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警的方式
山洪来临时,通信畅通的情况下,防汛指挥部门要通过电话、电视、媒体、手机短信、预警广播等多种方式向群众预警。与此同时,当地雨量、水位监测员观测到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的雨量、水位后,要通知预警人员立即采用手摇报警器、铜锣、鼓、口哨、电话、高音喇叭等设施、按事先约定好的山洪灾害预警信号,迅速向可能受威胁的群众传递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的约定可以根据当地群众的习惯等事先约定,如缓慢敲锣声代表提高警惕、急促敲锣声代表迅速转移等。
(二)预警流程
根据预警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同,可分为从监测预警平台获取信息和群测群防获取信息两种途径。预警信息的发布主要由各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或者群测群防监测点上的监测人员通过各种预警方式完成,如图5-13所示。
图5-13 预警流程图
途径1:县级防汛部门通过监测预警平台,将预警信息发送至各乡(镇)或行政村,由各乡镇或行政村传输给村、组、户。
途径2:村组采用简易监测预警设备监测雨水情等指标,超过设定阈值时,采取无线广播、敲锣、手摇报警器等方式向所在区域及可能影响区域的居民以最短时间完成预警传达工作。
(三)雨水情监测
(1)简易雨量报警器。汛期,每天定时记录一次全天降雨量,有降雨过程发生时,监测员(保管员)要加密雨量的监测及雨量记录工作,并汇总全天降雨量,填写降雨情况统计表。(www.xing528.com)
(2)简易水位报警器。有降雨过程发生时,监测员要加密对水位的监测,尤其注意发生水位陡升的情况。
(四)预警传达
监测员(保管员)监测到雨量或水位达到预警指标时,须立即向村组防汛责任人报告,根据责任人的指示,及时通知报警员。报警员接到报警通知后,利用配发的预警设施设备(无线预警广播、铜锣、手摇报警器等)到户到人通知相关村民准备转移或立即转移。
链接:村组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达过程中暴露的薄弱环节
(1)预警信息传递“不达”。由于种种原因,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传递过程中中断,不能确保预警信息到户到人。如2013年8月16日,辽宁省清原县遭受特大山洪灾害袭击,其中以南口前村伤亡最为严重。而与南口前村距离2km的北口前村人员却零伤亡,村支书接到通知后迅速组织9名村干部挨家挨户组织转移,个别不想撤离的村民还被强制撤离;而南口前村干部在灾害发生时不知去向,没有把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到每个村民家里,全村在特大山洪前处于不设防状态。
(2)预警信息内容“不明”。发布的预警信息没有从群众的认知水平出发,太过于专业化或烦琐,或未包含正确的行动指南,导致群众收到预警信息后并不能快速理解并做出正确的行动。如福建省某县在2015年防御特大山洪灾害的过程中,向全县3700名防汛责任人发布4轮共计1.5万条预警信息,预警信息的内容为“全县启动Ⅳ级防汛应急响应”“全县启动Ⅲ级防汛预案”等,对于一般社区和村组防汛责任人,并不能理解预警信息包含的实际含义和对行动的要求。
(3)预警信息传播“不快”。预警信息发出或传递的审批、审核环节太多,挨家挨户通知费时费力,难以跑赢洪水和灾害。如2016年6月19日,湖北省某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分别于4时25分、4时31分、5时3分向值班人员发布了内部预警。值班人员经过核实后,向相关领导报告并经会商后,于6时49分向200多名责任人发出了605条预警短信,预警信息发出时间距离第一次预警产生时间为2小时24分钟,此时部分乡镇已经成灾。此外,山区村组多居住分散,传达预警信息多需要挨家挨户通知,预警信息传播速度难以适应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和快速性。
(4)预警信息覆盖“不全”。一些乡镇、村组的山洪防御责任落实有死角,忽略外来人口或旅游人员,不能将预警信息传达覆盖至受威胁的每个人。如2012年6月28日,四川省宁南县矮子沟白鹤滩水电站施工工地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居住在矮子沟上游的本地村民117户、557人根据县防汛指挥部和乡镇转发的预警信息,全部安全撤离;但预警信息并没有传达至施工人员,导致施工单位40人死亡失踪。
(5)预警信息传达“不易”。暴雨山洪时外部电力、通信中断,难以用现代化通讯传播信息,道路泥泞不堪,有时还需要冒险过河过桥。2016年7月9日,在防御“尼伯特”台风过程中,福建省永泰县清凉镇旗山村村支书在传递预警信息中牺牲。2015年“8·17”四川叙永县山洪泥石流灾害防御过程中,因难以通过暴涨的河流,甚至需要采用投石、放鞭炮等原始方式通知对岸居民转移。
资料来源:何秉顺,严建华.主动防御型社区洪水预警系统研发//第七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2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