理解教育往往就会主张按照这种理解来办教育,我们怎么办教育往往就会按照这种办教育的方式来理解教育。教育本质与教育价值是两个东西,但两者常常联系在一起。当然,教育理念与教育本质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认为这还是值得探讨的。但是,能否在教育理念研究中顾及教育的本质,至少是衡量教育理念研究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尺。
关于第五个问题,即教育理念是怎样形成的,每个人的看法与其怎样理解教育理念是有关系的。眭依凡认为,教育理念是在教学实践和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陈桂生等没有明确触及这个问题,但仍然可以看出他们强调教育理念形成过程中主观建构的重要作用。教育理念总的来说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来源于教育实践并服务于教育实践。但教育实践不会自发地形成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反思教育实践过程中参照历史的教育素材,富有想象力地进行主观创造的结果
第六个问题实际上是要回答研究教育理念的意义。无论指出教育发展的“应然状态”,还是要求教育理念解决教育怎样发挥作用的问题;无论指出教育理念具有导向性与前瞻性的特征,还是要求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都表达了教育理念要有很强的实践意识。这种实践意识从教育理念本身来说,反映着教育主体对教育发展的某种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