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陵县续志:城池始建与重建

高陵县续志:城池始建与重建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池始建详《吕志》《府志》,土筑周遭共长八百三十丈,计四里六分有奇,城身均高三丈,顶厚七尺,底厚一丈七尺,池深二丈五尺。五年,署知县陆堃筹款补修,重建城楼,增置更房三十三座,四围雉堞甃以砖,工未竣,去。县署 在县中街南面,始建详《吕志》。

高陵县续志:城池始建与重建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于是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而衙署建焉,传舍视之,失其意矣。推之置邮传命,分泛置防,仓储备荒,书院育德,以及“演武振茕,莫不有所。凡以为民而己,形民之力,不可有醉饱之心,而修废举坠,固守土者责也”。述建置志第二。

城池

始建详《吕志》《府志》,土筑周遭共长八百三十丈,计四里六分有奇,城身均高三丈,顶厚七尺,底厚一丈七尺,池深二丈五尺。

国朝乾隆十八年,知县萧大中详修门四:东,距河;西,接蜀;南,迎翠;北,通远,俱仍旧。同治元年回变,城楼、更房俱烬。五年,署知县陆堃筹款补修,重建城楼,增置更房三十三座,四围雉堞甃以砖,工未竣,去。六年,署知县曹琛续修。七年,知县洪敬夫莅任,始讫工。自为记略云:县小而城阔,自回逆乱后失陷者三,廛市榛墟,人民稀少。前守土者陆君寿庄,会邑绅耆民筹赀修葺,城始可守,故贼屡至而城无恙。惜城形单薄,加以风雨摧残,日就倾圮。敬于同治戊辰六月来治斯土。登城环视,见有颓者、有陷者、有险窄不可展步者,万一有虞,将焉固守?爰约同僚暨邑绅耆集款重修,未期年而蒇事。庚午之春,马贼连至,赖四邻难民七八千人入城固守,贼疑有备,因即远飏。惟是城虽修而仍未厚,必再增宽而后可以展步武。所恨者十年蹂躏,地苦人稀,非休养生息,数十年未易猝办。然则坚城山屹,睥睨云环,谋长久之计,而措衽席之安,是所望于后之贤令尹与邑绅诸君子者。

街七,有市集者五。旧系日轮一街,五日一集,未知所自始。兵后,市廛无存。近稍稍招集正、南、西三街略生聚。其北、东二街依然落莫也。

县署 在县中街南面,始建详《吕志》。明嘉靖乙卯,地震倾圮,知县李翰重葺。万历四十六年,知县赵天赐以仪门距堂太远改建之。自为记:

雍州有高陵县为左辅名邑,历代建置迁徙不常,至后魏复徙于此,至今不变,盖风气攸聚所称盛地者也。

县治设于城之东南隅,方向脉络不知,经几营度,始得此钟灵毓秀之基,独其仪门去县门最近,去堂最远,与堪舆家三停之说,殆不类焉。且仪门不设两角门,质成者悉由中入,无论名义不肃,即风气亦窒碍。况门内牌坊原为敬题圣谕,乃两旁垒以墙垣,开以门牌,通呼为三字门者,制不解昉于何代。角路西为监,监门直对公堂,较路东土地祠又高一步,于术家龙虎崇卑之说又甚谬。堂之东为预备仓,其出纳人俱由仪门往来,不惟封销不便于民,即上官按部核储,亦亵尊从县门以入,而微罪之人间仓于此,以积贮之地为囹圄之所,又混名实而难启闭。

余自客岁丁巳三月下马,遍观制作,甚讶其规模不正而制度不尊。会阖邑缙绅辱而庭教,余亟请正之,佥报可。于是量仪门内外各几武。诹日,移竖于中、东、西间,两角门出为我民出入,三字门撤其墙垣,留其坊表,题“玉音”于上。监门改而东向,土地祠嶐嶐竖起高监墙数尺。监之南新创仓三楹,稍东另创一楹以为女仓,周匝筑以高墙为内监藩篱。是役也,肇于丁巳夏五,成于戊午秋中,积两岁而始竣,何迟缓若斯耶。良田旱魃为祟,煮粥疗饥至今,年麦有秋,疮痍渐起,始借民力以从事焉。一切桷楹楶棁皆余自庀,毫不扰我里甲。功成当记石,于是赵子作而言曰:余闻之轲父云,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高陵县宇,自周秦以至于今,其间盛衰难以指数。总之制度得失,实关阖邑之命。今之门监仓储非昔也,相沿日久,戾于规变而通之,此其时矣。度地移建,一本诸宇内大同之则,而不以意起,则地犹是地也,门犹是门也,监仓犹是监仓也,而偏倚匀男女,分出入,辨蓄积,专吉凶,趋避调停适中,岂不巍然焕然,崇隆坚巩,杌陧免而观瞻肃哉。用民之力而不费其财,不夺其时,民是以悦而忘劳,而绩用告成乎?后之同志倘有味于贞珉,而时加补葺,则此邑此堂,将与天地俱无穷已。

万历岁次戊午八月之望。

国朝顺治初,知县胡昌期撤退思堂于后堂,前为榭署,内楼五檼。康熙三十四年,知县王綦溥重修,库在堂东、西,狱在仪门外,狱神、土地二祠俱在仪门外东偏,各三檼,其合祠未详所始。顺治十年知县陈道蕴,康熙六十年知县熊士伯,均葺之。同治元年回变,门阶户牖,剽掠荡然。二年,知县鄚继同补修堂厅,吏舍库狱,一仍其旧。

典史署 在县署西。

谯楼 在东门内转南城下,始建未详。《樊志》:康熙初,知县张都重修,回变毁。同治六年,署知县陆堃议修,因代未竟。十年,知县洪敬夫继修,台因旧基,高与城齐,楼三重高如之,祀奎星其上。

乡里 《樊志》:明置。泰顺、庆安二乡,编户十五里。国朝因之在城,曰郭下。距河门东,曰孝义。接蜀门西,曰毘沙。迎翠门南,曰渭阳。通远门北,曰上石。西北,曰东吴。东吴西,曰西吴。南,曰庆丰。渭河东,曰张桥。渭河南北,曰渭桥。泾河南北,曰奉正。杂处县之四方者,曰安信、永丰、永宁、治化。

坊村镇店 较增于前名多殊,昔见列里甲者,自距河门而出者五十三。连城堡、春城堡、贺家堡、前高家、后高家、南李堡、西张堡、张桥大堡、程家、南刘家、北刘家、吴家庄、庙西李、樊家、盐店、小赵村、朱家庄、江流二村、东银王、庙王堡、墨张堡、梁家堡、杨铁东村、西村、乡里杜、枣木杜、桥上杜、张家堡、东樊家、东雷家、董家、孝义坊、三杜村、常家堡、钞王家、水流村、毛头李、老师杜、东高家、西高家、裴家、钟王东村、西村、倒回庙、药家、惠家、杮叶王。

客民则官马村、仁义村、仁里村、四川庄、三座村、山西庄。

自接蜀门而出者一百三十四。西道上、上苑、下苑、小村李、关厢、李王家庄、小村王、大古城、小古城、古城宋、古城安、皂角树南村、北村、枣园村、大晏村、晏村田家、邸家、南史家、北史家、黄家原、黄家原南村、北村、桑家村、程家村、大定堡、石家庄、徐家庄、姬家庄、高村聂、高村郑、东王村、胡家、寇家、喻家、通远坊、王家村、水布村、西王家、店子头、大堡、小堡、南孙家、北孙家、桑园杨家、雷家、袁家、小户雒家、裴家堡、渠北张家、湾子堡、湾李家、薛铁家、东薛家、生韩家、福韩家、生王村、大夫雷家、山西庄、北程家、枣园高家、康桥马家、坳下村孙家、坳下村西堡、杨家、邵家、曹家、张家、张市、前王村、后王村、中王村、前荣村、后荣村、党家、鱼家、冯家、刘家、张家、高家墩台赵家、李观周家、李观苏、魏村田家、王家、庆丰堡、罗家店前村、后村、罗儿苏家、安王南村、北村、新庄、官路上、汤房崔家、小[10]惊马殷、李赵村、曹王村、八斗赵、小村任、腰渠萧、磨子桥、新庄子、毗沙堡、东城坊、东城坊北、邓家塬、坡底吉、坡底任、枸杞赵、钱家庄、嵎塬张、塬赵东、塬赵南、塬赵北、湾而雷、染坊王家、惠家村、孟村、西城坊、塔底胡同

户李、渠上张、渠上杨、渠上文、郭路村、华邑庄、五所刁、五所刘、五所盛、四所寨、东车张、西车张、朝邑庄、彭李家、惊马赵、惊马张、

自迎翠门而出者一百五十九。小寨东、小寨中、小寨西、渭桥河、塔底陈、塔底田、吴家堡、商家堡、皇册村、阿石桥、铁店、安家北村、安家南村、银王村、小寨堡、北村、下马渡、太华北、太华南、仁寿屯、仁寿屯西、仁寿屯东、张卜家、塔底银、塔底吴、吴家庄、西吴家、杏王村、陈杨村、崖王、崖王新庄、小张村、小张后村、李家庄、陈杨田村、大寨、大寨上堡、塬上常、塬上吴、塬上郑、塬后东、塬后西、塬上陶、塬上孟、仁和寨、萧家塬、今古渡马、嘴头、嘴头东、塬后上村、何家、普陀杨、李家村、牟家、嘴头西、马家、党家、崖子集、张家、席家、贾东村、贾中村、贾西村、蔡家、居仁村[11]、胡家、龙胡村、吴村赵、吴村韩、刘家、南郭、北郭、吴村杨、夹滩、虎家庄、安庆庄、半个城、李家庄、潼官庄、白家嘴、蒜刘村、耿家寨、蒜刘二堡、耿家庄、耿家集、耿西村、仁里村、同兴村、王家滩、同福村、邓家堡、督府王前村、督府王后村、耿家、北楚家、韦楚村、下团庄、坡底王、西刘村、临潼庄、北李家、绳刘家、半坡郇、老廉庄、小郭金、钓鱼寨南、北村、上马渡、樊家庄、西村、高墙冯家、高墙东村、高墙西村、船张堡、牟家、三马白、酱王家、酒王家、窑子头、后村、前村、军庄、吕家、上徐吴、下徐吴、刘家庄、高村雷、孙家、高村孙、高村傅、北窑上、杨官寨、兴隆村、张铁家、高而刘、江里村、庙前王、胡同吴家、刘家、茹家庄、同德村、同安村、安乐村、黄家店、抬头村、商州庄、马王十堡、班家村、草店子、陈家滩、雷贾村、东营村、西营村、东市村、马家湾、店子王家、崔家塬、东梁村、中梁村、西梁村。

自通远门而出者七十一。王化东村[12]、王化西[13]、王化南、杓杨村[14]、湾里赵[15]、西王家[16]、上石邸[17]、邸家中[18]、邸家西[19]、邸家南[20]、仁村杨、仁村程、仁村文、仁村堡、马家卿店东、卿店西、张山后、张山田、张山郭、张山前、高桥北、高桥南、滩里樊、大柳树、花园堡、何家、北屯、南屯、外门村、高家、瓦盆张、赵铁家、墨家堡、侯家什子、李家什子、贺刘家、上石董、吉家、核桃高家、手帕王、魏家庙、北来家、颜家、小户李、尚家、陈王村、张李家、吴郑坊、张白家、宋家、罗家、袁家、张家、何村、郝家、西马家、牛刘家、庙王村、时刘家、关家寺、仓刘家、灰堆坡、南来家、高家、香王家、来家圪、后毛家、前毛家、萧家、邓家寨、第家。

高陵县续志卷之一终(www.xing528.com)

【注释】

[1]《贾志》:清康熙三年贾汉复等修纂的32卷首一卷图一卷本《敕修陕西通志》或清康熙五十年贾汉复等修纂的32卷首三卷本《敕修陕西通志》。

[2]《刘志》:清雍正十三年刘于义修、沈青崖等纂的100卷首一卷本《敕修陕西通志》。

[3]《府志》指《西安府志》。

[4]《泾野志》:明吕柟纂修,嘉靖二十年刊本《高陵县志》,也称《吕志》。

[5]阿石桥:在今县南花果村附近。

[6]《樊志》:清雍正十年丁应松修,樊景颜纂《重修高陵县志》。

[7]坳下村:今通远镇岳华村。

[8]()〔禑〕南渠:因此为嵎原而得名,元代雷氏家族多块墓志也记为嵎原,明《高陵县志》为嵎南渠。

[9]渭桥镇: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发现应在今耿镇白家嘴附近,并非渭桥渡。

[10]乡里坊村镇店部分,存高陵东门(距河门)和西门(接蜀门)外村落名称,南门(迎翠门)和北门(通远门)无内容,从原版看最后一字为“小”,内容不完整。查阅陕西省图书馆藏《高陵县续志》和国家图书馆藏《高陵县续志》相比较,此处内容一致,应在当时出现缺版和漏印。后续部分根据《高陵县续志》县境分图结合实地调查补遗整理。分图记有塬上邓一村,此村因处塬上常村西,故标注,实属临潼县管辖,1953年后属高陵县管辖。

[11]居仁村:今惠家场,1953年后属临潼县管辖。

[12]王化东村

[13]王化西

[14]杓杨村

[15]湾里赵

[16]西王家

[17]上石邸

[18]邸家中

[19]邸家西、

[20]邸家南,1956年后属三原县管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