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学校用于举办活动的礼堂
辽宁外语专科学校从大连搬迁到明阳,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决定要以“抗大”精神办学。当时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只有一块黑板、几盒粉笔,没有电化教学设备,学校活动场地仅仅是一个篮球场,周边只有田野、农舍。
在当年的形势下,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国家需要的外语人才,是个关键课题。1970年11月13日,校革委会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教学大纲。大纲规定,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只安排两个月时间,专业课课时多、时间长。为了转变学生思想,有一点要明确:学生必须要达到熟练应用外语的程度,准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
学校对当时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示认真执行,其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出合格的外语翻译人才。
辽宁外语专科学校图书馆——大庙
学校真正践行了“抗大”精神。1971年5月1日至5月21日,由校革委会副主任、军代表李凤林带队,日语、英语、俄语、马列主义教研室教师郭以明、杨攻西、桑思民、李兰珍等11人赴西安外国语学院(当时迁往陕西富县,称“窑洞大学”,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习办学经验。多年以后,西安外国语学院也跻身一流外语院校的行列。辽宁外语专科学校在1970年还办过两期“日语训练队”,厂校结合办日语学习班。
1970年12月23日至12月29日,根据上级要求,为全面锻炼学生,学校决定向解放军学习,搞一次野营拉练。
野营拉练的路线是从明阳公社石庙校部出发,经庄河县城山公社、荷花山公社,到新金县双塔公社、磨盘公社后返回学校,活动为期3天,全程180多公里。拉练内容包括:政治学习教育,访贫问苦,访问复转军人,听他们忆苦思甜,讲战例,讲光荣传统;作风培养,向解放军学习,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战备出发,按具体情况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军事训练,学会行军、野炊、站岗、放哨,学习防空袭、防原子弹、防化学武器、防细菌战常识。
拉练的同时,也搞好劳动锻炼,每到一处营地都要帮助驻地贫下中农、军烈属干力所能及的农活。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锻炼,了解了农民的艰苦。这次野营拉练给全校师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至今,当年那些参加过野营拉练的学生们提起这段经历依旧百感交集,他们珍惜在青春年少时那一段苦乐交织的记忆。
辽宁外语专科学校第四届田径运动会(www.xing528.com)
辽宁外语专科学校从1970年2月搬迁到明阳至1975年搬迁回大连,5年时间教学成果斐然,这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是一个传奇。至1974年,学校已开设了日、英、俄、蒙、法语5个外语专业。
在1972年4月,学校开设了日本语进修班,学习时间1年。开设听力课,直接收录外台。英语专业收录美国之音(VOA)英语广播,俄语专业收录莫斯科俄语广播,日语专业收录NHK(日本放送协会)日语广播,蒙语专业收录乌兰巴托台蒙语广播,收录范围以一般新闻报道为限。这种教学上的先见之明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了巨大作用。
辽宁外语专科学校英语系1974年应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当年辽宁外语专科学校以“抗大”精神来办学,将理论、实践完美结合。学校让学生去大连外轮公司实习,日语系学生应外贸部的邀请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每年春秋两季都会派15~20人去做翻译。学生们的翻译工作得到外贸部和日本商人的好评。而俄、蒙语系师生则去海拉尔的一个国营农场实习。日语系、西班牙语系学生到大连卫生检疫局和机械局办短训班,培养了100多名翻译人员。日语系师生参加了上海石油化工总厂250万字的进口资料翻译工作。1975年9月,辽宁外语专科学校还参与了《新日汉字典》的编写、联合国资料翻译、英语新词典编写等工作。
在偏僻的庄河明阳乡村,辽宁外语专科学校用短短几年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学生真正受到了知识层面的精心教育,在工、农、商、学、兵等行业都认真接受了实践方面的锻炼。学院还在1975年4月10日参加了抢修辽河、浑河、太子河受震堤坝大会战,并受到表彰。
辽宁外语专科学校日语系1974年应届毕业生合影留念
回望近半个世纪的岁月,辽宁外语专科学校的教育理念、创新精神让人钦佩,就像当年的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培养出一批国家栋梁之材,这是国家的荣幸、民族的荣幸、学子的荣幸,也同时证明,今天的花园口是一块能滋养文化人的沃土。
今天,明阳已经成为历史,它成为大连花园口经济区的一部分。这里曾经风云迭起。当年的辽宁外语专科学校如一只翱翔的白鹤,飞越了许多地方,轻轻地落在这方土地,给这方土地带来了一段荣耀的历史。从南山到明阳,岁月怎能忘!大地不能忘,蓝天不能忘,花园口明阳不能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