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自何方?我们祖先有何作为?我们村寨建于何时?……时至今日,人们在酒足饭饱后时不时谈及这样的话题,我甚感高兴。高陵区地理位置特殊,为大西安北扩的门户所在,近十几年改革大潮犹如海啸般翻滚至此,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中华儿女更加富强,一个个承载了千百年优秀传统基因的老村落、古遗址,消失在当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就毗沙而言,“先有毗沙堡,后有西安府”,这句当地俗语不知流传了多少年,这汉唐以来中渭桥官道上的重要驿站,比西安建城还要早的毗沙村拆迁了,以后这句俗语也只能在书本中看到了。蓦然回首,有的古村落仅有的城壕也已并入地平线。当年村中贤达拆了庙堂宗祠兴办的小学校已经翻盖多次,庙堂宗祠绝迹尚情有可原,但有甚者竟把有着千百年历史地名衍生而来的校名不经意间都改了。甚至有人把自家的祖坟都忘得一干二净。这些古村落和文化遗存的消失,就把本地区这些古村华族后辈们同他们祖先唯一连接的“精神通道”给关闭了。以上这些现象导致了我们自身的历史渊源无根可寻。我们来自何方?我们祖先有何作为?我们村寨建于何时?……只能在白遇道编纂的《高陵县续志》中寻找答案了。
白遇道大贤,近几年本地著述文章多有介绍,详见前文《白遇道年谱》,这里不再赘述,只望诸位能记住老先生“经济功在甘凉,文章称著陕甘”就够了。清光绪六年,程维雍主持县政,他深感高陵一百五十余年“人文物产之兴衰无考”,特聘白遇道续修《高陵县志》。先生仿范晔《后汉书》之例,“例目一尊泾野之旧,惟无历数,述而多缀录,此其少异于泾野者”(贺瑞麟《高陵县续志序》)。白遇道在提到“辛己历,县人所作,前志既表章,无庸再赘”“曾缀录一篇者,详樊志之所略,补旧志之所遗,识大识小,义各有当,不必前志之所有也”。可见,他在编纂《续志》时,结合吕柟、樊景颜两种旧志,取长补短,勘误补遗。至光绪七年(1881)七月,用了十一个月完成了《高陵县续志》书稿。能在一年内完成一部质量上乘志书这也得归功于高陵一大批参校贤达,他们是钦加五品衔、内阁中书、邑优贡、县城人王瀚,举人吴村杨人杨作霖,赏加六品衔、候选县丞、皂树刘村人刘麟,布政司理问衔、甘肃补用知县、前署平罗县县丞、皂树刘村人刘瑞玉,布政司理问衔、甘肃升用知县、前署镇原县典史吴士廉,候选训导、岁贡生马培德,岁贡生、通远人王懋绩,候选县丞王裕柱,例贡生纪谦,候选训导、岁贡生王健,生员胡国桢,从九品、县城人陈泰,附贡生、张卜张桥村人曹延龄,岁贡生、张卜贾家村人贾致顺,廪膳生孙荃,廪膳生李定甲,生员李锦堂,生员胡镇淮,生员李炳堰,生员、毗沙里人雷启秀,生员、县城人刘均,生员白济道(白遇道堂弟)。今将诸位“功臣”再次提及,一是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此书奉献的诸位乡贤,二是让他们的后辈们能看到其祖先功绩不至泯灭于时光之中,我们不能把该记住的遗忘。
《高陵县续志》共八卷,十目十二篇,体例完备,征引资料宏富。直至今日,文史专家都认为此书在陕西当属上乘之作。我们整理此书,就是响应国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把高陵优秀的历史文化奉献给社会、奉献给高陵后辈。地方文献整理是一项非常烦琐且技术性、知识性难度较大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陵区第一次文献整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高陵民国时期博学前辈刘家骥、任培琨等整理明代吕柟《高陵县志》,此书刻印数十套,在文献利用上没有发挥最大作用。2016年,高陵区政协文史委出版《悟斋文墨》,揭开了研究清末民初高陵大贤白遇道的面纱,并获得“陕西省孔子学会首届儒学学术研究与普及推广优秀成果奖”。2017年,在高陵区图书馆主持下,我们整理了洋洋六十万字的《白遇道集》,并于2019年获得“陕西省孔子学会第二届儒学学术研究与普及推广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殊荣。之后,我们继续挖掘整理白遇道先贤著作文献《高陵县续志》,可以说是《续志》是白遇道著述收官之作,此书的点校、整理及出版,为研究高陵区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参考。对弘扬高陵区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都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深厚、准确的文化内涵及营养。
历史需要补课。近四十年来,高陵陆续出版文史、方志类图书若干,这对于研究高陵历史文化起到指导性作用,但在参考过程中,我们发现此类图书内容漏误不少,以至近几年文史方志类图书“鱼龙混杂”“以讹传讹”现象严重,高陵“脊梁”奉正原“原”“塬”难辨,关学鸿儒状元吕柟“柟”“楠”不分,古碑录文漏误尤甚。这已直接影响到本地对外宣传,在坚定文化自信的今天,让外界不齿于我“文武盛地”后继无人。鉴于此,我们整理白遇道《高陵县续志》,就是要“固本清源”,把高陵历史文化准确地留给子孙后代,为当地文化部门及文史爱好者提供最详实的参考资料,使此书更好地起到“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
此次整理,前期文字录入人员有崔健(陕西长安人)、刘迪(陕西高陵人)、张扬(陕西汉中人)、杨娇(陕西高陵人)、姬兵(陕西高陵人)、贾宏涛(陕西高陵人)以及新疆农业大学宋海燕(新疆塔城人)、姚美思(新疆哈密人)、闫翠侠(安徽太和人)、徐静静(河南郾城人)、徐晓龙(河南信阳人)、刘隋赟昊(新疆昌吉人)六位研究生。我们于2017年后半年开始统稿,金刚点校整理前四卷时,恰逢喜得犬子,后四卷由高陵区政协第二十九缉文史资料《悟斋文墨》编辑者杨梅继续点校整理完成,再由我们轮流进行第二遍校注。高陵区政协第二十八缉文史资料《白蟒原》编者内人赵瑛也参与其中,我们三人反复校注后,交于西北大学出版社马平先生继续完善,精益求精。因点校整理者水平有限,难免有误,烦请方家批评指正。
《高陵县续志》自点校到现在已有四个年头。点校工作完成后久未出版。今春疫凶,居家时多,突想民间众筹,在征得众友建议下,于3月21日在崔冲兄“发现高陵”网络平台发起众筹捐资。至3月24日,4天时间共收到捐资71788元,原计划出版费用70000元,超额完成筹款目标。后为支持本书出版的爱心读者开通预付书款购书平台3天,筹得3630元,总计众筹出版资金75418元。本次众筹,今古渡马家道文化研究者马菖作兄半年前得知此事,即表示愿捐款支持,首捐10000元,直接影响众筹之信心。后拜访肖塬村席涛兄,兄乃民国城固县长、知名人士席实生之后,兄慷慨表态,此乃好事善事,捐助10000元,还说如最终筹资不够,将再以“博阳车检”公司名义再捐。有如此支持,此事必成矣。在席兄推举下,拜访吴村杨二门杨跃锋兄,兄好书画,结善缘,有明代先祖乐善好施之风,捐款10000元。同村张吉兄,余之蒙师张孝谦先生之子,捐款10000元。张吉兄自多年前始,对本村老人照顾有加,孝善名闻乡里。后崔冲兄通过网络、众朋友通过微信宣传,少则100,多则5000,陆续到账。期间,高陵在外地乡友甚多,高刘村黄彬彬兄远在云贵,代其父黄治平先生捐款5000元。本村沙乾坤老先生,骑着自行车在村中寻余,将100元交予至余手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感人至深。有这么一群对高陵历史传统文化鼎力支持的朋友,金刚只有感动、感谢、感恩,并于书后对捐资朋友逐一鸣谢,昭显功德,世代流芳。(www.xing528.com)
传承本地优秀文化就是一代一代有“爱”的乡民们自觉履行的责任,自古以来多见于归隐宦士、绅士贤达、乡间私塾,这种文化自觉直到今天还影响着当地的文人骚客。金刚从教二十余年,以前人责任为己任,奔走于南山北原、泾渭之间,受冥冥之指,数年挖掘整理地方文史,期望为我形胜名区护好源、培好根,和诸同道一起将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时常提起,将底蕴深厚的文化以教后辈。
在此书整理过程中,陕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西北大学出版社以及泾阳张世民先生,阎良李飞先生,合阳魏冬先生,高陵任建国、王春雷、郑举、马敬元、谭胜利、马力勇、甄陵、张新龙、赵辉、谭平利、崔冲先生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们不能把该记住的遗忘!仅此而已。是为记。
高陵后学白金刚于白蟒草堂
2020年3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