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5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对着手中的材料仔细地勘察地形。当时这个戴着眼镜、面容清瘦的年轻人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是几个月之后,他的名字几乎是天下皆知。他叫吕彦直,是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
位于南京东郊的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自建成之日起,中山陵就成了南京这座城市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巍巍钟山之上,浩瀚林海之间,中山陵凝聚了海内外华人对中山先生无限的景仰。而如今的中山陵无论春夏秋冬、天气如何,总是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南京紫金山,钟灵毓秀,气势不凡。很多人都听过这段历史: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表达过将来去世后要葬在南京紫金山的愿望。
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并公开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处长闻慧斌说:“这些方案放在上海展览了一个星期,所有的社会观众过来评,评了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的评选,大家还是一致推选他,所以是评了两次。”
当时的吕彦直31岁,作为庚子赔款的留学生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之后,在上海与人合资经营着一家建筑事务所。据当时吕彦直的合作伙伴黄檀甫回忆,为了设计中山陵的方案,吕彦直整天茶饭不思,不断修改方案,每完成一次图纸上的修改,就要用桐油灰捏造模型。然后看着模型,再修改图纸。如此循环往复,一直到设计出现在中山陵的这个模样。
中山陵位于巍巍钟山之上,浩瀚林海之间
中山陵的392级台阶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
中山陵工程于1926年1月15日正式破土动工,由设计者吕彦直担任监理,姚新记营造厂和新金记康号分别负责一、二期工程的建设。但是在陵墓开工后,遭遇诸多困难,由于时局动荡,交通常常受阻,建筑材料不能及时运到,陵工材料往往中途被截,甚至押送材料的人员也被军阀拉夫。直到1929年春,中山陵主体工程终于完工。(www.xing528.com)
陵墓建筑按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缓坡上,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寓意唤起民众之意。整个陵墓用的都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岗石墙面,显得庄重肃穆。中山陵的392级台阶,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
闻慧斌说:“总共有八层平台,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但是从下往上看只是看到一层一层的台阶,看不到平台,寓意着革命道理是很艰辛的。从上往下看,全是平台,看不到台阶,这个确实是当时建筑的独具匠心,意味着革命成功以后的坦途。”
遗憾的是,吕彦直却因为主持建造中山陵而积劳成疾,1929年,36岁的吕彦直因肝肠癌去世,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奉安大典。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当天,4时15分,灵榇由杠夫抬上汽车。9时20分,灵车缓缓到达中山陵广场。奉安典礼开始,奏哀乐后,全体行三鞠躬礼,然后献花圈,读诔文,蒋介石主祭。
南京解放后,中山陵受到党和政府的严格保护。1961年中山陵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南京市对紫金山开展了全面造林,紫金山逐渐成为南京近郊一座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保存完好,中山陵园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全国重点风景区。
孙中山纪念馆副研究员苏艳萍说:“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各国元首、海内外知名人士,还有孙中山亲属和港澳台同胞,每年不同时期都会来中山陵谒陵。”
中山陵园不仅是中山先生长眠之所,也是中国近现代发展的缩影。发生在中山陵的一次次重大的谒陵活动,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巨大变迁。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他一生追求的振兴中华的目标,他所憧憬的一个现代化中国的美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