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美丽之城:探访金陵明秀山与栖霞瑰宝

南京美丽之城:探访金陵明秀山与栖霞瑰宝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南京东北郊的栖霞山,因山中盛产中草药,可以滋养摄生,所以又得名“摄山”,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栖霞山自南朝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栖霞寺更是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8年,栖霞寺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南京最早被公布为“国保”的古建筑之一,另一处则是举世闻名的明城墙。栖霞山千佛崖石窟是南京地区现存的唯一六朝佛教石窟遗迹,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美丽之城:探访金陵明秀山与栖霞瑰宝

位于南京东北郊的栖霞山,因山中盛产中草药,可以滋养摄生,所以又得名“摄山”,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从秦始皇开始,共有五皇十四帝先后多次登临栖霞山。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住在栖霞山。

在栖霞山西面山峰之侧,有一簇巨石矗立、峭壁凌空的天然石壁,高约十米,山虽不高,却很险峻,中间仅有一条小道。

栖霞山秦始皇登临处碑文

这一片奇石叫做“天开岩”,别名叫做“唐公岩”。为什么起名叫做“天开”呢?因为这里有个特别神奇的故事。据说很久以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一道闪电劈了下来,然后这边的岩石好像怕被闪电打到一样,吓得自动分了开来,所以就取名叫做“天开”。但是究竟是传说中说的那样,还是人为呢?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郭盛乔博士说:“天开岩,我们地质行业叫‘栖霞灰岩’。它在栖霞这个地区、栖霞山最典型,就以栖霞命名。”

栖霞山在地质地理学方面,内涵极为丰富,古生物化石众多,是许多地学名称的命名地,被专家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教科书”。天开岩形成于二叠纪时代,距今2.5亿多年,是小岩溶地貌,属于海相的生物燧石岩。郭盛乔博士说:“海相的石灰岩,意思是原来这个石头在海里的。两亿多年以来,整个这个地区的构造活动非常强烈,通过断裂和褶皱,整个地形的倾向已经进入垂直了。”

难以想象,在亿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洋。更让人惊奇的是,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依然能在今天的栖霞山上,寻找到海洋的印记。郭盛乔博士说:“这个是小的珊瑚,就是当时珊瑚虫还没有生长。环境改变了以后,珊瑚没有完全长起来,就形成这么一个很小很小的化石。它现在和小小的蜗牛一起做伴,蜗牛是现在的,而它是两亿多年前的,两亿多年前啊。”

两亿多年前,这里是浩瀚的海洋,如今,这里同样有一片海—“佛海”。栖霞山自南朝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栖霞寺更是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栖霞山有一块叫做“明征君碑”的石碑。明征君是谁呢?就是栖霞寺的开山鼻祖—明僧绍。相传在六朝南齐的时候,皇帝多次下诏邀请明僧绍到朝廷去当官、去效力,可是明僧绍淡泊名利,拒绝了皇帝的征召。多次之后,他就有了“征君”这样的美誉。

明僧绍是南朝时的著名经学家,公元480年,明僧绍隐居摄山,修筑栖霞精舍。其后,他的儿子舍宅为寺。公元489年,法度禅师以栖霞精舍为基础,正式创立了栖霞寺。到了唐代,明僧绍的第五世孙明崇俨深得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宠信。为光宗耀祖,他向李治提出为明僧绍树碑立传,高宗亲自撰写碑文,褒扬了明征君的高行洁操。碑阴的“栖霞”两个饰金大字,据说为李治亲笔所题。《明征君碑》为江南著名古碑,是南京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唐代碑刻,属于珍贵文物。

栖霞寺内,珍贵的碑刻、石刻还有不少,历史文物众多。栖霞寺东南门之外,耸立着一座高18.04米的石塔。这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舍利塔,前身是一座木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也就是公元601年,舍利木塔后毁于战乱。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塔其实是南唐时代重建的。栖霞寺舍利塔位于栖霞寺大雄宝殿东南隅,傍依千佛崖石窟,是平面呈八边形的五层密檐式石塔。从体量上看,栖霞寺舍利塔是我国现存此类石塔中体量最大的一座。其造型端庄雄伟,比例适度匀称,全塔上下精雕细镂,工艺精湛,代表了南唐时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在中国佛教建筑史和雕刻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历经风雨侵蚀,每层塔檐均有破损,但丝毫不影响其建筑上的魅力。1934年,中国近代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此考察古塔,被这座千年古塔深深折服,后来梁思成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以400余字、附图两帧的篇幅,详细介绍栖霞寺古塔。

栖霞寺

栖霞寺主殿(www.xing528.com)

圣塔之下,多有地宫。据史料记载,隋文帝修建此塔时,塔下供奉有佛舍利、金瓶、琉璃瓶等圣物。南唐重建石塔时,这些圣物还有没有继续留在地下,至今仍然是一个谜。1988年,栖霞寺舍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南京最早被公布为“国保”的古建筑之一,另一处则是举世闻名的明城墙。

在距圣塔一步之遥的地方,则是更让人叹为观止的千佛岩。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栖霞山还被称为摄山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在这个西边的岩壁上突然冒出万丈金光,而且金光当中还可以看到无量寿佛以及佛殿宝阁等等形象。当时栖霞寺的开山鼻祖明僧绍,就想在这凿石为像,但是很可惜没有成功。后来他的儿子仲璋为了圆父亲的一个心愿,就变卖了家产,跟着法度一起在这边雕凿石像。后来渐渐地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千佛岩。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征教授说:“乾隆皇帝说,栖霞山是江南明秀第一山。实际上这个‘明’跟无量寿佛的佛经有关。佛经里写道,无量寿佛是以光明作为特征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的头上有宝珠,那么当太阳光照过来,正好照到宝珠的时候,就有光芒万丈的感觉。所以我认为这个佛像是正朝着太阳出来的方向。”

整个千佛岩大小佛龛总共有249个,大小造像共为515尊,尚未及千数,而所谓千佛者只是形容佛象为数甚多,并非准确的千数。栖霞山千佛崖石窟是南京地区现存的唯一六朝佛教石窟遗迹,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千佛岩“中102”号洞窟,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这里也绘有以往只在敦煌被发现过的飞天。这在南方地区极为罕见。

黄征教授说:“现在我们认为这个应当是隋代的,比敦煌莫高窟看到的那个飞天,实际上还要早。因为隋代的飞天是从皇宫直接派工匠在这绘制的。莫高窟那里,都是从我们中原传过去的。虽然说时代要更早,但是现在看的话,我觉得非常精美,一个是衣带,而且其实还可以看到仙女的一个典型手势:托着鲜花,手放在眼睛前方托住,隐约能看到仙女的面部轮廓,以及面容姣好感觉。这个就是隋唐时期飞天的典型特征,她不用翅膀,靠一根飘带就能够展示她飞动的感觉。所以我们中国的绘画艺术里面,飞天是特殊的形象。”

这飞扬轻盈的形态,不知陶醉了多少代人。 南方地区湿润多雨,长期风吹日晒雨淋,彩绘壁画很难保存。那么此处飞天壁画又是如何得以幸运地保存呢?黄征教授说:“这对飞天为什么能够保存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秘密。我们经过研究以后发现,这个上面的颜料已经脱掉了,但是边上的底色,红的底色一直没有变过,因为底色含铁,它保存时间就长。各种颜料很容易脱落,但底色没有脱落。有趣的是,画的彩绘的颜料脱落以后,这个画的一个负片就出来了,其实有点像剪影的感觉。”

古代人民通过艺术的想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对于大部分当代人来说,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精神世界却遇到了更多纷扰。栖霞寺是南京市众多寺庙中,率先对公众开出禅修班的寺庙。

顾莉娜,瑜伽教练,每年都会和朋友一起来此禅修。禅修,意思是“心灵的培育”,就是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在这样一个时代,栖霞寺以另一种方式,照顾都市中人的心灵。

顾莉娜说:“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会感觉到生活已经很好,物质条件很好,但是整个人特别忙碌,特别散乱,然后特别浮躁,所以每天当我们回到家时会觉得心特别累。其实禅修,是佛教当中让我们能够去释放身心压力的一种修行方式。”

而对于更多普通市民来说,走进栖霞山,还是因为每年秋天那漫山遍野的枫叶。正所谓,古代帝王登临之处,如今寻常百姓乐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